葉篤正(1916.2.21—2013.10.16),又名葉平齋👨🏻✈️,安徽安慶人,出生於天津。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曾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家科委氣象組副組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會理事長,英國皇家氣象學會⤵️、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世界氣候研究計劃聯合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大氣物理和氣象協會執行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執行局成員及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顧問。

你可能不熟悉葉篤正🆎,也不了解他的研究理論👩🏽⚖️,但是你對下面這段話一定耳熟能詳⇾。“今天白天多雲轉晴,北轉南風2級至3級,最高氣溫13℃💆🏽♂️,最小相對濕度30%🖖🏿。”——這就是數值天氣預報,1969年開始正式由我國氣象局發布🤶。
在這份預報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只能依據“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同翻;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這樣的歇後語🦡,看天辨陰晴,但卻害怕“天有不測風雲”。數值天氣預報的出現結束了“天有不測風雲”的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它來把握“風雲變幻”。
這一份簡短的預報🦌,背後凝結著無數氣象科學家的心血😫。而葉篤正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也是我國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創建者。
放棄物理選氣象學
葉篤正於1916年2月21日出生在天津一個叫“聚福裏”的地方。葉家是名門望族🧏🏼♀️🧑🔧,祖上幾代都曾是地方大官🔰。葉篤正的父親葉崇質是清朝末年的清河道道臺👮♀️,他給第七個兒子取名“篤正”🧜🏼♀️,是崇尚《禮記·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古訓,希望葉篤正以“求是”的精神處世行事、忠實於真理和正義。
葉篤正幼年時在家中設立的私塾讀書,學習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1930年,14歲的葉篤正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啟蒙了葉篤正的家國思想🕦,使他愛上科學,立下報國之誌。
1935年👮🏼♀️,葉篤正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兩年後🤸🏼,在乒乓球臺邊結識了學長錢三強。在這位日後影響中國的核物理學家的勸說下🍰,葉篤正放棄了自己喜愛的物理專業🪸,選擇了對國家更為實用的氣象學😉。
1945年,葉篤正前往美國⛸,師從世界著名氣象和海洋學家羅斯貝♿️👩🏻🦼。羅斯貝後來成為葉篤正的崇拜對象。
碩士博士都師從葉篤正的黃剛說:“葉老最受益的就是羅斯貝的治學精神😿,在中國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但在國外🐯,老師講的同時學生會經常打斷老師,提出質疑。羅斯貝重視事實🤲,一切都從事實出發,他總是朝前看,視野很寬👨🏼🎨,不是就事論事來討論一個具體的問題。”這種治學方式後來也延續到了葉篤正身上。
1948年,葉篤正獲得博士學位🚢。第二年,一篇博士畢業論文《大氣中的能量頻散》在美國《氣象雜誌》上發表,立即引起國際氣象學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傑出代表作之一。這篇論文的作者就是年僅32歲的芝加哥大學中國學生葉篤正。
《大氣中的能量頻散》被國際氣象學界認為是長波理論的第二個裏程碑。第一個裏程碑是羅斯貝提出的羅斯貝理論;第三個裏程碑是英國人查尼的長波不穩定理論。這三個裏程碑是構成現在關於大氣波動的基礎理論🦻🏿。直到今天,葉篤正的學生們仍然會感受到這篇論文在國際氣象學界所產生的持久影響力。不管到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一提到芝加哥學派,一提到芝加哥學派中的葉篤正👨🏫💽,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
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成績出色的葉篤正,引起了美國氣象局的關註。美國氣象局表示願以年薪5000美元以上的優厚待遇請葉篤正到美國氣象局下屬的研究部工作。
恰在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堅定了葉篤正回國效力的決心🧝🏽♀️。他向羅斯貝訴說了自己的心跡🏃🏻♂️👨🏫:“我要回去和中國人民一起建設我的祖國。”看著這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羅斯貝同意了葉篤正回國的請求👨🏿🍼。為了躲過美國移民局禁止中國學生回國的阻撓,羅斯貝答應幫助葉篤正先去瑞典工作,然後取道回中國💆🏼。
當葉篤正準備動身去瑞典時,得知一艘名叫威爾遜總統號的輪船要在香港靠岸📵,於是,1950年8月27日,葉篤正和夫人馮慧一起登上這艘輪船,橫渡太平洋,繞道香港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望著載歌載舞歡迎的人群,葉篤正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終於,我到家了👶🏿!”
回國初期,葉篤正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他滿懷建設新中國的喜悅⚗️,開始了創建新中國氣象事業的艱苦工作🏤。那時中國氣象研究與美國的差距很大,他帶著同事們從慶祝第一幅500毫帕高空圖繪製成功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世界大氣科學前沿邁進。
那時🧱,地球物理研究所裏有個天氣組,組裏有幾個實力很強的人,被外界稱為“葉顧陶楊四大金剛”,這“四大金剛”就是葉篤正👷🏽、顧震潮🤟🏿、陶詩言和楊鑒初🏂🏿。
葉篤正的女兒葉維明從記事起,就看到父親下班後回到家,仍然是看書和作研究,還不時會有一些學生或同事到家裏來討論學術問題。當時,顧震潮、陶詩言和葉篤正同住一個樓,他們會在下班後又聚到家裏繼續業務上的交流。
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建立研究室🤳;1979年2月👯♂️,葉篤正、高由禧等著《青藏高原氣象學》出版,標誌著氣象學中一個新的分支學科“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建立;20世紀80年代初,葉篤正開辟了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並貢獻了一系列科學思想。
2003年5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向葉篤正授予世界氣象組織的最高獎——第48屆國際氣象組織獎。世界氣象組織頒發給葉篤正的獎狀上寫著這樣的評價👩🏻🎓*️⃣:“此獎確認葉篤正在基礎和應用兩個方面的重大貢獻,包括:創立青藏高原氣象學🦄;發現大氣環流突變;提出能量頻散理論;開創全球變化及對可持續發展、有序人類活動和對全球變化影響適應的研究;建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促進國際合作和該領域中許多傑出青年科學家的培養🐄。”
歷經風雨矢誌不渝
2006年1月9日🧎♂️,91歲的葉篤正獲得了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時,距葉篤正選擇氣象學作為他終生奮鬥的事業已經過去了70多個春秋。
葉篤正特別熱愛自己的工作,一門心思撲在氣象科學研究上🉑。為了把自己想到的問題和偶爾出現的靈感捕捉下來🚵🏽,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他認為👶🏿:“作科學研究就自然會使自己處於無窮無盡的思考狀態之中🙏🏼☣️,這些偶然閃現的靈感火花🤲🏽,往往是解決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線索。”所以🥉,無論開會,還是走路,甚至是半夜💅,突然想起一個問題☮️,葉篤正也會立即記下當時的想法🈯️。
1979年葉篤正率領中國氣象學會代表團訪問美國,這是1950年之後他第一次再到美國。美國同學知道葉篤正回國後生活比較艱辛👳🏿♂️💁🏿♀️,就問葉篤正:“你現在很後悔當初回國了吧?”葉篤正回答他說:“不*️⃣,一點也不後悔🐦⬛,我為祖國做了不少事🥩,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後悔🎐。生活水平不是人生唯一的方面,有比它更重要的東西。我在中國培養了不少學生,肯定比留在美國所能培養的多🐱,這也是科學成就吧。我和同事們一起建立了中國的大氣物理所🧑🏽🎄,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建立了這個研究所,不僅對中國重要,即使對全球氣象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重要貢獻。”
葉篤正是科學家也是教育家✭,他培養了大批氣象科學研究人才😆。他把獲得的獎金都捐獻給了國家,設立了“學篤風正”獎🎪、“全球變化科學獎”等獎項,以獎勵研究成績突出的後來人。正如世界氣象組織前秘書長米歇爾·雅羅對葉篤正的評價🚢:“一直以無盡的熱情和善良幫助學生的葉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們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摘編自2020年10月20日《科學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