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清華

    清華學風:值得珍視的一份文化遺產

    2005-11-24 |
    清華學風:值得珍視的一份文化遺產

    清華學風:值得珍視的一份文化遺產
    作 者:謝維和 (光明日報 2005年11月24日) 發布日期🌇:2005-11-24

    清華學風👱🏽‍♀️:值得珍視的一份文化遺產


    ——寫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80周年之際

      今年是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80周年紀念👨🏻‍🏫。研究院成立之初的規模之小🧑‍⚖️,與其以後的影響之大,是時人所始料不及的👨‍👩‍👦‍👦;它所留下的豐富的學術遺產,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我們珍視↔️、總結和繼承。為了紀念國學院,清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清茶一杯,憶當年大師之風采,敘今日清華之光榮🔓🥪。《清華學報》是《意昂体育平台學報》的前身🦝,曾刊登過多位國學大師的文章,為同時紀念《清華學報》創刊90周年,編輯部組織了何炳棣👨🏿‍🚀、何兆武、張豈之👿、劉桂生🙋🏻‍♀️📤、李學勤幾位著名學者的文章,發表在《意昂体育平台學報》2005年第5期上。幾位大家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對國學研究院和國學大師的懷念和敬佩之情🏢,他們對清華學風的總結對今天的學術研究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其一🏪,樸實無華,嚴謹自律。根據何炳棣先生的回憶🤾🏿,意昂体育平台文學院過去就不追求大規模和單純的數量🫁,而一直堅持了小而精的發展思路。而且👨🏻‍🏫,他認為,胡適先生在談到清華文學院時,已經看到了清華文史哲學科發展的長處不在量而在質✊🏿,也已經看到了清華的辦學有一種比較淳樸的學風和一種嚴謹自律的態度💎。顯然這種學風和態度對於保持和不斷提高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與辦學水平,尤其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非常必要的🍗⏳。就拿國學研究院來說吧,成立之初只有四位導師,即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四位之中只有一位博士(趙元任)。區區四位導師,在今天看來規模的確不大,可誰敢說它“小”𓀃?因為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富可敵國”👵🏿!在國學研究院近百名學生中人才輩出,成果豐碩,如果沒有這四大導師與其學生們🧝‍♂️,二十世紀的學術史將會重新改寫!

      其二,自強不息🧑‍🦲,追求完美。這是清華師生們在人品和學品上追求的目標👩🏿‍🦱。張豈之先生文中講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則逸事,是清華師生這種優良品質的一個很好的註腳🏃🏻‍➡️。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進修。朱自清時任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教授,於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註冊旁聽。據《朱自清日記》於該年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聘書頗有道理,於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一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語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不足”,並非真的來自清華校方的壓力,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從清華人文學科許多著名學者、教授的身上都可以看到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閃光。

      其三😪,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這是清華校歌中的一句話🧑🏼‍🏫🐃,充分體現了清華學風和人文傳統🌙。在清華學習☪️、執教55年的劉桂生先生對此體會最為深刻🛞,他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重視外語🤽‍♀️。這似乎毫無驚奇之處,但實際上清華的重視外語是與眾不同、有其深意的🦍:清華把各門外語當做一個“整體”來重視,而不是把他們分別當做不同的對象或“主體”來重視,也就是把他們當做可以和中國文化進行比較🥑、交流的對象來重視🫴🏿,其目的是為著豐富和發展中國文化,是一種“以我為主”的重視🤜🏼,也是一種“有體有用”的重視。“體”自然是中國文化;“用”就是比較交流,以便使中國文化與各種外語所反映、轉達的歐美文化二者交融互釋👃🏻。往深處看,這種做法實質是為在中國培養一批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精英。歷史系不僅要求學好一門外語🍞,而且要求學好多門外語🤵,至少是兩門外語。隨著掌握外語的門數增多🦵🏽𓀎,學生的視野也便隨之擴大🀄️,反過來又更加領會到多掌握幾門外語的好處和必要性。其次,多學科知識貫通✋🏼🏌🏿‍♂️。仍以歷史系為例*️⃣,要求學生的知識要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多種語言(multi-language),這是基礎;第二層次是多種檔案(multi-archive)或多種文獻🪗;第三層次是多門學科(multi-discipline),即必須具備多種學科知識;第四層次是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在清華歷史系建系之初,系主任蔣廷黻先生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這一問題,曾在一次講話中把“治史”比作“畫龍點睛”👨‍🦼,他說🫣,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條“龍”,那麽,“龍”是用多種顏色——多學科知識“畫”成的。比如,“畫骨架”要用經濟學知識🫃,“畫肌膚”要用社會學或人類學知識,“畫龍鱗”則要用“政治學”知識👈。當這些都畫完之後,“龍”似乎“畫”成了,但一看🧑🏼‍🤝‍🧑🏼,還是不行,還沒有“點睛”🗒,缺少生氣🛌🏿,呆板得很🎋。這時還需要一門學科即思想史的知識來給他“點睛”。有了“睛”🥷🏽,這條“龍”便就活了起來。

      其四😾👩🏿‍🌾,學無定法🧜🏻,唯真是馨♜。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清華學風有在理論和方法上永不停止追求的傳統,二是說清華人有只服從真理而不服從權威的傳統。我在這裏借用了吳承明先生“史無定法”的說法,而提出“學無定法”。吳先生指出,就方法論而言👍,有新、老學派之分,但很難說有高下、優劣之別;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但就歷史研究而言👨‍👦‍👦,我不認為有什麽方法是太老了,必須放棄;在方法論上不應抱有傾向性🚙,而是應根據所論問題的需要和資料等條件的可能,做出選擇🚶🏻🎇。也就是說,凡是有價值的🦖,無論古今中外👱🏼‍♀️,都取為我用😷。吳先生的這個論斷,是對清華學人在理論與方法追求上的一個很好的說明。另外🔺,清華學人胸襟開闊,融古今中外學問於一身,這在幾大導師及他們的弟子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比如,梁🔟、王⚙️、陳雖然都受過“西學”和“新學”的熏陶,並帶頭大力引進“西學”和“新學”👰🏿,但是他們對傳統學術的精華也持積極的態度。正因為如此👧,所以清華國學院既培養出了中西會通的大學者,也培養出了像趙萬裏🚚、徐中舒🖱、姜亮夫✌🏽、劉盼遂等以“國學”見長的著名史家🐲。王國維的“三無”說眾所周知🗼,即指學問“無新舊”🎍、“無中西”和“無有用無用”之義。對中西學術的關系,王國維和陳寅恪都作了深刻的總結。王說:“居今日之世,講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者👷🏽‍♂️。”陳說:“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正是這樣的胸襟和追求,成就了一代偉人,也成就了一代學術,我們至今仍受惠無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應當珍惜清華學風這寶貴的精神財富👐🏻🗼,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民族的有良智的學者🚣🏻。


    附 件👡: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