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秋天,北京市海澱區甘家口發生一起命案,一名中年女子在家中遇害。接警後🧪,北京市公安局大案處一科四科偵辦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進行勘查,卻發現這起案件十分奇特,一時有些老偵查員都感到茫然無緒🧚。
這起案件奇特之處,在於遇害者當時尚未起床,全身無傷,其夫報案稱早晨九點上班時其妻還與其說話。九點半因遺忘物品回家取時,其妻已經死亡🛻。警方排除這一時間外人入內作案可能🧑🏼🎤,死者胃內容無毒物🤸🏽,連死亡原因都不能完全確認🥧。
負責進行現場勘查的是我國著名法醫專家馮若非🌋👳🏼♂️,他註意到死者的屍體上有鮮艷的櫻桃紅色屍斑,與正常屍斑顏色不同。這種屍斑通常出現於一氧化碳中毒的狀況,但此時尚未到取暖季節🗂,如何會有這樣的遺體特征呢?
這種殺人手法令馮先生十分不解。但他很快註意到另外兩件事情:第一,到現場勘察的工作人員幾乎都兩眼紅腫🐽,不斷流淚;第二👲🏻,當時天氣並不炎熱,但現場窗戶都是敞開的👩❤️💋👩。
再次對屍體進行檢驗的時候,馮先生忽然想起此前不久學習的一部專著,忽然若有所悟,判定這是一起罕見的氰化物蒸汽殺人案件。
這部專著便是老院士陳克恢先生的論文集,其中一部分重點討論了氰化物的藥理和解毒問題。
陳克恢🧥,1898年2月26日生於上海,是我國著名藥理學家,中藥藥理研究的創始人。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堂(應為“清華學校”——編者),同年進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1923年獲得該校生理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擔任藥理系助教😘🪞。此後一度返回美國繼續學習,1927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再獲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當時中國罕見的留美雙博士。他在1948年與趙元任🤵🏽♀️、吳大猷、蕭公權等共同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他曾被選為國際藥理聯合會名譽主席👴🏻,多次榮獲國際學術界的各種獎項。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為表彰他在科學研究和學會工作中所作的貢獻,於1987年將該會新建的會議中心命名為陳克恢會堂。
在他的研究領域中,麻黃素的發現和利用被認為是中國人對世界醫學的一大重要貢獻,但很少有人知道陳克恢對於毒物學也有很深造詣💇🏽♂️,其論文也因此成為我國法醫學習的教材之一➖。盡管陳克恢對於氰化物的研究是在上世紀60年前完成的🛬,但他所摸索的氰化物解毒手段,至今仍然無法超越🍎。同時🏃🏻,他也在論文中提到氰化物的中毒者會有和一氧化碳中毒一樣的櫻桃紅屍斑👩🦼。
甘家口命案發生時,最初無人朝氰化物方向思索,是因為常用的氰化物毒物氰化鉀是固體,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很難灌服🫢,而死者神態安詳,並無被強行灌服藥物的跡象📲。
正是陳克恢的論文中👩🦲,對另一種氰化物進行了分析📁,這就是氫氰酸毒劑。在他的論文中,提到這種常溫下可以汽化的毒物發作時間極短💅🏻👆🏼,迅速破壞受害者細胞的攜氧能力,使受害者可能還沒有來得及作出反應便會身亡🫅🏽,因此救治比較困難。
這一切,都與甘家口命案的情況較為吻合,最初進入現場的警察兩眼紅腫,也是因為殘存氫氰酸的刺激🫶🏼。氫氰酸是一種罕見毒劑,僅克格勃等特務機構使用其進行特工謀殺活動🙅🏻,同時其製備復雜👮🏿📖,普通犯罪分子也很難掌握☂️。故此我國警方最初對這種毒物缺乏認識。
利用陳克恢院士提供的理論為基礎🖐🏻,警方很快進行進一步偵辦,發現那個報案的丈夫正是某藥研所的研究人員👨👨👧,具備利用專業設備製取氫氰酸的能力。順藤摸瓜,用於撒布毒劑的設備也被發現🪸,結果案犯在事實面前招供🌝,此案迅速告破。
可惜的是陳克恢院士沒有機會得到警方的感謝🦥,因為此時他已經移居國外。不過,陳先生盡管身居海外數十年,但時刻懷念祖國,關心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建國初期,很多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回國前到他的實驗室參觀↕️,他都熱情接待,並給予親切指導。在許多國際性學術會議上,他都熱情地表達關心祖國藥理學事業的發展,並對中國年輕學者給予無私指導。他曾多次計劃回國,但都因年邁體弱,未能實現🧓🏼。1988年陳克恢院士在舊金山去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