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夫婦身後是三個女兒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園⚫️,生活著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導師,他們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不沾染“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封建思想,對女兒寄托了一份深沉的愛。
四大導師脾氣秉性各不相同🧓,表達父愛也各有特色。王國維先生內斂◽️✯、寧靜,對待孩子表面上不親熱,心底卻有深厚的感情。長女東明出生時💂🏻♀️,他高興地說👱🏿♀️🙅🏿♀️,“我們家裏已有四個男孩子👩🦱,現在得了女兒,宛如‘一堆米裏撿一粒谷’⛹🏿,很是難得。”珍視之情,溢於言表。
梁啟超先生性格外向,感情豐富。女兒是他的“寶貝”,翻讀他給女兒的家書,父愛滿篇湧流。他對大女兒“寶貝思順”說:“對於我呢,你幾十年來常常給我精神上無限的安慰喜悅🧖🏿,……這樣的女孩兒🧘♂️,真是比別人家男孩還得力十倍。”第五個孩子思莊,被父親稱作“小寶貝”。梁啟超在一封信中說😿,“寶貝思順,小寶貝莊莊👩🏼🦰:你們走後🌸,我很寂寞……思順離開我多次了,所以倒不覺怎樣🙍🏽;莊莊這幾個月來天天挨著我,一旦遠行,我心裏著實有點難過……”
四位父親都很重視女兒的教育,但不給孩子過重的學習壓力,而是引導她們培養興趣♒️、努力實現自我🚵♂️。梁思莊剛到加拿大讀書時考試得了第十六名,自尊心受到打擊💞。梁啟超寫信鼓勵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王東明到了老年依然記得🧑🏽💻,每天下午2點🚵🏿♀️,父親王國維在書房為她一個人單獨開課。教材是一部《孟子》,一部《論語》🍐。教學方式和傳統的私塾類似,但她的這位私塾先生的學問是舉世無雙,足以羨煞世間學子。東明來到書房🤞🏼,把學過的書背給父親聽,然後學習新書🔮。王國維在講書或聽她背誦時,從不看書本,講解時也不逐句講🤸🏽♀️,講完後就問東明是否聽懂了,如果東明點頭說懂了📊,一天的功課就此結束😒。一年後🕐🏋🏿♂️,《孟子》讀完了,接著念《論語》。《論語》才念到一半,王國維投湖自盡。他在遺書中留下了對子女的最後囑托:“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能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陳寅恪先生是博通古今的大師👨🦼。他要求孩子們除了完成課業外,還要廣泛地閱讀中西經典,向孩子們推薦了《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儒林外史》🧒🏿、《西遊記》👩🏻🦽➡️、《水滸傳》🏝、《福爾摩斯偵探案》等中外經典小說,請王鐘翰先生為女兒講解《論語》,自己則選擇了一些唐詩,循序漸進地教孩子誦讀👩🏻🦽,還親自教女兒閱讀外文版《聖經》🪘。空閑時💑,陳寅恪帶著孩子們在清華園中散步,天氣好時👨🦳🏄🏿♀️,父女一起來到圓明園廢墟,這時,他會把那一段民族痛史講給孩子們聽,告訴她們這裏從前有高大的宮殿,漂亮的花園🦖,是洋人用大火燒毀了圓明園。
陳先生的三個女兒,名字都寓意深刻🚶♀️,飽含他的家國情懷和對女兒的人生祝福🎣。陳夫人唐筼的祖父是清朝臺灣最後一任巡撫唐景崧,清朝割讓臺灣後🧛,曾領導臺灣軍民抗擊日本侵略。陳家長女名“流求”,是臺灣的古稱,次女名“小彭”,喻指臺灣海峽的澎湖列島,都與當時被日本占據的臺灣有關。最小的女兒“美延”的名字是祖父陳三立取的,出自《荀子》中的“得眾動天,美意延年”。陳寅恪曾對美延解釋名字的含義說🏋🏻,“你在生活裏要積極樂觀𓀇,與人為善🦸🏼♂️,便可幸福快樂,延年益壽了。”
趙元任先生精通音律,音樂為家庭生活增添了和諧的音符。在趙先生這位樂理大師的帶領下✊🏼🚹,女兒沉浸於音樂的海洋之中。翻讀趙元任與女兒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如同觀看一部中國版的《音樂之聲》。趙元任經常教女兒唱歌🧑🏻⚕️、彈鋼琴🥍,帶她們去聽交響音樂會❄️。他還善於用音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學英文字母👃🏿、國語羅馬字👨🏼🎨、註音符號,趙元任就教她們唱《ABCDEFG……》,《勹攵冂匚……》🦆,歌學會了👡,字母拼音也跟著會了👐🏽。
次女趙新那記得📲,趙元任善於體諒孩子的心情,並用音樂幫助孩子驅走不良情緒。三妹小時候曾經因為別人說她長得不如小妹好看而生氣。趙元任在三妹過生日那天清早,專門為她演唱了前一天晚上寫好的一首很好聽的歌兒,最後一句是“祝你一年比一年更加美。”三妹聽了後,快樂極了🦣。還有一次🤽🏽♂️,家裏來客人,吃完飯,趙元任拿起筷子和孩子們一起一個一個的敲盤子、筷子和碗💆🏽,挑出do、re👱🏻♂️、mi、fa、so……的音🤾♂️,叮叮咚咚地演奏了一場家庭“音樂會”🚵🏼♂️。(胡一峰)
轉自《科技日報》2013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