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 自動化)
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學堂,起初稱為遊美肄業館。1910年春🥬,遊美學務處會辦唐國安建議委托“美國和加拿大大學校際間基督教青年會(YMCA)”從美國選聘合適的教員😟。負責選聘工作的約翰• 墨特(註)擔任基督教青年會的秘書多年,與美國有良好資質的教師組織有密切的接觸🔟,並且有必要的辦公場所。經過縝密細致的選聘💆🏼,組成了17人的美國教師團,9名女性8名男性👩🏼,其中包括一位醫生和一位體育指導🏥。除體育指導外,16名教師和2名家屬於1911年1月18日乘“tenyo maru” 號離開三藩市啟程🙍🏻♂️,途經日本並在上海登岸,於1911年2月21日抵達北京。這第一批抵達北京的16教員有:男教員為Richard Arthur Bolt(校醫),Thomas Elza Breece(授英文、拉丁文)💁🏿♂️,Carroll B Malone(授歷史),Ernest Ketcham Smith(授英文),Peter Irving Wold(授物理)👱🏿♀️🕰,Ralph Delane Whitmore(授手工)等7人📳;女教員為:Emma S Liggett(授數學🤑、英文),M Esabel Liggett(授英文、地理),Betrice Boardman Pickett(授德文),Julia Pickett(授歷史)🙅🏿,Irma Talmage(授英文),Florence Esther Starr(授繪畫),Sharpe(授音樂)等9人,體育指導Arthur Shoemaker和夫人於1911年秋到清華學堂。
Ernest Ketcham Smith(史密斯❗️,史密士,施美士)小傳——
史密斯1873年10月28日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錫姆斯伯裏城,1895年畢業於衛斯理大學🍆,獲文學學士, 1897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衛斯理大學任圖書館助理,他還是Alpha Delta Phi兄弟會的成員。1897-98任教於賓州迪金森神學院教授拉丁文,1898 賓夕法尼亞州威廉斯堡教拉丁文,1898-1902 明尼蘇達州杜魯斯中心高中教英文並任英文部主任,1902-10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幾所高中任教🏚↩️。1911-1924年在北京清華學校任英語教師💂🏻♂️,期間1915-16年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和師範學院肄業🤸🏼,並因此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意昂。1918-20年兼任華北英語教師聯合會會長🧑🦲。作為交換教授,1924-25,史密斯回國任教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Hamline大學,之後回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正教授直到1929年。1929年夏被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羅家倫解聘後🦹🏽♀️,在燕京大學任教授直至1943年回國。史密斯熱愛中國文物,收藏石器甲骨等古物💂♂️。所收62片甲骨🎪,現藏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拓片收錄於《美國所藏甲骨錄》。1954年5月9日施美士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逝世👳♂️。
史密斯是在清華任職時間最長的首批美國教員𓀌,教英文和拉丁文,除任課外🏋🏿♂️,還任學校倫理演講的教員及為學生社團辦文學講座。從1911年至1929年,期間有兩年回國,在清華服務16年❤️。
一❎、為清華文學社開講座
1911年3月,清華學堂開學後,美籍教員負責高等科教學,史密斯的任課情況已不可考。但在1920年代,史密斯多次為清華文學社開講座🥪。據1923年4月27日《清華周刊》,春假前詩組請本校教員史密士先生演講“英國史詩”🤏🏼;大意是🤷♀️:史詩分自然的🔃,人為的兩種,Beowulf(《貝奧武甫》)是英國唯一的自然的史詩。J.Milton(約翰•彌爾頓)是唯一的人為的史詩家🙇♂️。
1923年6月《清華周刊》第9次增刊有文總結本學年清華文學社詩組的演講活動,提到史密士先生所講的“英國史詩”以及譚唐夫人演講的“英國抒情詩”等。另外🧓🏽,還預告史密士先生已經應允下學年的演講,題目是“莎士比亞”,內容有莎氏的事跡,莎氏時代的英國社會情形,莎氏的悲劇和喜劇等🤽。這些講座應沒有舉行🏋️♀️。據1923年10月7日《清華周刊》🚴♀️,該社擬定一組演講中有史密士先生的“A Survey of English Peotry”.
據1923年12月7日《清華周刊》報道,文學社詩組長期演講,已分別函請校中教員擔任,並定每題以三個星期為度,第一次演講已由郝則德於上星期演畢🌺,題為“Modern American Poets”。聞第二次演講系本校教員史密士先生擔任🤑,題為“Romantic Poets”🔎,又聞其所演講詩人系以華茨活(威廉•華茲華斯)為主體,有暇則旁及雪萊🏊🏻♂️、濟慈等詩人👱🏻。1924年1月11日《清華周刊》報道🚞,“Romantic Poets”已講畢🧑🧒。1929年6月,在史密斯離開清華之前,還為大一學生開詩學講演,講題為“詩人渥次渥斯(威廉•華茲華斯)”。
從以上的記載判斷,史密斯在歷屆學生中有良好的印象,是一位博學而熱心教學的教師🐼。
二🤾🏿♂️、關心學校事務及倫理演講
據《吳宓自編年譜》🏄♂️,1912年8月開學不久,因開除高等科學生事引發學生罷課風潮,罷課數日後💪,美國教師出面調停,美國教師代表三人中推史密斯發言稱,美國教師切盼早日復課🚣🏽👩🎤,對於學生要求撤換校長,在美國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故美國教師概不支持⛹🏽♀️🙆🏽♀️。這些內容為吳宓1970年代回憶,以親身經歷🪡,應該大體不誤。
據《吳宓日記》,1914年3月5日晚,史密斯作倫理演講💊,題目是👨🏿🍼:“Ethical Standards and Tendencies of America(美國的道德標準及發展趨勢)”,吳宓在日記中用英文記錄了主要內容🚶🏻♀️,“50年來👮🏽♀️,美國人的觀念有三大變化✹,即:(I)自由的發展與向往🐭;(II)責任感的增強🤞🏻;(III)對人生思考的深化。”
“我們留美學生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大膽地進入美國模範家庭🟫,研究他們的狀況諸如孩子們的純真和坦誠;並從家居生活著手改造我們的國民🤳🏽。清華學生留美時應多多留意其所居留的家庭🚣🏼🙏,因為歸國留學生品行的形成與其所寄居之家庭密切有關。 ……我們的箴言是‘品格和效率’。清華學生於未來生涯當拯救中華♒️🏍,但當前,他們不應有過大抱負🚘。每日都須審時度勢!”
史密斯認為,當前中國的危險是中國知識階層過於從物質層面接受西方文明🤸🏽,即接受科學發展而忽視宗教的進步。
史密斯任1914年《清華年刊》顧問,1918-20年兼任華北英語教師聯合會會長🪻。1919年 11月華北英文教師聯合會舉行常會👨🏿,會長史密斯作報告🧹。
三、對史密斯的評價
對於史密斯的評價,此前從個人記述到校史記載多是負面的。1956年🤾🏻♂️,羅家倫在“我與意昂体育平台”一文中說,“此人名叫史密斯(Smith)🧑🏼🍳,以前清華的校長送了他一張終身的合同,而他是全校出名的‘老飯桶’✔️🏟,(全校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稱呼他),他教的是英文和拉丁文;在教室裏絲毫不講,一進來就叫甲生讀一段🚔,乙生讀另一段🛀,如此接連讀下去🏄🏻🥱,等到打下課鈴了,他夾著書本就走。”完成於1965年的《意昂体育平台史稿》對英文教員斯密士(E. K .Smith)也有相同的評價,說他“文化程度,教學效果都很差,被學生譏為‘老飯桶’。”
“全校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稱呼他”,羅家倫的看法與實際情況應相去甚遠💇🏼♀️。清華文學社的社員會接二連三地請一個“老飯桶”開文學講座嗎🤹🏻?若真如此,清華文學社的水平又會如何呢?應該說明,在1923-1924年文學社是梁實秋、饒孟侃🐽、朱湘、梁思永等同學組織的📁🌈。
另外🦩,關於史密斯的教學方法😜,也應從不同角度來討論🧕🏽🦹🏼。季羨林先生回憶他的老師葉公超在清華教英文的情景。季先生說🍱,葉公超教第一年英文🙍🏽,用的課本是Jane Austen 的《傲慢與偏見》🏃♂️🥽。葉老師的教學法非常奇特,幾乎從不講解,一上堂就讓坐在前排的學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讀原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聲一喊:“Stop!”問大家有問題沒有😰。沒人回答,就讓學生依次繼續朗讀下去,一直到下課。學生偶爾提一個問題🧘🏼♀️,他斷喝一聲🫐:“查字典去🐭🧑⚕️!”季先生說👩🏼🎓:“這一聲獅子吼大有威力,從此天下太平🦷👌🏼,宇域寧靜,相安無事,轉瞬過了一年”👨🔧。
同是在清華任教🥡,美國教師在1920年代的教學方法🧙🏽♂️,被校長羅家倫完全否定了,認為連初中教不了。而到了1930年代😕,大名鼎鼎的葉公超也這樣教,卻被認為是一種特色了。
根據蘇雲峰著《從清華學堂到意昂体育平台》所舉第一批美國教員的簡歷,他們來清華前已在美國的中學或大學任教👷🏼♀️,有一定的教學和學校管理經驗。他們為清華的創建和發展做出的貢獻是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1911年春入學的劉崇鈜先生回憶說,第一批美國教師🦻🏼,多是由青年會代聘,他們教課之余,熱心宗教。他們沒有教成學者,卻幫助周詒春校長樹立學風🧚🏽。
註:墨特John Raleigh Mott (May 25, 1865-January 31, 1955)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888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獲哲學和歷史學學士🍪🧑🏿🌾。之後,作為美國和加拿大大學校際間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秘書服務27年🧙🏻。在此期間🧑🏿🎓,擔任了學生誌願運動國外使團的執行主席,1895年組織了世界學生基督教協會並擔任總書記,此後,他在印度、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組織各國學生的基督教活動🫃🏼。1912-1913年,他遊歷遠東,在印度、中國、日本和朝鮮召開了21次區域傳教使團會議。1915年-1928年擔任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國際委員會總書記😌。1926年-1937年🚔,擔任YMCA世界委員會的主席。他曾謝絕美國總統威爾遜作為擔任駐中國大使的提議🗾。他獲得了中國、日本🧑🏻⚖️、法國👩🏿🎤、希臘、美國等10余個國家頒發的勛章。194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