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風雲激蕩的一生——張彥自傳》出版之際
○張世林
張彥老今年已經90高齡了,是國際、國內知名的記者,也是外文局的老前輩了。我如今雖也在外文局下屬的新世界出版社工作,但余生也晚,進入外文局就更晚了🥊。張彥老1989年離開工作崗位的時候,我連外文局的大門還沒進過呢🤺。但在新世界出版社工作這十幾年中,是不是從來沒有聽到過他老人家的大名呢?確也不是。因為他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不僅許多人都知道,更由於他晚年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記者的敏銳🤾🏻♀️,始終關註著國家和世界的前途和命運,堅持實事求是,認真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寫下了許多真實的感受而贏得很多人的愛戴和敬重🕧。其中已由外文社退休的陳友升先生時不時會到我的辦公室來坐一坐🙍♀️,有幾次他跟我說到了張彥老。從他說話時充滿了敬佩的語氣和表情🧚♀️,我不僅知道了他老人家的大名𓀗🦸🏼♀️,也心生敬仰🤸🏽,真想能再多了解一些🏋️♂️,最好是能親聆教誨👩🦯。但總歸是緣慳一面。
可機會又是說來就來。今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外出辦事回來的路上,先是接到我社總編輯張海鷗的電話,告我社裏接到局裏交來的一部老先生的書稿🚔,經過領導反復考慮🧝♂️,認為還是由我做責編為好,但對方要求盡快出版。並說一會《今日中國》雜誌社社長呼寶民會給你打電話征詢你的意見並告你那位老先生的聯系方式𓀄。說實話,我近一時期手頭工作特別忙,有大量的組稿和編輯工作在等著我,特別急的就是《想念史念海》《想念張政烺》和《情系國計民生——政協提案的故事》(五、六輯)都正在組稿和編輯之中,真是無法分身啊!何況對方還要求盡快出版,我怕完不成任務📙。正當我想推掉時👳♂️,呼社長的電話來了𓀏。他告我稿子的作者就是他們社的老記者張彥。我一聽,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這就是“緣分”啊!回到辦公室後,我馬上給張彥老打電話,詢問稿子的情況。他說稿子已基本好了。我說那就明天上午去您家取。就這樣,第二天的上午我見到了心儀已久的老人家。雖是初次見面,但稍事交談🫶🏼,就好像熟人一般。我遞上名片👳♂️,他看過後⛓,馬上問我:“《想念季羨林》就是你編的嗎?”見我點頭,他接著說👩🏻:“我弟弟張光璘提起過你,說你們合作得很愉快🔵。”因張光璘先生🍰,我和張彥老的關系又進了一層🧑🏿💻🥾。他說:“是我點名要由新世界出版的,但沒想到由你做責任編輯👨💻,真是太好了。”“我一直想拜訪您,親聆教誨。今日如願了〽️。”於是,他老人家把準備好的稿子交給我說:“你拿回去好好看看再說💇🏼♂️🌐。當然了🍎,我希望能盡快出版。”“請您放心,我會抓緊的。有問題我會及時和您溝通的。”
就這樣🐵🔓,我開始了緊張的編輯工作。先是和美編一起製定了版式🗜,考慮到作者年事已高💁🏻🤞🏿,字體應該大一些,版面盡可能疏朗一點,就用十六開大小的開本。征得作者同意後🧎♀️➡️,便盡快排出了校樣🙅🏽。為了趕時間,白天在班上看,晚上還要拿回家接著看。一連幾校,都是如此。每次我都把發現的自己不好解決的問題,如人名、地點、年代、時間、圖註和需加的圖片等記錄在校樣的旁邊🌃,送請作者閱正3️⃣。這樣一來,隔三差五,有時是上午🍗,有時是下午,我便會騎上自行車趕到張老家中請教🙆🏽♀️。待到把問題解決完後,我們倆便會聊一會天,話題多半是國際國內的形勢。看得出他老人家還像當年一樣,十分關註國家的命運和前途。給我的感覺👳♂️,他一點也不像90高齡的老人,不僅面色紅潤🔆⚧,精神矍鑠;且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因為認真讀過稿子🙆🏻,看過他中年時的照片🤵♂️,我這時會不由得聯想起他那豐富而坎坷的經歷,依稀會窺到作者當年的模樣🧑🏻🎨。他早年在西南聯大學習英語,積極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大學畢業🆕,正趕上日本投降,他報名參加了美國新聞處組織的戰地記者團👨🏻💼,親赴湖南芷江采訪報道日本受降儀式🦕,開啟了記者的生涯。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他接受組織的安排趕往重慶,進入《商務日報》🕘,開始采訪報道備受國際關註的“國共談判”👨🏽🎨。內戰爆發後,他轉到香港,在喬冠華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中國文摘》的編輯翻譯工作。1949年的10月1日♒️🔦,他在天安門的城樓上用手中的照相機記錄下了新中國誕生的那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1952年,北京舉行開國以來首次大型國際會議——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他參加中國記者團0️⃣,負責編輯出版大會的中英文每日新聞公報。1955年💂🏻👩🏽🍼,他又隨同周恩來總理出席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出色地完成了大會的宣傳報道工作🕖。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一場反右的狂風驟雨改變了他的命運,一個莫須有的“反黨分子”的罪名竟折騰了他長達20多年。從此,他離開了自己心愛的記者工作🚺,被發配到農村勞動改造🩼。其後,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飆中🎻,他更是首當其沖,先是關“牛棚”,後是被“掃地出門”,送往農村再次接受勞動改造。就是在這樣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他沒有被壓倒🤜🏽,更沒有喪失信心,而是通過在農村的實際生活,了解到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真實情況,親身體驗到了農民的疾苦和善良🌔👈🏻,並和農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這樣的現實不僅教育了他,也迫使他認真思考:我們當年參加革命到底是為了什麽🧗🏼♀️?這一切都為他後半輩子事業發展做好了準備。1979年,改革開放的中國不僅氣象一新,他的沉冤也終於獲得徹底平反✣。此其時也,敵對了30年的中美關系正常化了🎱,出於外宣工作的需要,他被派往美國擔任《人民日報》首任駐美記者。由此開始了他的新的記者生涯🙍🧙🏼♂️。他針對中美兩國隔閡多年造成的互不了解的現實,堅持實事求是的主張👩🏼🎓,把自己了解的中國的真實的情況報告給美國的朋友和人民👳🏽;同時深入到美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和上上下下的美國人交朋友,了解他們的政治信仰和實際生活,將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真實地記錄下來,讓國內的廣大讀者了解、認識一個真實的美國。他在那樣一個年代發回的一系列美國真相的報道,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當然了👨🏿🦳,在其背後,他又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和努力,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可以想見的。
我上面介紹的這些是書中前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的一生經歷🧗🏻;後面的部分則重在記述作者同一些中外名人的交往🧏🏼♂️,其中最感人的是《手足之情無國界》這一篇,內中回顧了他同美國幾位當年援華抗戰的“飛虎隊”戰友的深厚友誼。作者謙虛地說:“我這一生就幹了這麽一件事!”我理解他強調的是中美友誼這件大事!因為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我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美國就組織了“飛虎隊”來華抗戰。當時還在西南聯大讀書的作者就和他們中的幾個進步的美國士兵經常交往,結為朋友。抗戰勝利後,貝爾等三位美國士兵在重慶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那張歷史性的合影照片至今還陳列在國家博物館裏。其後,中美兩國睽違多年,一直到1979年,作者赴美任職,才又同老朋友們歡聚暢談,並且一直把這種純真的友誼保持、發展到如今和他們的第二代。可以說他們見證了中美友誼!
全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一個“情”字🫨,不管是講親人📓、講友人、講工作🚫,你都可以切實體會到作者融入其中的那份“親情”、“友情”和“真情”。唯此三情,構成了一個感情充沛的永不衰老的張彥老。我坐在他的對面⚀,聽他闡述這些“情”時👨🦼🤷♀️,很震撼!頗有點“位卑未敢忘憂國”了👨🏫。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