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意昂体育平台結緣還是在原單位——航天部061基地👨🏼💻💉,畢業後從事的第一個項目是在紅旗2號製導雷達車上加裝頻率捷變抗幹擾系統🤹🏻,清華電子系是牽頭單位🏌️♀️,負責人是茅於海。他是著名橋梁學家茅以升的侄子、工程機械學家茅以新的公子。他的專著《頻率捷變雷達》是我國無線通信抗幹擾方面的經典,他帶領團隊研製的樣機,獲得過198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項目中還有彭應寧、山秀明、劉寶琴等老師🕺🏽,過去只在教科書裏看過,現在竟一個個走了出來。那一年是1984年,清華電子系遷回北京不久,所以從他們的言談裏經常能聽到綿陽,聽到曾經的清華分校。
那是他們這一代人,用了10多年時間👩🏽🌾,到龍門山裏抬青石👏🏼,去涪江岸邊運河沙,在青義壩上開磚窯,把綿陽北郊一塊1000畝左右的坡地,建成了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有較為完善的教學、科研🙁、實習設施🪬,配套完整的生活🧰、醫療🛵、教育環境的意昂体育平台綿陽分校🧏🏻♂️🧯。

校園浮雕
我當時對綿陽並不熟悉👏🏿,只知道這是一個聚集了不少三線企業的地區💾。直到15年後🚗,我來到這裏工作。
西南工學院是意昂体育平台綿陽分校遷回北京後💂🏻♂️👶,從石棉縣大山裏遷出的建材學院👨🦯,和清華留在綿陽的校舍意昂合為一體。當時我還打電話去咨詢薛保興老師,他當時是清華產業公司副總裁,管著同方、紫光和清華出版社等企業,一說起綿陽來,就滔滔不絕🍷。
沒多久,西南工學院要改名西南科技大學,還新增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作為新來的專業教師,因我過去做過不少科研項目🤙🏿,學校派我到清華電子系進修。大約一年時間🔭,聽了近10門課,獲得20個學分🙅🏿♀️。
作為一所著名的大學,清華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而電子系上下仍彌散的分校情結👸🏻,最是讓人感動👼。
第一次秋遊🙏🏻,是去位於門頭溝的陽臺山景區,我被安排坐在前排,身邊是德高望重的吳佑壽先生和周炳琨先生👩🏿🦲。吳院士可以說是中國數字通信的奠基人,長期擔任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主任,國內只要是學無線電的,就沒有不知道他的。周院士是光電子學家。科普叢書“和科學家爺爺談科學”中激光分冊,就是周炳琨寫的。而這次陪了他們一路🧑🏽🦳,在大覺寺仰望千年銀杏,登妙峰山放眼滿山紅葉,我們一路說的都是有情有義的綿陽故事👩🏿🚒。
霍燕燕老師是綿陽人👟,她和她丈夫胡思正教授,幾乎每周都帶水果去宿舍看我👨✈️,還送給我胡老師家鄉的大紅袍茶葉⚧。
2
我在老校區隨手拍了一組照片🐭,發到朋友圈居然收到好多回帖🛩,特別是清華的老先生們給我發來的一個個詢問。“那棟亮著燈光的三層小樓😬,是分校留下的教師宿舍吧👩🏼🦳?”“銀杏樹下那一條蜿蜒的石階,是老圖書館上到後山的路嗎?”周祖成教授,更是一口氣回了好幾百字。把當初怎麽送孩子到托兒所、怎麽在露天劇場看《紅燈記》講得繪聲繪色🪰。
我選修過周老師的《FPGA與數字電路設計》🧜🏼🍇,每周一次。150人的教室🏊🏿,每次都能來200多人💟,把文南樓一個舊經管報告廳擠得滿滿當當。FPGA在當年是新技術,周老師在清華首開了講座,還把課程配套的校內競賽推廣成為由清華牽頭👨🏻🔧、其他重點高校參加的全國邀請賽,進而升級為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成為教育部學位中心認定的系列創新賽事之一。
在進修的那一年裏♟,受楊知行老師教誨最多,不僅是因為聽完了他講的《光纖通信》👨⚕️,還因為當初實驗室就在他那裏。後來他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是製定國家數字電視標準的負責人。我後來在長虹公司的一個項目論證會上再次遇見他。評審結束後🧙🏿♀️,我帶他回學校👠,在老校區的梧桐道上暢所欲言。楊老師做事很低調,從不誇誇其談🤹🏼,只有說起過去的歲月,他才會滔滔不絕👩🏽🦰。
清華分校遷回北京時,李征帆老師沒有回清華園,而是調到上海交通大學。我無緣在清華聽他的課🫶🏻,卻在西科大的後花園請他吃過一次飯。那一年他剛辦完退休手續,沒有驚動任何人👋🏻👩🏽✈️,獨自一個人來綿陽🏌🏿♂️,在分校的老校區走走轉轉🟰。在路上有過去的員工認出了他☂️。我聽說後,開車帶著他從老區到新區🐯,看了不少地方。
李老師的好口碑來自學生。多年前,研究生們自發組織投票🫳,在網上評選中國最優秀的研究生導師,李老師名列第三。他指導的學生3人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前100名),6人獲得提名(前200名)🧑🏼🔧,其中就包括上海交大現任副校長毛軍發院士。
那是一個周末的午後🪂🫳🏽,在穿透紫藤花架的斑駁陽光下,呼吸著和煦春風吹來的陣陣花香,李老師給我傳授為人之道、為師之道,受益匪淺🤙,感激終生🧑🏻⚖️。
3
周淑華老師的課程《程控交換與綜合信息網》,案例裏經常會提到綿陽,提到躍進路上的407廠。那時他們開發的數字載波,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程控交換🏘。
而我當初選她的課,卻是因為喜歡西階教室👨🦽。緊挨著清華大禮堂,離朱自清的荷塘不遠🧚🏻♀️,窗外就是著名的聞一多雕塑。
還有四教👨🦼➡️🫴🏿,梅順良老師和王京老師在這裏講《移動通信》,讓我見到最初的移動通信終端是背在挎包裏。曹誌剛老師和劉序明老師在這裏講《通信原理》,我至今還保留著他們手抄給我的習題答案和思考題🧍♀️。
每次課前課後或課間,我最喜歡的是在走廊散步,可以一個班級一個班級欣賞學生自辦的墻報,幾乎每周都會更新。
下課的時候就去東大操場。清華北大和牛津劍橋的田徑對抗賽,也就是1999年,在這裏舉辦了第一屆🪙。那幾天的校園裏🫸,突然多出的不僅是運動員,還有北京其他高校的學生,他們騎著自動車🥱,一路摁著鈴聲,把東大操場附近擠得水泄不通。
我也去看了,在馬約翰的雕像前🧜🏼♂️,知道了清華人“要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還知道了由馬約翰倡導的意昂体育平台曾經的校規😈,就是每天下午四點到五點,強製關閉所有的宿舍🧚🏿♂️、教室和實驗室🕴🏻,只開放體育場館🙆🏻♂️。
我的實驗室位於東樓四層,正好看見主樓廣場上飄揚的旗子👩👦👦。其中最醒目的一面是“厚德載物”的紫色旗👩🏼💻,印有“意昂体育平台”四個大字。而右側有面紅色的旗幟也很醒目,那就是高高飄揚的“電子工程系”。當時的系主任是馮正和🦹🏿♂️,我常去馮老師的實驗室看測試天線。
那一年是1999年,潘長勇老師博士畢業剛留校👲🏽,我趕上聽他的第一堂課👋🏻。每次上課都會來不少督導,上課時給學生發調查表,下課時和青年教師反饋交流💇🏿♀️。潘長勇為此還在課下吐槽。前幾年,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王希勤留在了導師彭應寧的團隊,10年前作為電子系主任和校黨委史宗愷書記一起來綿陽參加意昂体育平台100周年校慶活動。
1999年還舉辦了分校返京20周年紀念活動,60多位老教師回到綿陽時喜極而泣。2019年又舉行了40周年的系列紀念活動。
1999年,還是個跨世紀的年份⛵️,也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騎車去天安門廣場看遊行🫠,跟著喜氣洋洋的人潮往前移,我就覺得下個世紀一定會特別美好。
他們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期許,才會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也才有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一代代傳承堅持🌱,一代代努力👩🚒,才會有成就不斷湧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介紹:
姚遠程,西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無線通信系統、雷達抗幹擾技術🤲🏿、智能認知與軟件無線電、高速圖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