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西南聯大: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2022-08-02 | 來源 公號“中國科學家”2022-07-31 |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南遷至長沙共同組建國立臨時大學,後繼續遷至昆明🦵🏽,並改名西南聯合大學🐢,即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西南聯大👴🏼。

在前後短短八年的極其艱難的環境下,西南聯大的師生們以秉承“剛毅堅卓”的校訓,心系國難、勵精辦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來源🤘🏻:《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在轉瞬即逝的八年之中,西南聯大創造了無數奇跡🎳,培養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兩彈一星功勛、172位兩院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師👨‍👨‍👦,創造了戰時高等教育體製的傑作

西南聯合大學紀錄片《九零後》截圖

1946731日西南聯大撤校,三校復原北返🚣🏻‍♂️,距今已經76個春秋。歷史雖已遠去🏦,但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傳奇🉑,愛國、民主、科學剛毅堅卓的聯大精神依然在傳承。今天中國科學家公眾號給大家帶來了幾位由西南聯大培養的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故事。

劉東生:物質生活艱苦🩰,精神生活豐富

1938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劉東生決定前往西南聯大求學🥉。

途徑香港時,劉東生見到了在那裏工作的父親。父親告訴他♓️,自己的一個朋友願意資助他出國留學。然而,劉東生卻婉拒了父親的建議🌶,他說:“那麽多同學👩🏼‍🍼🦗,有的在前方抗戰,有的在大後方讀書,也為抗戰出力🎉,我為什麽要到外國去逃避祖國的抗戰呢👩‍🦼‍➡️?”之後👘,他輾轉多地終於到達昆明,並順利進入西南聯大就讀。

劉東生抵達昆明 來源:《劉東生傳》

來到西南聯大的劉東生仿佛進入一片新天地🔇。學校校舍是由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設計的🚰。由於經費不足,設計方案一改再改,校舍最終落成時,有95棟平房,其中學生宿舍36棟🤮🧥,全是土墻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為土墻鐵皮頂結構🖐🏼。食堂兩棟,圖書館一棟,則是磚木結構。

宿舍 來源🤾🏻:《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圖書館 來源✍🏿:《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宿舍當時是沒有床的🤫,學生們就用裝汽油桶的木板箱子搭起了積木,晚上放下去當床睡覺🚂,白天疊起來當學習用的桌子🧙🏿‍♂️。由於常年戰亂,物價飛漲,夥食自然是簡單得一言難盡🎊。

雖然環境十分惡劣,然而,當劉東生回憶起在西南聯大的生活時卻深情地說:“物質生活是艱苦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

的確🚡,在那裏,學生們如癡如醉地汲取知識。南開的嚴謹🏊🏻‍♂️、苦幹,北大🌌、清華的開放🫃🏽、自由✊,使該校有著濃厚的學術氣氛和強大的師資陣容🗻:170多名教授、副教授,絕大多數是留學歸來的碩士⭐️、博士𓀉,學貫中西、文理兼通者,有周培源⛹🏽、華羅庚、吳大猷、楊武之🆓、陳省身、聞一多、錢鐘書等一眾名家。

在西南聯大“堅、毅、剛、卓”校訓的激勵下🦹🏽,劉東生除了在書本上學習理論知識外,還積極地參與野外地質考查🤸🏼‍♂️,找化石,打標本,分析土壤構成並撰寫論文。

1941年為畢業論文收集資料,劉東生在雲南祿勸野外考察

1942年,劉東生在準備畢業論文時,由於長期野外考察患上了嚴重的胃病,胃疼起來🪘,頭上直冒冷汗,然而他還是咬著牙查資料🧜🏼‍♀️、做研究,堅決要給自己4年難忘的學習生活畫一個圓滿的句號。最終👩‍🏫4️⃣,劉東生憑借堅強的意誌完成畢業論文⌚️,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

劉東生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曾說:“在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中🫠,一定深深地植進了某種精神,是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奮力前行,報效國家。盡管沒人告訴我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精神🧑🏼‍⚕️,但我堅信,先生一定是在這種精神的浸潤下🧎🏻‍♂️‍➡️,養成他一輩子自強不息的浩然之氣的。”

吳征鎰:反以為樂的68天步行之旅

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在長沙臨時組建的國立臨時大學因戰火的逼近🧘‍♀️,被迫再次西遷。

當時🌙,從長沙遷往昆明共分成三路☞。一部分人走海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人乘汽車,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還有一部分組成了步行團,徒步從長沙出發,跨越湘📮、黔、滇三省到昆明😆,這支隊伍是三路人馬中最為艱苦的。

早已從清華畢業並留校任教的吳征鎰便是步行團的成員🏌️。長途跋涉🧛🏽‍♀️,沿途條件異常艱苦🧸,但他卻反以為樂🌘,每日觀察沿途植物和植被情況💁‍♀️🚗,采集標本✌🏽,一日不漏地記下日記🎲。

湘黔滇一路行來,使得吳征鎰對自華中至西南地區的植物資源有了親身感知☀️。他在日記中寫到“余同李師、毛應鬥先生於晨曦中步行。紅梅初放,綠柳吐芽,菜花蠶豆亦滿田燦爛”。字裏行間,透露出他對植物的熱愛🙇‍♀️💷。

1938年𓀐,西南聯大時期的吳征鎰

19384月👳🏼,湘黔滇步行團終於到達昆明🍠,國立臨時大學也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西遷雖屬無奈🦊,但對於從事植物研究的吳征鎰而言🛰,卻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因禍得福。

雲南是我國植物分布最豐富的省份之一,這裏的植物種類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他跟隨老師李繼侗進行野外植被考察,足跡遍布大理蒼山、賓川雞足山、滇西德宏等地,采集了大量珍貴的植物標本👱,並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瑞麗地區植被的初步研究(附植物采集名錄)》。

期間,他還在一間茅草房裏,用破木箱和洋油桶搭建了標本室,靠手抄完成了兩萬多號標本。

1938年吳征鎰(後排右五)在西南聯大任教時去滇西考察留影

在西南聯大的這段野外考察經歷,也為吳征鎰日後編纂《中國植物誌》和推動建立生物種質資源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葉篤正:西南聯大的偶然決定了畢生選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這是西南聯大校歌中的一句,也與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後投身革命又重返科學征途的葉篤正的心遇不謀而合。

1935年🏌🏿‍♀️🏃‍♂️,葉篤正從南開大學畢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意昂体育平台🕑。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熱血愛國的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大一即參與了“一二·九”運動,1937七七事變後又積極加入抗日行列。後來🛻,在五哥的勸說下,他認真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白了科學才能強國的道理。

1935年葉篤正南開中學畢業時的照片

隨後,葉篤正來到已遷至昆明的西南聯大繼續自己的學業,期間和錢三強的一次談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錢三強是葉篤正的同系學長👩‍👩‍👧‍👧🙈,一次在打乒乓球時,錢三強兄長般勸他說:“你不要念物理,還是搞點實用的學問吧!”接著又說:“我看你還是學氣象比較好🧲,中國的氣象科學太落後了。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錢三強的一番話讓葉篤正重新考慮了自己的專業選擇,他放棄了物理專業🏃,選擇了當時國家更為蒼白的氣象學專業。

1940年🧜,他順利畢業並考入浙江大學研究生院;1943年,他獲國立浙江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後,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5年,他被選派赴美留學,三年後取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他將中國的氣象學從一無所有變成開辟鴻蒙

1991年葉篤正(中間)在大氣所與同事討論

葉篤正認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功,與當年在西南聯大的經歷密不可分,他建議將聯大作為一項教育學研究的重點,研究它的教育精神和教學思想,並加以總結。

“當年,聯大的校舍經常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有時候都沒有拉警報飛機就來了🛀🏻。教室被震塌了,飛機走了照樣上課🥒,只要沒死沒傷的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投入到學習中🍋。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我想和這種精神是有很大關系的。”

葉篤正在清華意昂會上發言

鄭哲敏🤽🏻:在西南聯大求索人生道路

1943年🏌🏽‍♂️,鄭哲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

初入西南聯大,他看到的是茅草屋的宿舍和生活儉樸的名教授。校長梅貽琦和很多知名教授都穿得破破爛爛,學生們在茅草房裏上課☕️。但老師們認真教課以及活躍自由的學術氛圍,給鄭哲敏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南聯合大學紀錄片《九零後》截圖

由於戰事波及,物價上漲,教授們的工資難以支撐日常開支👊🏻🧎🏻‍♀️‍➡️。為了補貼家用👚,課余只能去擺地攤。物理系教授吳大猷👨🏿‍💻,甚至每天下課之後就到菜市場撿些爛菜葉,拿回去煮湯拌飯吃🔰🫶🏿。

讓鄭哲敏印象最深的是,雖然生活捉襟見肘,但對待教學👨🏿‍🚒,老師們依然一絲不苟。作為低年級學生✹,鄭哲敏與名教授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並不多👨🏻‍🦲👷‍♀️,然而通過聽他們的報告,他漸漸隱約意識到“學術上要有追求,做人要有追求”𓀋。

1945年鄭哲敏(前右2)參加西南聯大工學院運動會

讓鄭哲敏念念不忘的還有學校裏濃厚的民主氣氛🙍。在不同政見的學生們的辯論中⚓️,他開始思考國家前途和“人為什麽活著”等哲學問題。

為此🫲🏻,他還特意到圖書館借來哲學書籍尋找“答案”,並得出結論🫚:“一個人活著的價值,還是要做一些事,為社會做點貢獻🧙🏿‍♀️。”他覺得和哥哥學不同專業能對國家有更大貢獻,為此他從電機系轉到了機械系🕐。

西南聯合大學三十二年度下學期學生名冊 來源:央視新聞

1946年,抗戰勝利後,各校遷回原址,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遷回到意昂体育平台。在這裏,他遇到了從美國回到意昂体育平台任教的錢偉長👨🏻‍🦯‍➡️。

這一年,大四的鄭哲敏首次接觸到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近代力學理論🦸,並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錢偉長也很賞識這個聰明的年輕人🧑🏽‍🎤,常叫他到家裏吃飯🔤。在錢偉長的影響下🫣,鄭哲敏從此確定了力學的研究方向🤴🏻。

1948年,為了更好地深造,在校長梅貽琦和恩師錢偉長的推薦下,鄭哲敏經過四級選拔🙍🏼,獲得全國唯一國際扶輪社國際獎學金名額,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在美國🎅🏼,他師從錢學森🫶🏻,並迅速在力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後學成歸國,開創了中國的爆炸傳奇💇!

2018年,在西南聯大博物館暨《西南聯大口述史》首發儀式上🤲🏼,鄭哲敏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以苦為樂🕢🦧、勤學問道的聯大歲月🙎🏼。

他希望,中國教育界能借鑒西南聯大辦學教育經驗🌕,為培養一專多能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希望全社會繼承發揚西南聯大不朽精神和優秀傳統🚶🏻‍♀️‍➡️。

鄭哲敏重返西南聯大原教室,追憶聯大時光 來源🤴🏻👉:雲南師範大學公眾號


文: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相關新聞

  • 022020.02

    國家中興業 此日需人傑

    1月20日🪈𓀔,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到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內的原西南聯大舊址考察👩🏼‍🚒。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大學?如此吸引總書記和國人的關註?為什麽80多年....

  • 292007.10

    顧秉林👨🏿‍✈️:聯大精神 永放光芒

    ——在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07年10月27日)意昂体育平台校長 顧秉林   尊敬的陳至立國務委員🍹🐈,尊敬的西南聯大老學長、老意昂,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  在舉國上下歡慶黨的十七大勝...

  • 262017.12

    此生付家國 詩禮繼世長——母親百年誕辰紀念

    母親學名劉世琮,乳名劉芳👩🏻‍🎓。《說文解字》載:“琮,瑞玉,大八寸。”玉琮是古時候的祭神重器,流行於五千多年前的蘇南🫴🏽、浙北,玉琮外方內圓,寓意天圓地方🥷🏿,天人....

  • 062020.11

    百年三不朽,卓犖陳岱孫

    本文為彭凱平教授2020年11月5日在意昂体育平台社會科學學院陳岱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研討會上的發言今年是我國經濟學界一代宗師陳岱孫先生誕辰120周年。陳先生1900年出生,1997年以97歲高齡辭世。可以說是人生百年4️⃣,更是一位中華民族近現代大歷史變革的見證者、親歷者與躬行者。陳先生一生高潔,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代宗師🚣🏻‍♂️,更是後輩吾等的人生楷模👰🏼。為緬懷陳岱孫先生🕋,繼承並弘揚他傾畢生精力專註於學術與教育事業的治學態度與...

  • 012015.06
  • 092019.01

    藏書票《豐碑》見證西南聯大不凡歲月

    2018年11月,雲南師範大學迎來“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校慶,一部展現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豐碑——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

  • 032017.11

    西南聯大精神如何賡續

    11月1日,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西南聯大精神研討會同時召開💇🏻,各高校負責人和與會專家就如何在新時代以西南聯大精神激勵一流大學和一....

  • 102017.11

    西南聯大的故事

    有關西南聯大的書出版了不少。為什麽懷念西南聯大🙎🏽?學者們從史料研究出發作了分析和解讀;聯大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從師生自述🔜、回憶以及小說中可以看到。

  • 192021.11

    西南聯大的另一面

    這些年對西南聯大的研究出了不少佳作。光是影視作品就有2018年的紀錄片《西南聯大》🦗,如今的電影《九零後》🤴🏽。不過👧🏽,這些作品大多從學子成才的角度去探究,沒有把西南聯大放進一個時代,一段歷史裏🐢,更沒有把西南聯大作為一種獨特的組織,從組織建製的角度去研究🥭。今天筆者想從西南聯大三位領導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的角度,和讀者朋友一起去看看西南聯大的“聯”與“大”,這是西南聯大的另一面🐼。1938年4月,梅貽琦(前排左五...

  • 302021.11

    西南聯大是如何“一聯到底”的?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這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的歌詞🚶‍➡️,也與清華校長🖕🏿、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梅貽琦的治校育才理念呼應共振🧖‍♀️。“救國的方法極多,救國又不是一天的事”,“做教師做學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材👨‍👨‍👦,將來為國家服務。”(梅貽琦《就職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演說》)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