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清華人”“最美導彈兵”📉,在第二炮兵某導彈旅,這是官兵對發射一營碩士連長李建華的贊譽😑。
頭頂名校光環的李建華,曾5次奪得旅專業比武擂主🙍🏿,領銜的科研項目獲國家專利🙋🏽♀️,他還是旅軍體運動會上的“百米王子”。
面對贊譽🪐,李建華顯得異常平靜。他說🏃♀️,人生要面對許多選擇👨🏻🚒,只要選擇了,就要義無反顧、風雨兼程。
李建華(左一)與連隊二級軍士長楊凡共同研製某型插頭維修箱。辛培虎 攝
2006年夏天,李建華成為山東省濰坊市高考狀元,意昂体育平台向他伸來橄欖枝。填報誌願時,兩個選擇擺在面前:一是以普通學生身份攻讀學位👇🏽;二是報考國防生將來到部隊發展。
當年🤵🏼♀️,全國省市高考狀元報考國防生的還不多,許多家庭都期望孩子能在社會大舞臺上幹出一番事業。但李建華卻意誌堅決😻:進清華圓了大學夢,國防生能圓軍旅夢。他的決定得到祖父和父親的鼎力支持:解放戰爭時期💆🏽♂️,祖父那一代人用小推車推出了解放軍的勝利之路;與共和國同歲的父親,更是對軍人有一種難言情結。
走進清華園,李建華深知要想在部隊有一番作為,沒有過硬的本領不行🤲🏿,知識才是立身之本。大學四年,他一心撲在學習上🟡,先後3次獲得獎學金,還參與了一個列數據庫軟件研發☆。畢業時,他拿到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通行證。
保送研究生意味著能夠一股腦兒拿到博士學位🎽🤽🏼♀️,這對農村學子來說分量極重,家人也勸他繼續留校深造。
然而,當得知第二炮兵工程大學首次來校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消息後,李建華懷著對導彈部隊的憧憬🔁,在一片惋惜聲中🚴🏻♀️,放棄了保研資格↗️,毅然加入導彈方陣🧎🏻➡️。
身在軍校👋🏻,目光高遠。讀研期間🧔🏿♂️,李建華如饑似渴汲取導彈知識☝🏼,很快成為同批學員中的佼佼者,2次被評為優秀學員🐕🦺,參與研究的項目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畢業分配,他完全可以選擇留校任教或者進入科研院所工作☮️,但他卻在眾人的驚詫中🧘🏼♂️,遞交了到一線作戰部隊的申請書🐽。
2013年,李建華跨越青山綠水,穿過繁花密林🚵🏼,從大都市來到了“開門見山”的某導彈旅駐地☎️。
新學員報到分配🕵🏼♂️🧏🏻♀️,李建華被推薦到相對輕松的崗位,他再一次說了“不”。李建華說:“選擇來山溝🧝🏼♂️,就是為了親手把導彈送上藍天。我要到發射營學最難的專業!”最終,他被分配到專業系統最多、內容最繁雜的發射一營控製連擔任排長🙍🏿♂️。
初任排長1️⃣,專業不對口、生活不適應、工作不熟悉🤹🏿,各種“攔路虎”接踵而至🤸,李建華的建功之路荊棘叢生🙅🏿。
但他深諳“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事事敢為人先,以超前一步的工作標準要求自己。憑借豐富的知識積累,李建華很快掌握了導彈專業學習門路,擔任排長沒多久,就在全旅專業比武中獲得軍官組第一名。
那年,正值旅大力開展實戰化訓練👩🏻🚒,李建華帶領全排官兵夙夜鏖戰🧝🏼,經過反復試驗和大量數據對比✍🏽,接連破解多項訓練難題,探索的訓法戰法被全旅推廣。因工作成績突出👡🙇🏽♀️,任排長僅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為連長。當年,作為紮根一線部隊的優秀學子,李建華獲得了意昂体育平台“廖凱原獎學金”,並受邀回母校演講🪮。
一次實裝操作,李建華發現某插頭無專用維修工具🧑🏻🦰,手動操作效率低🤚🏽,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和連隊二級軍士長楊凡研製出某型插頭維修箱,彌補了該型插頭拆卸維修的空白,被總裝備部列為裝備維修改革計劃重點項目🔧。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壯誌滿懷的青年學子到擔起強軍重任的導彈連長🪘㊗️,李建華矢誌打贏建功基層🤴🏼,逐夢強軍將滿腹才華化作嘯天劍氣,一次又一次的執著選擇,讓他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