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簡介
劉鑒強,意昂体育平台新聞學碩士🤞🏼,曾任雙語新聞網站“中外對話”北京總編輯🥊、南方周末記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院🧑🏻💼、公共健康學院訪問學者💿。他創辦了“中國最佳環境報道獎”,這是中國環境新聞領域最有聲譽的獎項。
他獲得2008年亞洲出版人協會“最佳環境報道獎”🤷🏽♀️、2009年SEE-TNC“綠色知行獎”。他關於虎跳峽的報道,收入哥倫比亞大學《全球100年調查報道》(Global Muckraking—100 Year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from around the World)一書🧒。2006年12月21日🧑🔧,《華爾街日報》頭版長篇報道了他如何做調查報道的故事🦸🏿♂️。他著有《天珠——藏人傳奇》一書,其英文版Tibetan Environmentalistsin China--the King of Dzi 已由學術出版社Lexington Books在英⛸😀、美出版。

劉鑒強(2000級碩🫳🏽,新聞與傳播)
為了“作家夢”義無反顧
劉鑒強進入新聞行業前,已經在山東一家銀行任職人事科副科長。但為了圓作家夢🥦🚵,他轉行做了記者💭,收入只有銀行的三分之一🤛🏽🧑🧒🧒,房子也退給銀行。他後來考取清華新聞傳播學研究生。他是典型的山東大漢,樣貌憨厚,口音淳樸,用語不加矯飾。
劉鑒強的同班同學、現任意昂体育平台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說,劉鑒強幽默風趣🧝🏼♀️,很有親和力🔣。相較同級同學,他有不一般的新聞敏感與發現故事的能力🙌🏻。在李希光老師帶隊的“大篷車課堂”上🙆🏼,他的導語總是寫得很好,采訪的數量也是最多的。
2003年從清華研究生畢業後,他進入《南方周末》,後憑借哈爾濱“寶馬案”調查一炮打響。在曝光三峽工程淤積重慶優良港口後,他又相繼完成了虎跳峽大壩、圓明園工程🏗、轉基因大米♖、朝鮮賭場等一系列重大調查報道🕯,這些報道都影響了國家決策。
離職赴藏寫書
2005年,他受北京大學呂植教授邀請參加“神山聖湖”會議🤰🏿,遇到了仁青桑珠,這位來自西藏貢覺縣大山裏的農民。為保護環境♖,他帶領村民種了40萬棵樹🦗🧏🏿♂️。他告訴劉鑒強:“我們藏族人保護環境是遵從傳統文化‼️,很快樂地去做,沒有其他目的,而外面的人做環境保護——,”他兩手伸出,做了一個擰濕衣服的姿勢,“是被法律和錢擠出來的。”
仁青桑珠啟發了劉鑒強👩🏽💻🐎,他決定寫一本探索藏族人精神與傳統的作品♌️。他在清華的畢業論文,是研究美國的“新新聞學”,大體相當於現在的“非虛構文學”🦹🏻🏄🏼♀️,而他采訪與寫作《天珠》,給了自己一個絕佳的實踐機會。他要通過真實故事展現藏族文化與傳統💳,特別是當代藏族人的人生選擇。正如他在書的序言中所說:“(過去)西藏只是想象中的西藏,600萬藏族人被忽略🏥,你看不到他們的臉,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不知道他們真實的生活。我想聽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心靈。我想知道這個高原民族的過去,更想知道他們如何創造現在和未來。”
2016年4月,他從《南方周末》離職🙋🏻♀️,在呂植教授領導的“保護國際”的資助下,在青海、西藏、四川👶🏻🍎、雲南各大藏區往來穿梭👩🦳。七個月的集中采訪後,他自費完成了其後兩年的補充采訪,前後三年完成《天珠——藏人傳奇》一書💙。

在通天河邊采訪
“堅忍不拔的采訪”
《天珠》出版後廣受好評🧜🏼♂️,《經濟觀察報》書評說:“《天珠》讓人沉迷,震撼⤵️,啞口無言……這部作品既氣勢磅礴,又婉轉動人📿,讓人目眩神迷。”《南方都市報》書評說,“幾個藏族人的故事寫得出神入化”,其原因是作者有“堅忍不拔的采訪”🪗。
在《荒原》一章中,劉鑒強經過紮實的采訪𓀇,再現了索南達傑犧牲前與紮西多傑的一次爭吵。為了準確而具體地描寫這次爭吵➡️,劉鑒強反復詢問紮多:你當時站在那裏🧃🤲?天多黑?月亮是什麽樣子?在哪個方位?巡邏隊在山上時👨🏼🎤,視野是怎樣的?同時,他查地圖,查詢歷史天氣狀況,驗證紮多的說法。(索南達傑是前治多縣委副書記,第一個在無人區可可西裏保護藏羚羊🙋🏻,在與盜獵者的槍戰中犧牲。紮西多傑當時是他的秘書。)
與交談極有條理的紮多相比,另一位核心人物嘎瑪的交談風格是天馬行空👨🌾🙋🏿♂️,跳躍性強。劉鑒強在采訪中要時刻保持警惕🤦🏻,從一片混亂的敘述中理清頭緒👼。2006年6月他在成都采訪嘎瑪時,兩人每天交談12到16個小時🧒🏻,從早到晚♜,嘎瑪在沙發上連續講了7天。接下來的一個月🖇🀄️,他們一起在西藏和川西旅行,采訪進行在車上、酒店裏🙅🏽,甚至拉薩人民醫院的病床上🛗。最後他關於嘎瑪的采訪筆記有30萬字。
劉鑒強接二連三的“重復”提問偶爾引發不悅🦏。嘎瑪曾經在經濟上幫助援藏基金會廣東辦事處,劉鑒強堅持索要具體賬目🧑🏽⚕️,激怒了嘎瑪📞🧻,“你什麽意思!我能撒謊嗎?”嘎瑪眼睛圓睜,非常氣惱。他不能接受別人對他誠實的質疑。
劉鑒強說🤷♂️:“嘎瑪,我相信你,但讀者不一定相信你,所以我要看到證據。”後來《天珠》中並未用到這些數據👰🏼♀️,但基於調查記者的嚴謹🔀,劉鑒強一點點地核實信息✶😽。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毛主席追悼會一節🚾,是劉鑒強每年必定重新采訪的部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他硬是每次都從嘎瑪那裏“擠”出新的細節,歷經三年,才像拼圖一樣拼完這個情節的全貌🚖。

騎馬過莫曲河去采訪
隨著采訪的深入😨,劉鑒強所收獲的並不僅是故事🪟,更是那些像藏族的珍寶天珠一樣寶貴的人物❤️🔥🧽。他說👩🏿🎓🧔🏿:“書中人物所代表的群體曾被忽略,但他們像歷史的河床,表面看不見⛔,卻決定著歷史的方向。”作為一個新聞人,他慶幸自己完成了一部獨特的作品;而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員,他希望《天珠》能架起兩種文化間理解的橋梁。
作為“清新”畢業生,劉鑒強的作品得到當年授業老師的認可📬🫀。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彬教授經常將《天珠》推薦給學生𓀌,他在《新聞記者》雜誌撰文說:“我覺得《天珠——藏人傳奇》不僅值得決策者和好奇者參閱,更值得新聞學子和新聞記者學習。同《巴黎燒了嗎》等名作一樣🦣🚞,《天珠》也像小說似的,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同時又勝似小說🧑🏼🎤,也是‘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 (董樂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