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本科入學👰🏻♀️,2019年博士畢業🧗🏼♂️,葉遜敏在清華園度過了近十三年的校園時光。與其他清華學子略有不同的是,在研究生期間,葉遜敏以“火樹”的網絡身份做了一名桌面遊戲的兼職主播🗻💆🏽♀️,還參與了《一站到底》《密室大逃脫》《最強大腦》等展現知識儲備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綜藝節目,並一直在網絡上進行知識分享和理性討論,在網絡上小有名氣。2019年畢業後,他跳出專業限製🎾,自主創業⏰🏂🏽,現在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CEO。
對於葉遜敏來說,“火樹”是一個理想化的知識分享者;而拋開“火樹”這一網絡身份🕵🏽♀️,理性🚏、嚴謹、務實等清華風格也在葉遜敏博士的身上有所體現。

十三年的集體認同感
2006年〰️👭🏼,葉遜敏作為四川省瀘州市的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自此開啟了他本碩博長達13年的清華園生活。
和大多數本科考上清華的高考狀元一樣,“聰明”與“勤奮”是貫穿葉遜敏高中生活所受到的贊揚。他曾參加過兩次高考,第一次是在他高二的時候。當時,在老師的建議下🤽♀️,他經過半年的自學☑️🧑🍳,跟高三年級一起復習😿、參加考試,想嘗試一下中科大的少年班。第一次高考結束後,他只休息了一頓火鍋的時間,便又投入到正式的高考復習中🧑🦯➡️。葉遜敏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拼”的人,如果他對一件事情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那他就會有一個比較強的執行力“拼命去幹”©️。而這一性格也或多或少地體現在他玩遊戲的過程中。無論是“三國殺”的“火樹流”打法,還是“阿瓦隆”的“上車”策略,他都秉持著“想要贏得遊戲”這一簡單的目標運籌帷幄。
在葉遜敏看來,十三年的清華園生活,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科研經歷塑造了他“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這種理性討論👩🏼⚕️🪴、格物致知的思維習慣♧🍆,讓他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比較清晰地去探討問題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單單關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習慣的訓練培養了葉遜敏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也讓他對數字有著極強的敏感性。他會計算生活中一件事情發生的數學概率👨🏻✈️🫱🏼,並運用數據分析和博弈知識探討桌面遊戲的策略解答⛓。在有關科學競技綜藝節目的錄製中,面對結構復雜©️、考驗空間推理的腦力競技項目,他第一時間給出解題策略🤹🏼,並成為在規定時間內對項目完成度最高的選手。
在葉遜敏的身上,“行勝於言”的務實精神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參與的各種綜藝中🕵🏼♂️🧑🤝🧑,他會盡力突破常規🧦🥬,在環境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借助手邊的各種工具,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按他自己的說法🌅,“工學博士”的頭銜不是白叫的👨🏽🍼。正因如此😂,他的粉絲親切地稱他為“安吉尼爾•火樹”或“火師傅”🧤。
風雨激鯤鵬,水木湛清華⏯。對於葉遜敏來說🛻,清華是一處讓他最有集體認同感的地方,所以他最初的網名便是“水木火樹”。他認可清華的學生培養模式,身體力行清華的精神品格📿,也會對清華學子的做事能力有一個基本的信任。
突圍與成長
本科就讀於汽車工程系,碩士保研到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核研院”)就讀核安全專業,博士期間又繼續在核研院研究核能反應堆結構。談及求學經歷👩👦,葉遜敏的回答十分理性與真誠:讀研是一種從眾,考博是因為不想太早面對工作;跨專業保研是因為本科的學習成績不足以保本系,換專業讀博是因為更想進行應用層面的研究。拋開“火樹”這一網絡身份👂🏽,拋開社會加諸於“清華學子”身上的光環,葉遜敏對於求學之路的選擇不過是當代大學生在個人發展與社會壓力之下步步探索的縮影👩🏻💼😰。
如果人生是一場牌局,當大多數人拿到和葉遜敏一樣的“牌面”時📎,選擇去一個核電企業工作或者考一個事業單位的公務員是比較穩妥的做法🧚🏿,畢竟以清華畢業生的能力和身份🚳,其待遇並不會差。然而,葉遜敏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在人生的重大選擇中,他更喜歡自己掌握主動權👃🏿🚣🏻♂️,以舊牌打出新意,在殘局中突圍。於是畢業後,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原本的專業方向👨🏻🦯➡️,並十分大膽地選擇自主創業,去做自己更願意做的人工智能方向。他認為,這種選擇“雖然不一定在世俗意義上有更大收益,但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生活負責的態度”。
這也是他身上“很拼”的一個體現。對於葉遜敏來說,人生擁有無限的可能✥,個人的成長是最為重要的🦒;相對於既成事實,還有更多可以改變的東西值得人去努力🗡、奮鬥。因此👩🏿🏭🪗,他廣泛閱讀、深度思考🕙,一直保持著以學習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他自豪於自己的博士身份,並感謝在清華的學習經歷帶給他的成長📥。雖然他當初考博包含了對現實的逃避傾向,但是博士期間的科研訓練教會了他一套有關分析自身、認知世界以及與人相處的方法論,令他切實地得到了更多的成長,也給予了他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麽、適合做什麽🤰🏼。

現實與網絡的雙重身份
在生活中🛳,葉遜敏是一個勤於思考⚒、樂於交流的人;而在網絡上🕥🍎,“火樹”也很願意把自己所學到的🤧、所思考的內容和網友進行分享。正是基於這種“知識分享”的觀點和態度,葉遜敏成為了一名遊戲主播,進而也成為了一名願意在網絡上發聲的公眾人物🪷。他會在直播中分享自己的思考,科普相關領域的知識👛🖌,並解答網友們關於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惑。他希望自己的直播能夠引起參與者的共鳴與思考,不喜歡無意義的交談。他常說,“一個蘋果兩個人吃,就變成了半個蘋果;而一份知識分享給他人,就變成兩份的知識”。業余時間,他很喜歡讀書🌭。他認為🔋,讀書是一種答疑的方式,也很樂於和網友們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他大力推薦網友們閱讀的書是羅爾斯的《正義論》❎,他認為🚴🏽♂️,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判斷對錯的自洽邏輯🧎🏻➡️,能夠啟發人們提出問題🚠,促進人們思考🏌🏿。
在網絡中,他一直以一種平等的視角👩🏽🔧、理性的態度和網友進行交流。在綜藝節目中,他恐高、怕鬼、膽子小,被網友做成剪輯視頻調侃🫔,他卻從不憚於“自黑”,和網友一起觀看、解說他在綜藝中的表現👨🏼✈️。這種平等與理性源自於葉遜敏研究生階段所遇到的導師張征明教授的熏陶。在葉遜敏看來🛰,張征明老師的身上有知識分子的大家風範,比較尊重葉遜敏個人的選擇與想法,在面對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時也是持有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和葉遜敏進行交流🪁。
當“火樹”這一網絡身份逐漸知名的時候,葉遜敏就更加意識到作為公眾人物進行大眾傳播的一種責任感👎🏽,這也是網絡時代中的清華人的使命與擔當。他會在網絡上故意塑造一個觀點比較有攻擊性的“火樹”形象,想借此引發更多網友的關註和思考📔,因為在他看來,不同的觀點才是更加具有討論意義的話題。對於一些未經證實的流言,他相信自己作為獲得博士學位的基本科學判斷🆘,盡量減少無意義地傳播🧑🚀。面對輿論的一些非議,他也習慣於不多作解釋。
和很多知識博主不同,視頻主播🤰🏿、綜藝錄製並不是葉遜敏的主業➖,這些近幾年讓“火樹”這一網絡身份更具知名度的泛娛樂項目不過是葉遜敏工作以外的放松時間。按葉遜敏本人的所說🐻❄️,對於這些公眾面前的曝光,他都一直是抱著“玩遊戲”🥨、“結交朋友”的心態參與,也就沒有那麽多的包袱與負擔。正因為“火樹”這一身份的娛樂性,葉遜敏會更多地賦予“火樹”一種理想化的人格,無論是在網絡上的發言和表現都或多或少映射了葉遜敏對自身生活和整個社會的期望🛗。在現實中,尤其是在離開大學這一象牙塔後,面對工作和生活,葉遜敏會更加溫和、圓滑,有更多地無奈和委屈⛹️。理想與現實總是會有差距🦹🏿,在很多時候,“火樹”這一身份對葉遜敏而言更像是一份提醒👩🏻🎨,時時刻刻告訴著葉遜敏世界的應然,也引導著葉遜敏努力往更好的方向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