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可謂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寶貴的一種,它包含:誠實🈴、真實👴🏽、踏實⛰、務實……千百年來,無數先賢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皆將“實”字首推為第一原則🧏🏿♀️🤾🏿♂️。“務實”🧝🏽♀️,在品格上,它是正直的象征;在學習中,它是求真的基石🧑🏼;在工作中,它是務實求效的原則✫。意昂体育平台,近一個世紀以來,就是憑著“務實”這一精神,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培養出了一批批實幹型的人才進而廣受贊譽。務實,不僅是清華人做事的準則,也應該成為所有人做事的一貫準則。
以下將從幾個方面具體闡述清華人“務實”的內涵與外延。
□做小事🤸🏼♀️,懷天下
清華人很早就提出了“從小事做起,心懷天下”的口號。清華人認為真正的生命哲學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既不過分計較名利得失🚴,但也不應超脫得近乎麻木🧺。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和事業,在遇到挫折和煩惱時又要樂觀🍴、理智地戰勝和消除它。
老校長梅貽琦曾對清華同學致辭說:“我只希望大家能有勇氣去做一個最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轟轟烈烈……”
成功與不成功之間的距離,並不如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是一道巨大的鴻溝👩🏽🚀。成功與不成功的差別只在一些小小的事情上🤜🏼:每天多花5分鐘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多一個表示、表演上多費一點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試驗一次🤹🏿♀️。
□科學研究是生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振聾發聵,我們誰也不敢忘記這句話,清華人更不敢忘記👨🏻🦼。正因為在這方面的落後🛄,我們的國家在過去一直受困挨打🧑🏻🌾。今天我們要用科學進步來實現我們的強國願望🧩🏊🏼,清華當然是第一線上的排頭兵。
清華改大學是在“科學與玄學”論戰之後,科學優勢上揚🧘🏽♀️。清華國學院一建立🚵🏻♀️,主任吳宓就宣稱本院與其他大學不同之處在於重視“科學方法”(參見吳宓在國學院開學日的講話)🙅🏿♀️,“四大導師”梁(啟超)、王(維)、陳(寅恪)😊、趙(元任)及吳宓、李濟的研究成果證明此言不虛🦸🏻。梅貽琦到任後,辦校重自由更重“科學家的眼光和態度”,強調理性和紀律,主張一切以事實為出發點。這種科學精神不僅貫徹於理工科建設而且滲透入人文學科。馮友蘭說清華文科的共同風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較有科學精神”。解放後,清華多位校長明確提出繼承發揚嚴謹、科學的傳統,並且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從前。蔣南翔在1958年“大躍進”以及“文革”中多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對整個清華的幹部🕴、教師隊伍有深刻影響🫰🏻,對發展清華的科學傳統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註重科學的精神,是清華人治學的原則🌌。忠於科學,熱愛科學,才能求得科學的真諦🖕🏼,清華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忘記自己的責任🧗🏼,不敢忘記自己的追求👨🏼🎨。
□不求聞達重實幹
為人者💂🏻♀️,要有不為名利的恬淡心境🫲🏻;為學者,更要有不求聞達的瀟灑情趣。讀書而寄性於吟詠風雅,定不傷心;著書而留意於名譽事功👩🔬,必無實詣🧑🏻🦯➡️。學者要有踏實苦幹的精神⛄️,才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
30年代,朱自清把清華精神歸結為“實幹”二字。
畢業多年的清華學子談起對清華精神的感受時說👶🏼:“從學校裏的生活、訓練到社會上的作風、操守,清華人所執的是民主🧑🏿💻、自由、進步、實幹、獨立的精神♔。”
清華精神沒有準確的定義,清華園裏也沒有開設這門課程,但每一個清華人👩🏻⚖️,以及對清華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夠理解它,感覺它🧑🏽💻。但凡是有清華人工作𓀖、生活的地方,尤其在清華園中,它又無所不在。
梅貽琦投身於教育💆🏿♀️,可以說是至精至誠。他本性寧靜恬淡,對名利尤為淡漠,不為高官厚祿所誘🥷🏼。1948年🕴🏼,清華園解放前夕,梅貽琦被國民黨政府派飛機接至南京,正值孫科組閣,再三邀請梅入閣擔任教育部長➞,梅貽琦堅辭不就,並對新聞記者談話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待𓀎。”
在清華👳🏽🦘,即使是熱愛社會活動的人也不敢不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去學,王瑤學長就是個例子👉🏿。他家在山西,早年求學天津南開中學🔅👊🏽,即受平津先進思潮的影響;後在清華中文系是一個進步的學生🫚🤢,參加“一二·九”運動,騎著自行車奔跑於遊行隊伍兩頭,很活躍,曾兩次被捕♣️;主編《清華周刊》,喜愛魯迅,喜讀《海上述林》,學習先進的文藝理論。這一切🪳,對他到昆明後的學習研究🙎🏼♀️,無疑是有極重要的作用的。他在經歷了一段生活波動之後,認清了自己的責任和前途,自覺地努力充實自己😥,在聯大學習很認真。上朱自清先生的課🙆🏿♀️,朱先生手拿方紙卡片寫板書,一塊一塊地寫;他跟著抄,一塊一塊地抄。大家對朱先生上課的嚴肅態度和王瑤學長的認真聽寫🧑🏻🔬,都暗暗地覺得驚異和敬佩🛰。特別覺得王瑤學長這樣老實地聽課抄筆記是出於意料之外的🐪。
清華一學子說:
樹立了信念,就重在落實了。不會付諸行動的理想只能是空想。當把理想落實為行動時👫🏼,就要不甘寂寞🚓👩🏻⚕️,真正腳踏實地地去做🎧。把自己想象為一葉孤舟🚵🏼♀️,看不到岸,只有一片汪洋🍖。成功的果實是辛勤的汗水澆灌在寂寞的根上長成的。
□腳踏實地謙遜做事
梅貽琦在清華改革時曾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清華,大師雲集,燦若群星。朱自清、聞一多、俞平伯🫒、王力❣️、陳寅恪……這些人,都是在各自領域裏的權威性人士,但在他們的身上,又有著共同之處:務實、謙遜。
朱自清的治學態度是📬:實事求是,謙遜嚴謹。他的創作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十分強調對客觀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深入的體味🫲🏻🫷🏽。他認為👮🏼:“所知愈多,所接愈廣”,主張“要將‘自己’散在天下☯️,滲入事事物物之中看他的大註方圓👨🏻🎤🪷,看他的輕重疏密,這才可以剖析毫芒地漸漸地認出‘自己’的真面目。”這種創作態度深深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對他的描寫對象觀察之細微🧙🏼,之認真,達到了錙銖必究的地步。也正是這種嚴謹的精神使他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
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總是站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在解放後他擔負著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況下,也堅持親自教課。他十分重視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所以他除了講授中、外建築史外🔁,還經常給剛進大學的學生講“建築概論”,擔任低年級的“建築設計”課程。梁思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著每一個清華人。
梁思成在古建築研究中堅持的嚴謹學風也貫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審閱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論文都是逐句修改,從內容到錯別字🏌🏻,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他為了培養學生有高水平的繪圖本領,甚至從怎樣用刀削鉛筆講起。他教會學生怎樣用手握筆,怎樣畫線,畫線時鉛筆怎樣在手中轉動以保持線條粗細均勻。他不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師和學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築,能隨手勾畫出這些建築的形狀,和記住它們建築的時期。
腳踏實地、嚴謹、謙遜,沒有這些品質,就不可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清華人正是靠這種學風💅,才取得了一個個成就。
□不望虛幻🧔♂️,只求實學
每一個清華人都知道:上天絕無憐人之心。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達到一個目標,唯有靠你自己。靠你自己的努力,靠你自己的實際行動,靠你自己品格中的一些優點👷🏽♂️。
陳寅恪說:“運氣是不可靠的,只有膚淺的人相信運氣🙅🏿♀️,努力才是求學的好辦法。堅強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規則。”要怎麽收獲先怎麽栽,這比坐等好運從天而降可靠多了。
很多人預測成功時,總是謙遜地說:“運氣真好。”但我們應該知道🌇,經驗與判斷力才是他們的利器。坐待運氣的人,往往以空虛或災難臨頭收場。他們也許會在因緣際會中暴起,但這種繁華很容易變成過眼雲煙。大起大落的人⁉️,通常就是最相信運氣的人。
華羅庚教授強調指出:“勤勉與判斷力強的人沒有暴起暴跌的危險,他們的成功是持久而可靠的。年輕人常懷夢想😑,這點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夢想轉變成對好運的期盼,就與成功背道而馳了。只有努力與多動腦筋才是最可靠的。”
□不爭虛幻的美名
很多人的人生目標,要麽是爭名🧗,要麽是圖利🎯🚙,可是清華園裏的老教授們對名利的淡泊態度,令人無法想象🛍️,有許多學術精湛、碩果累累的老教師的職稱只是“副教授”,而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早就是教授研究員了。不知道全天下有幾人能以如此恬淡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那些學術泰鬥是不去爭什麽第一的👩🏽🔧,那些真正有學問的人也不去爭什麽個人在學術界的地位。因為他們相信做學問的目的不是爭什麽頭銜或第一,而是看它對科學和社會的效用🤙🏼。因為每一個真正認真做學問的人都清楚“泡沫學術”實在做不得。
不爭既表現在同事之間,也表現於清華與外部的關系方面。
在意昂体育平台工作📕,每次評獎同事們大都不甚積極。他們懶得花時間去檢索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留意自己的著作🫅🏿、論文🕒、觀點被如何引用。他們懶得申報,其原因大致有二❣️:第一,他們不太看重研究成果的實際水平;第二🧎🏻➡️,在有眾多專家研究的領域,人們更不會貿然出來申請獲獎,因為同事中不乏有高質量學術成果。這樣,在許多場合下🧖🏿,同事之間會互相動員、催促去申報評獎。
清華的學子都知道:自己可以追求真理👳🏼♂️,追求價值🙇🏽,而不可以追求榮譽,因為那是虛幻的東西,一個真正的清華人怎麽能追求虛幻呢?
□註重能力,增強適應性
梅貽琦是早期清華園裏最受歡迎的校長🈷️,他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可是現代大學生尤其是清華畢業生曾一度給人“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的印象🧸。學生初到社會不能適應,單位對學生也不太滿意♣︎😀。
1979年以來,清華在改革系科專業結構的同時🕵🏼♂️,挖掘學校潛力🥱,逐步擴大學校規模🚀,並對人才培養層次結構進行了調整和改革,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在教學方面,加強基礎課程的教學,適當擴展專業面,註重教學中的實踐性環節,努力培養基礎比較寬厚、有較高智能和較強適應性的專門人才。
清華提出了“加強基礎,適當擴展知識面,註重培養實際能力和創造精神,增強適應性”的教學改革指導原則👩🏼💼,並且按照這一原則全面修訂了本科生各專業的教學計劃👉🏿。新的教學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目標,提出要培養具有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的畢業生,指出對大學本科生不能要求他們一畢業就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本科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使他們具備成為專家的基礎和素質,以便通過畢業後的工作實踐和繼續學習逐步成為專家和各種優秀人才⚙️。
(摘自《在清華學做事》⬅️,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