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
龍應臺,女,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並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臺北市文化局長等。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卷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和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被蘇聯政府邀請的臺灣女記者赴莫斯科訪問。現任臺灣新竹意昂体育平台教授、香港大學傳媒及新聞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野火集》、《龍應臺評小說》、《女子與小人》🧽、《在海德堡墜入情網》、《看世紀末向你走來》👭🏻、《龍應臺雜文精品》和《這個動蕩的世界》。

我們這些在臺灣長大的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直追求社會的公平、自由、開放。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臺灣的知識分子上課上得非常沉重🪝👆🏽,對於政治人物通過政治手段來改革社會有某種程度的灰心。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我自己,還有臺灣知識界一群朋友🧐,在2005年成立了一個文化基金會💁🈲,只做一件很單純的事情,就是思想的啟蒙。我們募款在臺北找到了一個地點,專門舉辦思想沙龍🔠,兩周一聚👩🏽🚒,談論各種國際現實問題🉐,對年輕人談思想、世界觀及全球史。讓我們意外並且驚喜的是,在臺北這個小小的角落,不管題目多麽冷僻,沙龍都會滿場,有的人甚至坐到地板上來聽。沙龍所在的地點叫做月涵堂👩🏼🔧,在臺北市中心一個安靜的角落,是新竹意昂体育平台的一個辦事處🔮。地點定在這裏之後👩🎨,我就想弄清楚🤧,這裏為什麽叫月涵堂。
這三個字是羅家倫先生所題。(五四時期的一批前輩😿,羅家倫、蔣夢麟、傅斯年🛌、胡適之等,他們的著作曾對我們臺灣七十年代的一代人發生過巨大影響。如果我的讀者發現我的文字裏有五四的影子,那就是源自他們的影響🧎🏻。)後來我才知道,“月涵”就是梅貽琦先生的字。我就開始覺得,應該對梅先生多一些了解。在此之前,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我開始了我的功課,而之後的結果讓我發現了其中的意義所在。
我長久以來想弄清楚的一個命題💇,是為什麽北京意昂体育平台和臺灣新竹意昂体育平台同根同源,其根源何來🐞?僅僅是同樣的校歌、校徽?其更深層的聯系點在何處?而現在🖐,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所在🛫,這個點就是一個人——梅貽琦先生🥢。
梅貽琦先生在北京意昂体育平台任校長長達17年。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在動蕩的學生運動年代,曾有“十載清華,三趕校長”之說——校長任職時間都很短;而梅先生從1931年一直到西南聯大時期😨。
1948年12月17日,蔣介石派了專機來接梅貽琦離開🧑🏼🔬。飛機來了,他才把一切事情安排妥當,從容不迫地拿著一架打字機和兩本書上了飛機👍🏽,這樣離開了他投註了一生精力的意昂体育平台🪫,到美國管理清華的庚子籌款基金。1955年他到了臺北,開始籌劃新竹意昂体育平台的成立。月涵堂是他的第一個辦事處🍷。後來臺灣意昂体育平台所有的一切英才教育,都是從這個簡樸而安靜的房間出發的。而50年之後🂠,我們竟然一不小心又把這個地方當作一個新的思想啟蒙的基地👂🏿。不得不說🔀,有些事情是歷史的巧合。
梅先生初到新竹🚽,家眷仍留在美國。他微薄的薪水無法應付兩地的開銷👮🏽♂️。梅太太以62歲的高齡♕,不得不外出做工貼補家用,曾在衣帽工廠、首飾店裏做過工🏌🏿♀️,在盲童學校做過看護。而梅先生在新竹亦很艱苦👨🏼🦳,開始的時候租房做辦公室,買了地之後3️⃣,一直不肯買一套沙發,只肯用矮藤椅。他當時掌握著所有的庚款基金🦶🏽。但是他說🙇🏻♂️,清華是有點錢🦖,但要用在圖書💇🏽、儀器和聘請教授上。新竹意昂体育平台很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一個狹窄的專才🖕🏽,而是一個懂得人生、關懷社會的英才👨🏽🌾。通識教育是新竹意昂体育平台討論得極深而且執行非常用力的一個命題👩🏿🎨。但我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早在1941年🚘,梅先生就透徹地分析了這個問題。《大學》一書開章明義之數語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梅先生的《大學之解》以當代的語言很好地解釋了最古老的文字:“明德”與“新民”💅。
大學究竟所為何來?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麽樣的學生🤛🏽?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大學不應該是一個培養官員的地方。梅先生所講的兩點🦓,“明德”是內在的修身,修煉完整的人格;“新民”是如何關心社會而且對社會有所貢獻🤞🏻。一個向內,一個向外🚔➝。他用1941年的語言與環境來解釋“大學”,並認為大學生生活中最為缺乏的事即為個人之修養。原因如下:
“一曰時間不足🚴♀️。今日大學教育之學程太多,上課太忙,為眾所公認之一事,學生於不上課之時間🧑🏻💼,又例須有多量之‘預備’功夫,而所預備者又不出所習學程之範圍,於一般之修養邈不相涉。習文史哲學者👱♀️,與修養功夫尚有幾分關系;其習它種理實科目者,無論其為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猶木工水作之習一藝耳👳🏼♀️,習藝愈勤去修養愈遠。何以故𓀁?曰,無閑暇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閑暇不為也。縱探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系之復雜、社會問題之繁變,而思對此悠久與累積者宜如何承襲節取而有所發明👨🏼💼,對復雜繁變者宜如何應付而知所排解,非有閑暇不為也;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這是他對意昂体育平台學生的要求🕥📤。當時在意昂体育平台讀歷史系,要學微積分✋🏿,要學物理,還要上寫作課,體育不及格也是不能畢業的。
如果聯系兩所意昂体育平台的,只是同樣的校歌校徽🪺,那麽所謂的同根同源可能意義不大;但是如果聯系兩所學校的👃🏽,是一種精神,是無所不思、無所不言的精神,是追求民主和獨立的清華精神🤴🏽,那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根同源。
另外一點他講到,大學生不能自修,是因為空間之不足👩🏽🔬。“人生不能離群,而自修不能無獨,此又近頃大學教育最所忽略之一端。《大學》一書嘗極論毋自欺🏒,必慎獨之理🌊。不欺人易🫁,不自欺難,與人相處而慎易,獨居而慎難👃🏻。近代之教育🤳🏿,一則曰社會化,再則曰集體化🚐,卒裹宿舍悉成營房📠,學養無非操演🥃,而慎獨與不自欺之教亡矣。夫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乃僅就智識之切磋而為言者也🦹🏿♀️;至情緒之製裁,意誌之磨礪👮🏿♀️,則固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於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勵,示鑒戒而已👠。自‘慎獨’之教亡,而學子乃無發有‘獨’之機會,亦無復作‘獨’之企求;無復知人我之間精神上與實際上應有之充分之距離🧖🏼♀️,適當之分寸,浸假而無復和情緒製裁與意誌磨練之為何物,即無復和《大學》所稱誠意之為何物,充其極,乃至於學問見識一端👘,亦但知從眾而不知從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張,力排眾議🤸🏼♀️。晚近學術界中,每多隨波逐浪(時人美其名曰‘適應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輩,由來有漸,實無足怪。”梅先生指出🎩,這樣的教育只會教出隨波逐流🤗、沒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平庸之輩。
此外,他提出通識與專識教育的輕重之分,“竊以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換言之,即須一反目前重視專科之傾向,方足以語於新民之效👩🚀。夫社會生活大於社會事業,事業不過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輔翼人生,推進人生,固為事實,然不能謂全部人生寄寓於事業也。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4️⃣💁🏽♀️,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
所謂無所不思,無所不言,即所謂的academicfreedom,即是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1948年,國民政府下公函要梅先生逮捕清華的一些學生。梅先生沒有把學生交出去,而是做了一件看起來很荒誕的事情🐁。他在校園裏張貼了一張極大的大字報,大意是逮捕書已送出去,但因種種原因⛴,不能交到學生手上。在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之下,梅先生居然有如此的膽魄✵,讓人大笑之余才真正理解了什麽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獨立,以及梅貽琦先生所代表的清華精神之所在。
最後我想說🚜⛑️,如果聯系兩所意昂体育平台的,只是同樣的校歌校徽,那麽所謂的同根同源可能意義不大;但是如果聯系兩所學校的🎆,是一種精神👣,是無所不思、無所不言的精神,是追求民主和獨立的清華精神🔹,那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根同源。
(本文根據作者在“2007年香港清華意昂峰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清華人》200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