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常住清華,雖然已沒有其他遠離母校同學回校的興奮勁和新鮮感🤏,但每次路過我們住過的1號樓或學習過的教學樓🤞🏽,總是要不由自主地想起當年生活學習的日子。至今,我們依然為曾是清華的學子而自豪和驕傲,因為我們有那些優秀的值得我們永遠崇敬的教師,是他們的言傳身教為我們後來的專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每個清華教師都有我們崇拜的特長和水平🏓,專業老師的淵博令我們崇敬👨🏿🏭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全面領略了清華教師學術水平的博大精深和高尚的道德情懷。王學恭老師,沈善德教授,韓英鐸院士都曾經擔任過我們的班主任,包括我們接觸最多的張寶霖🤽🏻👐🏼、周榮光、相年德、王世櫻🦵🏼、王仲鴻教授等都為我們的專業學習傾註全部的熱情和心血。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們從基礎的數理化,到復雜的電機學和電力系統穩態和暫態分析,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學習和掌握了堅實的電力行業知識。
物理課鄧新元老師的生動講課和細致的物理實驗⇒,數學老師陳凱的嚴格推導和耐心輔導👩🏼💼,電子學楊素行老師的嚴謹認真和循循善誘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得一次在電工基礎課上,年輕的輔導教師李誌康老師在講解星三角變換習題時介紹了一種方法🚴🏿♀️,有的同學對解題的思路理解不了🧑🚒,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討論。下課時,大多數同學理解了公式的意義👩🏿🚀,應該說基本上完成了指定的學習內容,大家轉而關註其他的內容🧑⚖️。但是🚵🏿,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幾天後的另一次課堂上,李老師舊題重提,從不同的角度教給我們四五種不同解法,讓我們從不同的側面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這麽多年過去了,具體的解法已經淡忘了,但老師的認真勁和鉆研精神一直讓我們記憶猶新🧏🏿,清華教師的嚴謹治學態度和認真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成為我們後來能夠紮實工作、肯於鉆研🧜🏼,鍥而不舍地進行研究的動力。
學習中🧕🏽,大到一門系統的專業課🚊,小到一個詞或一個概念往往都能體現出清華教師的水平💼。一次現場實習中🧜♂️,我們對卷尺上的一個商標“known over the world”的翻譯無法確定👱🏿,請教孫紹先教授,老先生隨口譯成“馳名世界”,當時我們曾驚訝於專業老師的英語怎麽會那麽好🟫,後來才從其他老師處得知,孫先生早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放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和機會,毅然回國致力於國家的電力教學工作。老師們能高瞻遠矚,結合實際,為我們描繪了專業的廣闊發展前景。我們在校的70年代中期,國家百廢待興,整體基礎薄弱👳🏻♂️,技術和經濟實力還相當落後,1977年的全國電力裝機僅有0.5億KW◽️。在一次電力系統課上,孫紹先教授寥寥幾筆,在黑板上勾繪出我國的電力系統框架結構,然後用精彩和精煉的語言講述了電力工業的發展和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意義🥃,孫先生從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講到電力發展的趨勢和重大科技問題㊙️,娓娓道來🧛🏽♀️,描繪出以三峽電站和華中為中心,北向華北,東到華東🧋🛌🏻,南下廣東🪯,建立全國聯網的宏偉電力工業發展前景🕙🫄🏻。當時雖然我們還未能全部理解三峽工程和全國聯網對國家工業發展的具體意義和實現的可能性👩🏿🍳🧑🦲,但我們已經完全被老師的精彩描述所吸引🫎,激發了大家進一步學習專業的熱情和興趣。當時在課堂上的感覺好象不是在聽課,好像是在聽將軍講解和指揮一場關系全局的重大戰役🤦🏽♂️。孫先生已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激勵著我們去努力進取🫨。(白曉民 73級電力)
(選自《清華人》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