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助教到英國肯特大學教授
[英]閆 勇(1980級自動化系)
1980年,我從內蒙一個小城考入清華。1988年碩士畢業後我留在自動化系檢測教研組任助教🛂。當時是又教課又當班主任和年級主任🧑🏻🌾。每天工作忙忙碌碌,根本沒打算要出國🔙,只想在清華好好幹一番。記得是在1989年春👨👩👧👦,教研組主任王家禎老師找到我🐶🦻🏿,說英國一所大學在招聘研究助理🧑🏼🤝🧑🏼,英國本土沒有合適人選,因此招聘廣告發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他認為這是個可能出國深造的機會👳🏿♂️,讓我代表清華參加應聘♟。當時的系主任王森老師也給了我很大鼓勵。接下來便是申請,推薦和面試🥀。據悉當時國內其他高校也派出應聘者👩🏽。兩三個月後,當我得知我得到了這個職位時,還真有點喜出望外。

閆勇學長
1989年10月我飛赴英國🥾,進入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的Teesside大學🧗🏿♀️🟪,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研究助理工作,兼攻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基於靜電與核輻射傳感器的顆粒流流量測量🆎。到英不久,開始的三個月基本上是給導師打雜。記得當初我用很短的時間把一臺氣液混合流實驗裝置上的各種儀表和裝置通過接口與PC相接🕙,實現了數據采集和實驗操作自動化。兩位導師對此贊不絕口。我當時心想這種簡單工作對於清華碩士畢業生來說真是小菜一碟,他們只是少見多怪。在後來的兩年多時間裏我專致於博士課題。從數學建模,計算機仿真到製作樣機和大量的試驗測試。也可謂是起早貪黑🏛,加班加點。終於在第三年底完成並遞交了博士論文👷🏽♂️。記得博士答辯前我比較緊張,但當我聽到來自利物浦大學的主考官講我的博士論文是他審閱過的二十多本論文中最優秀的之一時🧑🏻⚖️,緊張情緒頓然消逝,也覺得這是對我三年努力的最好評價。我博士期間研製出的顆粒流量測量系統在蘇格蘭電力公司燃煤發電廠成功地進行了試運行🧘🏿,並引起了該公司的極大興趣和關註。為此,蘇格蘭電力公司為我提供了兩年博士後工作的資助以便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做博士後不久,我應聘為系裏一名教物理的講師👮🏿♂️。1996年9月又被聘為格林威治大學工程學院的高級講師。該校位於英格蘭東南部♝,是英國經濟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進入該校後,教學更對路了,先後講授模擬電子,微機接口🙍🏽,數字信號處理,系統建模🖱👩🏻🍼,計算機仿真和科研方法論等本科和碩士課程。除了教學🫠,我在科研方面也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借助於良好的科研政策和環境,加上勤奮耕耘,我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到五年的工夫,我不但擁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而且成功地從英國政府機構,各個基金會,歐共體和工業界等得到二十多項科研課題🧖🏻♂️,研究經費近二百萬英鎊。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向英國貿工部及其相關機構共總申報了八個研究課題,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研究領域也從單一的顆粒流流量測量擴展到顆粒粒度在線測量🧑🦼🕹,工業爐火焰成像與測量,火力發電中燃料在線跟蹤,柴油發動機油霧噴吹特征化,無鉛激光焊接在線監測,傳感器智能故障診斷等。
1998年8月我創建了格林威治先進儀表及控製研究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我們研製的。我們研製的新型靜電式顆粒流量測量儀和數字式火焰成像監測系統成功地投入工業使用,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得到了用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賞✏️。我們在英國學術界和工業界逐步贏得了自己的聲譽,也與許多歐洲國家的同行,包括法國👨🏻🦯➡️,德國🧜🏿♀️,荷蘭,瑞士,丹麥和葡萄牙等建立了多種合作關系。與此同時,我們還與國內同行💷,包括清華自動化系,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天津大學自動化系和浙江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等🥻,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由於科研成績卓越,我於1998年8月提升為Reader。三年後升為教授,成為格林威治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從講師到教授💂🏿♂️,我僅用了八年時間,這在英國大學裏並不常見。許多朋友和同事都好奇地問我有什麽竅門👩✈️👩👧,這麽快就“爬完了學術梯子”,我笑答道這很簡單🔍:清華的功夫加上嚴肅的敬業態度。清華堪稱中國的劍橋,在那裏苦練八年,功夫自然非同一般👮🏼♀️。另外我趁別人休閑的時候多登了幾步,因此比別人快也就不足為奇🚶🏻。我常應邀在國際會議和專題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報告之後🤾🏼♂️,常有人問我從哪來🧙🏼♀️,畢於哪所大學。我總是自豪地說我來自中國北京😳,畢業於清華🏃♂️➡️。2003年我很榮幸地獲得歐洲最大的電氣工程協會———英國電氣工程協會成就獎。發獎大會後,很多人向我握手祝賀。那時候我知道我代表的不光是中國人🐈,而且也是清華人。
自2002年以來🧛🏼,由於政府政策的改變,英國大學教育和科研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像格林威治這樣的新大學都出現了科研經費短缺和科研支持不力的現象👨🏻🔧。
2004年6月我帶領整個科研組,連同所有科研經費和儀器設備😱,從格林威治大學移遷至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電子系🤡。肯特大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歷史名城Canterbury,地處英格蘭東南部,又十分靠近英吉利海峽,這為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加上肯特大學本身雄厚的研究實力,為我以後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回顧自己從清華助教到英國大學教授所走過的路,似乎每一步都是機遇,但它確實充滿了辛勤的汗水。這裏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迷惑,更多的還是一個個不眠之夜。在英國工作的十幾年裏,我也深深感受到做為一個外國人的創業之艱辛🧎➡️*️⃣。同時,我深情地感謝母校的培養🚵🏻♀️。八年的清華教育不但給我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一種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我想這也正是清華之精髓所在,是清華人能立於世界強手之林之根本👵🏿。今後的路還很長,但無論我走到哪裏👷🏿♂️,清華精神都將激勵著我🛥📸,“清華人”就是我最驕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