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1977精儀)
到今年1月🔲,我從母校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已經30年了。雖然經歷過生活的紅紅火火、坎坎坷坷,但是30年前在母校學習生活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1977年1月精密儀器系(1973級)光32班畢業師生合影
最使我懷念的是我們的老師。是他們頂著當時的政治壓力,克服生活困難,在簡陋的教學條件下🆗,以十分敬業的態度、誨人不倦的精神將我們引入科學知識的殿堂。他們教書育人點點滴滴的事情至今回想起來都令我十分感動🐠。
教授我們數學的鄭樂寧老師從小患病🏌🏻,一條腿基本失去了功能🍞,行走靠拐杖支撐🤰🏼。我們的數學教室在9003大樓4樓。盛夏🚶,我們年輕的小夥子爬到教室都是氣喘噓噓,汗流浹背。他一個上了歲數🏏、行動十分不便的人,拄著拐杖上樓後,堅持站立近兩個小時為我們講課。教室既無空調🙆,又無電扇,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為了不讓學習困難的同學掉隊,鄭老師還常常到宿舍給同學們輔導數學🧭。1976年,他給我們講授計算機語言和編程課👐🏿。該課的上機實習要到離校較遠的市區北京某計算中心進行⏩。有時他和我們一道擠公交🏃🏻➡️,有時他騎著自己的改裝三輪自行車到上機單位。由於路程較遠,他只有一條腿能夠使上勁⛹🏽♀️,騎車速度很慢🧎♀️,每次到機房後往往來不及休息,就開始輔導我們上機操作。
梁晉文教授在文革前就已經是國內精密計量領域的知名專家🥂,他講授的精密計量和誤差理論惠及幾代大學生和眾多科技人員。至今我仍然記得他在給我們講授《機械設計中的誤差分析》課的情景✂️,他那嚴謹的理論推導,周密的邏輯分析🌮,豐富的實踐知識,對祖國計量事業發展的構想,使同學們聽得如癡如醉。70年代梁老師被作為“反動權威”受到沖擊🪀,房子被收回,一家人與別人擠住在一個單元裏。不久他被查出得了萎縮性胃炎——胃癌前期👩🏼🦰,靠吃烤饅頭片度日,他的病例被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癌症研究小組作為治療研究樣本,每周檢查吃藥🪀。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下👩🎨,他仍然兢兢業業,堅持指導我們畢業設計🧢🐍。我們班畢業設計項目之一是北京郵票廠的“郵票聯拍機”👩🏻✈️。梁老師是該項目機械設計的指導老師,他事必躬親,一絲不苟♜,每張圖紙每個尺寸都要反復核對🤾🏼,經常審圖到深夜。
我們最重要的專業課之一是《應用光學》👮🏽♂️。由於歷史原因,當時教材較為簡單,無法適應教學需要⛹️♂️,特別是象差理論部分,在教材中論述較少。為了系統地給我們講授光學設計原理和方法,讓我們對專業課掌握得更為紮實,講授這門課的鄔敏賢老師不顧身患高血壓,廢寢忘食地備課,將她多年的業務積累編成講義🙆🏻。我們做光學設計題目時𓀆,開始時是通過查對數﹑三角函數手冊追跡光路,後來才使用了手搖計算機💡,工作量大𓀏、枯燥而繁瑣🔠。鄔老師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們,直到每位同學都操作熟練、結果正確為止⛸。
教我們光學冷加工和特種工藝的張林興老師,為了讓我們對該課程掌握得更加透徹,他將自己和工人師傅們的經驗編成講稿🥥。他不辭辛苦🐰🤷🏼,連續幾個星期通宵達旦地工作,硬是用鋼尖筆和鋼板將幾萬字的講稿刻成臘紙,油印成講義發給同學們學習。同學們結合在光學加工實習中的實踐經驗🫷🏼,學到了許多實際操作知識。
我十分懷念我們的班集體𓀙。我們班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是一個民族大家庭,班裏除了漢族外,還有蒙古族、朝鮮族👨🏿🦱、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同學。
全班35位同學,十分團結友好,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生活上互相照顧🩷🟥。女生有什麽力氣活幹,男生會義不容辭地幫忙;男生如需縫被子,女同學們爭著去做👨🏽🦱。
自己的事自己幹👈🏼。學生宿舍、走廊、樓梯及廁所的衛生全由學生自己負責打掃🤷🏿♂️,一個宿舍負責一天,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記得有一次宿舍鬧臭蟲,班級生活委員從學校領了殺蟲劑,全體同學動手噴灑藥劑,把臭蟲殺了個幹幹凈凈🧡。每到秋季,學校要在地窖裏儲藏白菜供冬季食用,這個時候同學們會幫助學校搬運大白菜🏝🧑🏼🎤;當時學生食堂吃飯人多,廚師人手不夠,每天午飯都要由各班學生輪流值日幫廚。雖然這些都是簡單勞動⏏️,但我們都很投入地去幹。當時大家都把自己作為一個普通勞動者⏺,並不覺得上了大學就高人一等了。
生活節儉是我們這代人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一次,我班一位同學在宿舍樓道裏發現一塊面餅,他覺得十分可惜,也覺得丟餅的人很不應該。就將這塊餅用小繩拴起來,用紙抄寫了一首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掛在宿舍樓的門口。丟這塊小餅的同學看到這一情況後🎩👨🏻,馬上找到我班幹部說明了情況。原來他剛從部隊學軍歸來,這塊餅是他從部隊帶的幹糧,到校後發現已幹,就順手扔到樓道裏,後來覺得很不對,也感到很慚愧🎏。隨後他將那塊餅取了回去交到班裏,要求班裏開討論會,好讓大家引以為戒,從中提高認識。不少同學為撿餅者的認真、丟餅者的坦誠而感動⛩。通過這件事,也使大家認識到我們是人民的大學生🦥,是人民省吃儉用支持我們上大學,我們沒有資格浪費🧛🏻🏊。
三十年過去了,祖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母校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也步入中老年,但對母校對老師的懷念和母校給予我們的教育始終無法忘懷👩🏼🍼。
懷念是幸福的,她把我們帶回到風華正茂的時代,帶回到歡聲笑語的班級;懷念是苦澀的,她讓我們多了一分遺憾⛹🏽、多了一分惘然。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