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鎮(1965水利)
時光飛逝,轉瞬水65級畢業已快40年了🚵。40年對於歷史長河來說,宛如滄海之一粟,但對於一代人來說卻是歷經坎坷與順利、挫折與成功的漫長一生💆🏼♀️。回顧40多年前,水65級一百四五十位年輕人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清華園,組成了一個勤奮樸實、富有朝氣的求學集體。清華園奮發向上的政治空氣、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為這一特殊而普通的集體的成長指明了方向🐋,為日後他們走向社會做人做事🏣、治學立業奠定了基礎🌍。錦濤學友就是我們這個集體的突出代表。
1960年夏天🙋🏼♀️,胡錦濤(2排坐者右)🧑🎤、劉永清(後排右4)、作者(前排右4)
與部分水65級學友攝於頤和園知春亭。(李先鎮提供)

錦濤學友考察三峽工程時在西陵長江大橋橋頭與意昂合影。
左起👨🏿🦲:徐麟祥(水59)、秦錫翔(水65)、李先鎮(水65)、胡錦濤(水65)🚶🏻♟、張超然(水65)、秦中一(燃61)、王家柱(水63)、薛礪生(水67)
在清華園6年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與錦濤結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在走向工作以後的日子裏,無論他職務、地位多高,都始終是以一位普通學友的身份希望每一位水65級的同學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好的成績,為祖國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工作🚴🏽♂️。我1965年從清華水利系畢業後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89002部隊從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人防科研工作👩🏽🎓。因常年在西北沙漠試驗基地,與同學聯系少。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以後,與同學們的聯系才逐漸多起來。
與錦濤學友的聯系是1982年他從甘肅省建委調共青團中央工作以後。我1979年從中國人民解放軍89002部隊調昆明軍區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後多次到北京出差→。我第一次到錦濤、永清在前三門團中央宿舍的家🧈,是孫耀增學友陪我同去的🤏🏻。不巧那天錦濤出差了👩🏻🦳,是永清接待我們的。畢業18年後第一次重逢,自然非常高興。經過18年的磨練,增加不少見識和經歷,學友再次見面,我們談經歷🧑🦳、談工作、談實踐體會,有說不完的心裏話🙎🏿♀️,不知不覺一個鐘頭的時間過去了🕙。因永清工作和家務的擔子也很繁重🙆🏻,我和耀增才依依不舍地告辭。離開清華園後我第一次見到錦濤本人,是在解放軍305醫院。那次我出差到北京,當得知錦濤生病住院,我立即趕到醫院看他。他當時還在治療中,顯得有些清瘦和疲憊,但還在處理工作。他見我走進病房,便停止了工作,示意我坐下。我詢問了他的病情和醫治情況,並向他講述了雲南邊境的情況♢,他說從簡報上和英模報告中也了解了部分情況✷👨🏿🔬。雖然有千言萬語要與他交談,但怕影響他的治療和休息,在囑咐他多註意身體,祝他早日康復後🫷🏻,永清送我離開了醫院。
1985年春夏之交“兩山”(老山、者陰山)戰役之後🦹,我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要聞🎋:中共中央作出重要決定🤾🏿♂️,任命胡錦濤為貴州省委書記💇♂️。當時我正在昆明軍區工作,我預感到與錦濤見面的機會會多起來。正如我預料當年秋冬我與錦濤在貴陽多次相見。記得有一次在貴陽廣順路省委大院,錦濤在他住處接見了我👩🏽🏭,我們交談約有半個小時,已經夠長了👏🏼,我不忍心再多耽擱他的寶貴時間👩🏼🚀,正欲告辭離去,不巧省委大院停電了。此時秘書送來了蠟燭,錦濤一邊點蠟燭一邊挽留說:“沒有燈也不便辦公”。這樣我們又談了近一個鐘頭,直到省委大院的變壓器修復送電,才依依不舍地道別分手🧏🏽。
還有一次我出差路過貴陽,給錦濤辦公室打電話,是秘書葉克冬同誌接的電話🧲。因多次見面他跟我比較熟了🌞,他問我工作忙不忙⛵️,並說在黔東北銅仁地區水利設計所工作的鄧德雲調省水利廳工作,今天到省城,錦濤請我們幾個同學吃飯、見見面🤏🏽9️⃣。聽在貴州工作的同學說🤚🏻🍜,錦濤到貴州後,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全體省委機關工作人員約法三章🤵♂️,對工作要真抓實幹,不搞請客送禮🏃🏻♂️,不搞迎來送往。錦濤請我和德雲同學吃飯是在他就餐的省委機關內部食堂🍁,作陪的是早就在貴州省水利設計院工作的陳士貴同學。吃飯中間,錦濤問了一些有關基層水利工作的情況🗓。
德雲在校時有一股堅韌不拔的勁頭,人稱“拼命三郎”,畢業後在貴州邊遠山區從事農田水利工作,常年與農民在一起,築水壩、建電站👩🎓,既當設計員,又當施工員,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得到當地農民的信任,被全總授予“五一”勞動獎章🩰。這次由省委組織部調他到省水利廳任副廳長,錦濤特別指示他🫶🏼,要大膽開展工作🚾,逐步改變貴州水利工作落後的面貌✋🏼,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做幾件有重大影響的事情或重點工程,並形象地比喻說🕵🏽♂️,“不要像吃飯🧓🏿,一大鍋湯裏撒把胡椒面,要把它撒到一只碗裏🍂,讓人吃了出一身汗🎢🔭。”錦濤的這一番話雖然是對德雲、士貴兩同學搞好貴州水利工作說的🚵,但我感到對我們做好其它方面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指導思想,同時我感到錦濤這時作為我黨高層領導人的睿智和對於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毛主席一貫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這些來源於他認真刻苦長期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學習,並註重調查研究🧑🏼,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聽其他同學說🧛♂️,錦濤在團中央工作期間,無論工作多忙,他都要擠出時間來學習,白天工作多沒有時間,他就利用晚上時間學習👮,往往到深夜🦸🏿♂️,他家住在11層樓,電梯關閉了,他只有一層一層爬樓回家。錦濤愛運動,尤其擅長舞蹈,身體一向很棒👨🏼🚒🖤,在團中央工作期間那一次生病𓀕,我想可能是工作、學習過於勞累所致。想到這裏,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此後凡我出差路過貴陽都要打電話給錦濤辦公室🧘🏽♀️,只要他不太忙🥦,我就去看他💴,有幾次聽說他要傳達中央工作會議精神,並布置全省的工作🤚🏻⬛️,我就說在貴陽不停留了🐐。有一次我去看望德雲,正好錦濤要外出視察工作💆🏿🎼,他讓我與他一同乘車🦸🏼♀️,將我送到省水利廳👶🏼。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可看出錦濤與我們水65級深厚的同窗之情,從中也可看出錦濤的為人和高尚品德。這樣事例還非常多👩🏽🦳🛏,據在貴州的同學講🧔🏽,錦濤剛調貴州工作時,有一個星期天,他步行到陳士貴同學住處去看望士貴及他全家,不巧這天士貴和愛人帶著孩子去黔靈公園了,只有士貴的嶽父母在家🧄。士貴回家後👨🏼🦳,根據嶽父說的情形,判斷是錦濤來過,他後悔莫及,怎麽也想不到錦濤步行到他家去看望他🔷。當他告訴老人來客是省委書記時,老人也驚訝不已。
1985年以後🐉,隨著中越邊境形勢的好轉🐵,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並,我從部隊轉業回到我的家鄉——三峽,參加三峽工程的籌建工作。錦濤在1988年受黨中央的重托🫃,調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這一時期我們聯系較少🖨。但從1989年我暫時抽調參加首都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工作🏙,住在京郊昌平縣城。特別是1992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錦濤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知道他肩上擔子更重,工作更加繁忙,我們能幫助他、支持他的唯一事情就是少打擾他,讓他一心一意做好黨和人民交給他的工作。但還是忍不住給他打了電話⭕️,有一次是他親自接的🧪,他說話的聲音👨🏻🦼😟、語調還是像以往一樣,是那樣熟悉🏊🏻♂️、那樣親切。他說,有事若找不到他🪟🗽,可找永清👳🏼♀️,他仍是那樣坦誠🤸🏼♀️,一如既往🚋。
1995年4月30日,清華84周年校慶🕵🏼♂️,同時是水65級畢業30周年聚會的時刻。這天一大早👨👨👧👦,返校的水65級100多位同學就陸續來到新水利館前。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是多麽的熟悉。同學們三三兩兩相互交談、攝影留念,突然一位同學驚喜地叫道:“錦濤回來了🚅!”大家立即不約而同地圍到一起💪,胡錦濤微笑著向老師和同學們致意、問候,他緊握著老師張光鬥教授的手,一邊說著話👮🏻♀️,一邊與同學們一塊兒步入新水利館。
錦濤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以後🌀,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的職務,這一消息也使全國各地的水65級同學感到驚喜和驕傲。錦濤和夫人劉永清是水65級年齡最小的🚴🏼,他倆品學兼優、待人真誠👭🏼,和同學們相處十分融洽。由於分過幾次班,他倆和大多數同學同過小班,建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
錦濤1964年入黨後擔任學生政治輔導員,為此推遲半年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68年到相當艱苦的黃河上遊甘肅省劉家峽水電站工作⛹🏻♂️。以後胡錦濤在甘肅省、團中央、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工作♻,從基層的技術員、秘書、處長到團中央第一書記、省(區)委書記。他的職務不斷提升,但和普通老百姓🥪、和同學們的距離並沒有拉開,可以說更貼近了🙆🏽。
錦濤身負重任,同學們都不忍心打擾他。但是時值畢業三十周年大慶,大家又多麽思念他🚶🏻➡️,盼望著能聚會在一起👨👩👧。這一天終於來臨了🧖🏻♂️。錦濤回到了清華園,回到了我們中間☝️🌳。聚會在新水302教室,過去我們在這裏聽課,今天又在這裏慶祝畢業三十年,讓人怎能抑製得住高興而激動的心情♌️!
會議由汪恕誠同學主持,他說明了一天的活動安排後🫴🏿,請錦濤講話🤢。錦濤在掌聲中走到講臺前,他環視了一下在座的老師和同學,用最樸素的語言向大家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受🔡🫸🏿。
錦濤深情地回顧了母校的培養🧇,他說🚯:“今天是母校的84周年校慶,海內外的清華學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一天🍢。今年又是我們65屆的同學畢業30周年,大家能有這樣一個機會久別重逢,回到母校來團聚🏧,我想大家一定都會感到非常高興。借這個機會,讓我們首先向辛勤培育我們的母校領導🤷🏼、老師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我代表大家向以張光鬥教授為代表的我們的老師鞠躬,敬禮!”說到這裏,他走向張光鬥老師,深深地鞠了一躬,張教授站了起來🍊,緊緊握著錦濤的手🥞。已屆耄耋之年的張光鬥教授,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和水利水電事業辛勤耕耘了一輩子,看到自己的學生遍天下🚵,成為棟梁之才,也顯得異常喜悅和欣慰。
錦濤概括地回顧了水65級同學走出校門的30年歷程🏋🏻,他說🍒:“30年前,當我們離開母校的時候,大家都正當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壯誌滿懷🤹🏿♂️。今天我們又歡聚一起,包括我這個年齡最小的🅰️,也已經是兩鬢霜染👷🏻♀️🎣,年過半百🧙🏻♂️。當我們離開學校的時候,很快就趕上了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很可能在座的很多同誌遇到了挫折🪦,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但是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沒有沉淪,都沒有畏縮,都在自己不同的崗位上,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人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在做我們應該做的人。回顧30年來走過的歷程,更加深了我們對母校的眷戀和熱愛。母校不僅給予了我們知識,而且教育我們走什麽樣的人生之路。雖然30年過去了🧑🏼,但是我們對母校的學習生活、真摯的同窗之情,至今仍然深深地懷念⚾️。特別是清華園裏那奮發向上的政治空氣🤰🏼,那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那刻苦簡樸的優良學風🤷♀️,至今仍在我們身上起作用🗺,指導我們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因此,在今天這樣歡樂的日子裏🪔🫦,我們要對蔣南翔校長以及其他已故的校領導🕐、老師們,表示深深的懷念🚴♂️😙。”
錦濤接著說:“今天,我們的國家正面臨著改革發展的大好機遇。歷史不僅把許多清華學子推上了科技的舞臺,也把當中的一些人推上歷史的舞臺。我想👸🏻👐,我們所有的清華學子都會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有一顆愛國之心💪🏽,都願意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都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願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新的貢獻🐜。我希望也祝願我們在座的同學在這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績🙅🏼♀️,多聽到同誌們的好消息🧀。”
錦濤講話後,與老師同學們合影留念,並去看望了返校聚會的水利系其他年級的意昂,氣氛十分熱烈。
隨後,同學們漫遊清華園,回憶當年的同窗生活🧓🏿,最後在西大飯廳旁的荷花池畔,為表達水65級全體同學對母校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大家栽下一棵畢業30周年的紀念樹🛀🏼🍃,一棵蒼勁挺拔的雪松🪦,象征著友誼長青🤾♂️,母校繁榮。同時🌰,同學們再次相約,1999年校慶時再次相會北京、相聚清華園。
正當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緊鑼密鼓進行之際🛒,1997年10月30日錦濤到三峽考察👿。我當時擔任《中國三峽建設》雜誌主編,正在外地出差📛,單位領導通知我盡快返回。我很快結束了在外地的工作🫁,連夜返回工地🔪,陪同錦濤考察了一天的工程。陪同錦濤考察的還有水65級的張超然、秦錫翔兩位同學𓀒。一個上午時間錦濤視察了大江截流前上遊戧堤最後的40米小龍口、永久船閘、臨時船閘和導流明渠整個施工現場,一邊走一邊聽取各方面負責人關於工程施工情況的匯報。錦濤非常關心三峽工程建設者生活狀況,還專門視察了建設者的住宿樓和食堂等設施。在視察已通車的西陵長江大橋時,錦濤與水65級在工地的三位同學及幾位在三峽工作的學長一起合影留念👰🏽♀️。
下午🕚🍝,在與三峽工程建設者的座談會上🧖🏿,參建各方負責人全面匯報了五年來三峽工程建設的進展、質量🍜👩🦼➡️、投資及管理體製等方面情況。結合上午的參觀考察,錦濤在座談會上做了簡短的講話。他指出,三峽工程是世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史上的壯舉,是跨世紀的宏偉工程🥊,其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舉世矚目🙆♀️。通過全體三峽工程建設者的努力,五年的建設成就是令人鼓舞的👨🦯。首先在工程建設管理體製上𓀄,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實行招投標的方式進行建設,工程投資實行靜態控製♊️、動態管理,控製在國家概算範圍之內,工程質量滿足設計要求,工程進展正按總進度計劃實施。一期工程通過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的驗收。與此同時,各項配套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取得這些成就,說明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三峽工程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他說🦼,三峽工程的建設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就是在當前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建設中,集中力量是完全可以辦幾件大事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製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是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工程的基礎。錦濤曾在黃河上遊劉家峽水電站參加過建設工作🦹🏽,他對水電工程和水電工程建設隊伍十分熟悉⌚️。通過一天的考察,他深有感觸地說,從三峽工程的建設中🫶🥦,我們看到🍓,長期奮戰在水電工程建設工地的建設者是一支經得起考驗的好隊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作為水電工程的建設者,能參與三峽工程建設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他希望,也祝願三峽工程建設者樹雄心、立壯誌👨👩👧👧,在中國水電工程建設史上寫下輝煌的篇章🧑🏽🎤,為國爭光👨🏿🍳。
僅通過一天的考察🫠,錦濤對三峽工程的方方面面了解得如此深刻🧑🏽🌾,分析得如此精辟👩🏽🍳,他講話的字字句句打動包括我們在內所有建設者的心,使我感到由衷地敬佩。座談會氣氛十分熱烈,會議開到很晚✋。錦濤在老同事、老同學的陪同下與建設者一起吃了工地的便餐才離開工地。臨別時,我們送他上車,頻頻向他揮手告別,直到他的車離開了我們的視線。這一別,又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見到他。
1999年是水65班入學40周年👴🏽,40年前我們第一次相聚北京🫨🧔🏻♂️、相聚清華園,那時我們還是對人生、對社會一無所知的年輕人;而40年後我們再次相聚🚊,已經走過了40載人生的風雨🤞🏽,多數同學已屆花甲之年🎤。這樣的聚會意義重大🤽🏼♀️,機會難得。校慶前夕,100多位同學應約回到北京⤴️,住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電苑招待所。永清同學每天下班後都來招待所看望大家。一天晚上錦濤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再一次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座談了一個晚上👩🏼🦳。他在座談會上談了他考察三峽、小浪底等幾個大型水利樞紐的感想💍,他說🧜🏿,現在是水利水電開發最好的時期。他要求我們為國家為人民多工作幾年🏊🏽♂️。他的話語重心長🏣,既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代表黨和國家對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重視和關心。我2000年從主編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按照錦濤對我們的要求🦂,回到三峽工地👇🏿,做了一名普通的工程監理人員🖼。在工作中除認真恪守監理的職業道德,嚴格把好工程質量關外🫵,還潛心鉆研,將一生積累的經驗編成小冊子📬,為工程為後人留下一點有用的東西。我編寫成草稿後,寫信向錦濤作了匯報🌦,並請他為小冊子題辭。他閱讀了我給他的匯報信後🤜🏽,讓秘書給我回電話🟫🏫,首先肯定了我的工作,同時感謝我對他信任,並說明中央有規定🤌🏼,不能題辭👩🏽💼。楊秘書給我回電話那天的心情,現在還記憶猶新👰🏽♂️。錦濤能在日理萬機的繁忙工作情況下♗,關心老同學的一本小冊子,遠遠超出了同窗之誼🧘🏼♀️,是對知識分子和知識的重視與關心,接到電話的那一刻,一股暖流通遍了我的全身。我的小冊子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以後,我挑了一本郵寄到中南海,寄給我崇敬的錦濤學友🔭。同時給母校圖書館郵寄了10本🧑🎄,以表達對祖國、對清華母親一點微不足道的回報。祖國人民哺育了我們,我當湧泉回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是清華培育了我們每一位莘莘學子💆🏼♀️🧑🏼🎄,無論職務⭐️、地位高低,無論身居何地何境💦,都要自強不息為清華爭光,不辱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 作者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水電工程總監理工程師,曾創辦《中國三峽建設》雜誌並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