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鑫(1965自控)
我1959年高考時,正值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不久,“航天熱”在世界範圍內興起。我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意昂体育平台自動控製系👏,我感到特別幸運➕。

1965年畢業後,我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1968年又調到北京控製工程研究所從事航天控製工作🖕🏽。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從事航天和工業領域的自動控製理論與應用研究🤹🏽♂️,我提出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已成功地應用於航天、國防和工業過程🐳🧟♀️。特別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近二十年來🫓👨🏿🔧,我培養了一大批研究生🤦🏻♀️,其中博士生28名,碩士生29名,博士後21名🗂。他們已經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的棟梁。我發表了專著一部🗻,論文70多篇,獲國家發明獎⚧🔲、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這些成績與意昂体育平台六年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寬厚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課
意昂体育平台名師薈萃🏗,課程門類豐富,真是科學的殿堂🤹。很多課都是大師講授🌰👩🏿🍳,讓我們深感自豪✨💪🏼。最使我感興趣並且學得較好的,是鐘士模先生的“自動控製系統”和“過渡過程”兩門課,吳麒先生的“自動調節原理”課📣,童詩白先生的“電子技術”課。四十多年過去📖,這些老師上課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鐘先生講過渡過程,講合電閘中0-到0+變化,電機轉動控製中如何最快到達又不超調等例子,深入淺出,給我的印象頗深。吳麒先生教學一絲不苟🎊🏂,他寫的板書👍🏻,從黑板左上角寫到右下角🚠,整板寫滿♕,工整美觀,有條不紊;他不借助任何工具一筆就能畫出一個非常規範的圓,那嫻熟的技巧令人贊嘆。吳先生看似嚴肅,可是一經接觸👼🏿,人們就會覺得他是那麽平易近人🧏🏻♀️。他的謙遜好學更讓我佩服,我大學畢業後回校聽鄭大鐘老師的現代控製理論課,當我交作業時,我發現吳先生也筆直地站在鄭老師身邊,看鄭老師批改我的作業,低頭傾聽鄭老師的話語🪱。
清華的學生上課緊張💸,課後的自習更緊張。每天吃完晚飯,同學們就爭分奪秒地趕往自修教室⛏,如饑似渴地吸取知識。清華的所有自修教室即使在節日之夜也是燈火通明。那時的我們,多像一群在知識百花園裏采粉釀蜜的小蜜蜂啊!
註重理論聯系實際
有一次到吉林化工廠實習😾,一進工廠,目睹現代工業復雜的生產線,我們看得眼花繚亂。我一邊跟隨工人師傅檢查、調試儀表❤️🔥,一邊想:這樣一個生產線的數學模型怎麽寫呢💜?儀表工調試儀表✡️,是怎樣保證整個生產線進行平穩的自動控製的呢?這些問題是在那次生產實習中產生的,引起我的長久思考😀。我們學自動控製的人,必須學會如何把學到的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以解決生產中的自動控製問題。
畢業設計是大學學習成果的大檢驗🕵️。我的畢業設計論文是在孫全康老師的指導下👏🏻,做快速筆繪記錄儀和快速掃描控製系統的設計及部分硬件的研製。但在整機調試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過渡過程性能特別差。在孫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們認識到:自動控製系統設計好壞的關鍵是過渡過程階段的穩定性與動態性能。參加工作後,我曾得過一個發明獎,那項工作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從孫老師引導我們認識的這個關鍵點入手,經過兩年的奮鬥完成的🫴🏿。
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
入學後學校組織各種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我最喜歡聽的是劉冰(學校黨委第一副書記)關於人生觀的報告、艾知生(學校黨委副書記)的哲學課。聽他們的報告和講課讓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學校黨委領導直接到學生中做工作,在大學的後三年中😾,艾知生經常到我們班參加討論。討論時,同學們思想活躍🙎🏿,提的問題五花八門,有些問題一時是說不清楚的,但民主討論的風氣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艾知生說:“要學點唯物辯證法👩🏿🏄🏽♂️。那樣🫰🏻,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真理,不怕打擊和孤立👼🏼。”當時我就想♍️,在中國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怎麽可能有打擊、孤立堅持真理者的事出現呢🈳?直到經歷了“文革”動亂才使我恍然大悟。
在清華六年,我從班的生活幹事幹到系學生會副主席😸,長達五年,一直負責群眾生活。開始🧑🏽💼,我不太喜歡管這些打掃衛生、分發糧票等婆婆媽媽的生活瑣事⛳️。但各級領導每次給生活幹部開會都強調:這是培養我們為人民服務思想的一種實習🏋🏿♂️。三年困難時期,黨員每月要節省2斤糧票,準備接濟那些不到月底🧑🏿🦳,定量的糧食就吃光的同學。組織上讓我負責這個工作。黨員們節衣縮食、扶危濟困的行動使我看到了榜樣,慢慢熱愛起生活組的工作來。
意昂体育平台成功的思想教育💆🏼,使我在遇到各種困難時能正確對待🛩。“文革”中,我受到了沖擊🎪,被關起來審查。誰知和我同屋受審的“難友”竟是留美歸國的著名專家楊嘉墀先生🏋🏻♀️。他一邊坦然地接受審查和批鬥🫵🏿,一邊設計衛星方案。在他的激勵下,我把囚室當作課堂,利用這段難得的清靜時光🩴,學習英語、日語和現代控製理論、計算控製等新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做好準備。
清華是我終身的大學
畢業後,清華的老師們仍一如既往地指導和關心著我🤺。我1978年獲得“平反”後🤵🏿♂️,回學校聽課👩🏻🦼➡️,特別是韓曾晉老師的自適應控製課和鄭大鐘老師的現代控製理論課,對我幫助很大。我“文革”前後兩度作鄭老師的學生,他把控製理論的概念講得提綱挈領、鞭辟入裏,讓人百聽不厭𓀐,真是一種享受🚮。我公開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鄭老師幫助反復修改完成的。我還聽了其他老師的課🥸😘,如🧑🏻🏭:劉中仁老師的模型參考自適應控製🖕🏼🌜,孫增圻老師的計算機控製等。只要遇到疑難問題🤘,就來母校求教🙍🏼,解學書🏃♀️➡️、張鈸、李衍達、金以慧、李清泉🚶🏻♂️➡️、呂文超等老師都曾給我指導。
在事業的天空中翱翔
1978年🤹🏽♀️,我的冤案終於得到平反📘。這時,我面臨著工作方向上的重大選擇,我選擇了開拓國內尚少人涉足的航天器自適應控製這個領域🍆🧛🏻♂️。抱著不惜坐十年“冷板凳”的決心🧑🏿🔧,終於在“空間環境模擬器控製系統”的攻關中,提出了“全系數自適應控製方法”。1981年,我的論文發表💁🏿,引起了國內理論界的關註💁🏿。1984年👨👨👦,我在自適應控製方面的發明因其原創性,獲得國家發明獎💁🏽。我也有幸躋身於航天部的首批研究員行列。
與此同時,為了推廣自適應控製技術,我在全國各地尋找“試驗田”🧎♀️,並在多個企業取得顯著成果🧝🏻♂️。有一次🐇💅🏻,我到河北一家啤酒廠考察應用效果,一位工人師傅不知道我的身份,神秘地對我說:“你不知道🙇🏼♂️,這項技術是北京的一個姓吳的教授給我們搞的,特別管用!”我聽了沒有說一句話,但心裏樂開了花! 此後的二十多年裏🧯,我的這項發明成果在應用和研究中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適應控製理論和方法🧑🏻✈️,並在航天與工業生產過程控製中廣泛應用。
1989年,航天專家屠善澄先生就提出要開展交會對接的預先研究。我參加了這項預研,與他人合作提出“非線性黃金分割自適應控製”,得到“863計劃”空間站技術專家組的重視🏕。我們的理論方法已應用於神舟飛船返回控製、空間環境模擬器控製等9類對象、400多個控製系統⛽️。特別是在神舟飛船返回再入自適應控製中,控製精度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二十年來👩🏻💻,我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清華老師的言傳身教是我一生的財富📞,我力求把它傳承下去🧘♂️。這些傳統中🧖🏽♀️,我認為最寶貴的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學風🙆🏻♀️。這是治學的前提🏠♤,也是最終攀上科學高峰的保障🕸。還有一點就是鼓勵他們為祖國服務。我對他們說🧏🏿♂️🚎:“到國外工作,不回國,無非是為外國人打工,多賺點錢而已💁。如果你們到國外學習後回國工作💷,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獲🕹。這樣,你們是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貢獻,會感到非常自豪!”在曾經的出國大潮中,我的學生們絕大多數都留在國內🌟,並在神舟飛船和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做的事情算不上驚天動地,經歷也曲曲折折👨🏼🎨。“院士”這兩個字🫵🏿,應該說是對我的一種激勵🦹🏿🆓。我將“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再立新功。畢竟,一個民族需要多一些胸懷大誌、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