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美國的很多研究者和投資家👳🏽♀️,從不同角度對美國經濟衡量方法的合理性⏸,美國經濟數據的可信度以及經濟衡量方式調整的時機和動機,都提出了嚴重的質疑。
鑒於美國當前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世界各國都或多或少持有美元或者美國資產。由於經濟數據對於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形勢分析和投資判斷具有基礎性作用,應該有必要全面審視這些質疑的價值。
在全面分析這些質疑的基礎上🔺,本文試圖結合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狀況🎺🪆,從進入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美國的角度,深層次地揭示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源和走向以及美國維護金融霸權的體系。
對經濟衡量方法
合理性的質疑
質疑主要針對幾何權重法(geometric weighting)、替代性謬誤(substitution deception)、滿足感修正(hedonic moderation)和數據隱瞞等數據處理方法🦹🏻♂️。
自從1999年以來勞動統計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采用的幾何權重法,實質就是采用一籃子可調換的商品👨🏻🦽➡️,采用可變的權重。這帶來的結果,一方面是一些價格大幅上漲的品種被排除到核心商品之外🧏🏿♀️🪲,例如能源和食品,保健等⛲️,另一方面是留在一籃子中的商品🛹,價格上漲的被給予較低的權重,價格下降的給予較高的權重😪,從而大大降低通貨膨脹數據的讀數。很多人留意到了石油價格暴漲引發的“石油沖擊”,但實際上食品價格暴漲引發的“食品沖擊”幾乎可以等量齊觀🙋🏼♂️。美林的兩位經濟學家專門造了個詞“農貨膨脹(agflation)”來專指可能長期持續穩定的全球谷物價格上漲☁️。2007年,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指出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價格上漲了11%。太平洋投資公司(PIMCO)的Bill Gross認為🛗,與1970年代相似,2005~2008年間食品和能源應該是預測總體CPI的指數。
被給予過低權重的包括醫療支出。不久以前雇主通常支付雇員的幾乎全部醫療支出。現在根據加州Kaiser 家庭基金會的數據🚺,一般的就業者需要平均從工資中額外扣除3281美元來支付家庭的醫療費用👩👦👦。美國家庭醫療保險每年平均的支出是12000美元。自從2001年以來,工資只增長了19%,而醫療保險的支出增長了78%,同期政府在醫療成本方面的通貨膨脹指數只增長了17%🟪。
對替代性謬誤的質疑集中在占CPI40%權重的房屋價格上。美國勞動統計局采用房主的同等租金(House owner’s equivalent rent),即房主出租其房屋可能得到的租金📱,來計算CPI的數據。這大大降低了2000年以後房價劇烈上漲帶來的房主在按揭貸款🌮、房屋保險、財產稅方面的相應支出上漲對CPI的影響。有人估計,2003~2006年間,房主的同等租金的年增長率只有5%左右🦜,而S&P/Case-Shiller的房屋價格指數卻達到了10~20%💇🏿。同期,根據房屋價格指數計算的CPI要比官方的數字高出2.5到4個百分點😩。
滿足感修正方法被用於衡量性能不斷增強、價格卻迅速下降的電子產品在CPI和GDP計算中的權重🫐。基本的出發點🏃🏻➡️,就是這些產品不斷下降的價格不能準確衡量其帶來的滿足感,所以應該用增加的滿足感來修正這些產品降價對CPI和GDP的不良影響🍌。由於消費電子產品只占CPI1%的比重,滿足感修正對CPI的影響不大,但是對幸福感修正會大大誇大計算機的銷售量🧑🏿⚖️,因而會人為地吹大GDP的數據👸🏽。美林的一個計算機分析師Steve Milunovich分析指出🫥,負責核算每個季度的GDP的聯邦經濟分析局,為了掩人耳目🩰,很早就開始停止公布用於計算GDP增長率的實際計算機硬件的出貨量。政府公布的2000年二季度至2003年間技術支出的數據☺️,從4460億美元攀升至5570億美元,但是用實際價格計算🤹🏻♀️,應該只是從420億美元上升至880億美元。德國的Bundesbank研究認為,采用滿足感修正來計算,會導致GDP上升至少0.5個百分點。
被美國官方停止公布的數據包括廣義貨幣供應的M3🧘🏿。本來人們可以從M3的規模大致估計在金融領域信貸擴張引起的流動性過剩的水平🏣。2006年M3的年均增長率是12%,2008年8月則達到了14%。繼續公布M3會使美聯儲把通貨膨脹控製在低水平的說法難以自圓👦。
對美國經濟數據
可信度的質疑
當前對經濟數據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代表經濟繁榮程度的GDP和衡量通貨膨脹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價格指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債券主管,號稱“債券之王”的Bill Gross認為🤰,“美國真實的GDP增長率應該比官方數字至少低一個百分點,而真實的CPI應該至少相對高一個百分點。”他曾因為在一篇通訊報道中稱CPI不過是個“高級騙術”而引起軒然大波。他總體上認為美國政府報告的CPI上漲率與世界範圍內普遍更高的通貨膨脹率是難以協調的。
加州的一個前新聞記者John Williams用調整前的CPI計算標準計算😲,發現2005到2007年間的通貨膨脹指數應該在5%~7%之間,而不是官方公布的2%~4%🧘🏻♀️。如果將這2到3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指數從官方的GDP數據上扣除,那麽美國進入經濟衰退的時點將從官方公布的2007年的次貸危機,提前到2006年第四季度🎢。
綜合上述對CPI經濟衡量方法的質疑,我們認為對壓低通貨膨脹指數的質疑應該是充分可信的。但是對GDP數據被抬高的結論🧚🏽♂️,要做出明確的判斷可能要難得多。雖然存在用滿足感修正抬高GDP數據和未用實際通貨膨脹指數修正GDP的問題,但是我們如果考慮到美國產業結構方面的巨變,尤其是美國金融領域的“狂野西部”的巨大規模,被大大低估的金融領域的GDP可能是我們難以做出美國總體GDP被抬高的結論🦵🏿。
1950年🛳,美國製造業的規模占GDP的29.3%,金融服務業只占10.9%☂️。到了2005年製造業只占到GDP的12%,而金融服務業的比例提高到了20.4%🧔🩼,遠遠超過了製造業、醫療保健以及批發零售業的相應比例。同時在美國金融服務業內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整個美國金融服務業資產的比例看🦷,1956年美國銀行和存款機構的資產占57.2%☝🏼,保險公司占21.1%🤸🏼♂️🚝;2006年這兩個比例相應降到了23.8%和6.3%。如果考慮到前段時間AIG創歷史記錄的虧損和花旗集團的困境,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實際衰落程度還要深刻得多🚻。而同期養老金和共同基金的比例從12.2%和2.7%提高到了19.3%和18.3%。但是這遠遠沒有揭示整個美國金融服務業滄海桑田般變遷的全貌。
隨著1999年“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的通過,商業銀行🧘🏻♀️、保險、證券和房地產按揭業務之間的壁壘被撤除,對沖基金、私募股權集團、杠桿工廠💁♂️、按揭池👨🏻🚒👨🏿🎤、貨幣市場基金、財富管理公司及非銀行抵押貸款機構等俗稱的“影子銀行體系”雨後春筍般出現,形成美國金融業的“狂野西部”🐲,形成美國社會財富新的中心。
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管窺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駭人聽聞的規模和不為人知的實力。從2007年全球廣義流動性的估算看,美國“影子銀行體系”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占流動性的78%,相當於世界GDP的964%🎹;創造的證券化債務占流動性的11%🙌🏼,占世界GDP的138%🧍♂️。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和證券化債務的推出和流行,東亞的產品出口國和中東等地的石油輸出國的資金以史無前例的規模流入美國,2007年美國吸收了全球近一半的資本流入。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對沖基金成為多個兩黨候選人的主捐款人𓀇。例如🤌🏼,奧巴馬的主要捐助人是位於芝加哥的對沖基金Citadel Investment Group。參議員愛德華茲的主捐款人是對沖基金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參議員多德從SAC Capital Partners得到了其早期精選資金的一大半。這標誌著對沖基金已經成為美國乃至世界財富的最大擁有者。賺錢最多的對沖基金💁🏼♂️👩🏽🦳,沒有人清楚地知道它們賺了多少錢,受到的監管是最少的,納稅的稅率卻是美國全社會最低的◼️,這成為當前美國社會爭議的焦點。
簡而言之,由於“影子銀行體系”的出現,成為幾乎沒有受到監管的“狂野西部”,引致了美國社會規模空前的財富轉移,對於美國GDP的貢獻是一筆糊塗賬,根據滿足感修正和通貨膨脹數據來判定美國GDP被抬高的結論很難成立,但是美國經濟數據可信度成疑應該可以定論。
對美國經濟衡量方法調整
時機和動機的質疑
對CPI和GDP衡量方法的修改是從1990年代初由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波斯金推動完成的🧅。CPI一籃子商品的替代做法是在1990~1992年的深度經濟衰退期間開始實施的,當時很多人不得不領取食品券或者到慈善救濟處就餐🛸,很多人不得不以垃圾食品或者罐裝食品為生。但是🦤,質疑者提出,1958和1974 年前後的經濟衰退要深重得多,也沒有采用類似的做法。
同樣在1990年代采用滿足感修正的做法也讓人懷疑🦵🏼。因為大眾產品質增價跌的情況從1950年代就開始了,例如空調的出現,飛機客機的普及,汽車變速箱的流行,彩色照相機的應用等都帶來了消費者滿足感的提升。
對CPI頗具爭議的修改是在1997~1999年間以掩人耳目的方式完成的🕸。當時人們沉醉於牛市的快感,被國會彈劾克林頓的事件所吸引💆🏿♂️。
質疑者傾向於認為,壓低CPI,是為了減少向美國退休者支付的社會保障支出,同時將給予生活水平的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最小化,因為這兩者都是和通貨膨脹指數掛鉤的。
Gross認為,壓低CPI,抬高GDP有利於國際資本流入美國的金融市場,有利於穩定密切關註美元價值的國家和機構的投資心理。這包括貨幣和美元掛鉤的國家🛢,用美元計價的石油生產國♥︎,有巨大美元儲備的各國中央銀行,擁有了巨額美元的主權投資基金。
相比之下🌑,曾任尼克松時期白宮戰略家的菲利普斯的認識要深刻得多。他認為🚾,對美國經濟衡量方式的變動和經濟數據的修改,是精心策劃的影響美國社會和世界各國針對美國金融市場的投資心理的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將這現代操縱投資心理的金融隱學體系稱為牛市學(Bullnomics),牛市學的其他重要組成部分還包括把市場描述成神聖萬能的崇拜市場的正統理論學說,美化美國體製的宗教教義等。他指出,金融行業在操縱社會財富方面肆無忌憚🥷,政治家們罔顧社會公平和全球經濟平衡被嚴重扭曲的現實,將會把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造成無可彌補的缺陷和無可挽回的信譽損失,並把全球拖入空前危機。這樣,他把美國官方對經濟數據的操縱和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聯系在一起。也許,只有從這種角度考慮,經濟衡量方式和經濟數據才可能是值得格林斯潘和波斯金這樣的大人物處心積慮加以調整修正的目標。
我們的啟示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一條美國和世界財富持續而空前集結的路徑,那就是從普通民眾到金融寡頭,從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向金融服務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從東亞和石油生產國等資本輸出國到美國,從傳統金融服務業向影子銀行系統。可以說,當前美國社會和國際資本正日益集中到一些公眾知之甚少、美國政府無意嚴格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中👩🎤。
調整經濟衡量方式和修正經濟數據,從而掩飾美國實際經濟運行狀況的做法🧑🏿✈️,掩蓋了普通民眾和金融寡頭、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資本輸出國和資本輸入國之間日益失衡的財富分配關系,無疑有利於促進和維護這一財富集中的進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種世界財富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日益向美國核心金融集團的集中,已經推動美國進入了虛擬資本主義階段。在虛擬資本主義階段,國家經濟管理的目標⏱,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基於實體經濟的生產價值創造轉向更虛擬的財富凈值管理🚮。推動財富存量的集中和財富凈值的最大化,已經超越傳統的GDP增長率、通貨膨脹控製和就業增長,成為美國國家經濟管理的首要目標。在這種背景下,就像一個上市公司專註於市值的最大化從而精心做賬一樣🤾🏿♀️,美國經濟衡量方式和經濟統計數據的調整幾乎是必然的,因此難怪格林斯潘等人精心運作。
結合上述的分析來看世界金融危機,這一財富集中的進程難以為繼可以說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由於金融衍生品和證券化債務的大規模流行🚵♂️,一般美國民眾的資產基本上以證券和地產為主💂🏿♂️,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的中心日益從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產業型的就業機會日益通過製造業和服務業外包轉向美國以外的地區🐪,一般民眾缺乏收入來維系其資產價值所需的投入🙂↔️,於是出現了房貸斷供等情形🍽,引發了次貸危機。
金融危機的出現,使美國有機會將普通民眾的困難🚼、類似汽車產業等製造業破產、銀行金融機構的陷入困境🔃,歸因於市場機製失靈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了美國是金融危機受害者的印象🚵🏻。然而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就可以知道🪂,每經歷一次危機,美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財富都更集中了,競爭力都更加突出了。
當前金融危機中世界各國之間的金融博弈相當激烈💇🏼♂️▪️,造成了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財富轉移和主權國家的破產😍,本質上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經濟大戰,過去長時間國際資本和美國社會財富向少數美國金融利益集團的集中,等於美國早就完成了戰爭的資源動員,使美國在當前金融危機中處於以逸待勞的有利地位。這無疑是值得陷入危機的世界各國警惕的。
不過從美國財富凈值管理的目標來看,美國會盡量避免類似大蕭條的全面社會財富流失,而是會相當程度地維持經濟泡沫,通過局部經濟的輪番深幅調整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 李誌能 為國務院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轉自《清華人》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