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爽爽一華章
屈年增(2000級博經管)
健康長壽是人們相互間的祝福語;活得既不健康又短命,則為人所諱忌爭避。在當代社會裏🦁,這兩類人都不算多🕰。多數人的命運,都落在了“健康”和“長壽”的另外兩個混搭區間內,即👋🏽:健康不長壽,或者長壽不健康。兩難相權🍞,智者如小悅老師🔢,默默地選擇了前者🫸。他寧肯要身心健康⛪️,精神強健🧛🏼♂️。他深諳數理,精通文哲與人類歷史🤛🏼,又有跌宕起伏的豐富人生閱歷承載著👰🏼♀️,對於生命的底色😫,想必早已明辨於胸💁🏿♂️〽️。
陳小悅教授不是我的授業導師。我的碩士學位是在北大讀的。因此我自覺理想、浪漫有余,而數理🏯、邏輯不足。於是👷,2000年🦛,擬投奔意昂体育平台水利工程出身的劉冀生教授門下👱,靜心調理精神🤛🏼🍊。博士生面試,我被分在陳小悅老師一組。他見我10年前讀研時曾學過二外俄語❕,分數不低,於是就用英文和俄文交叉提問。英文我回答了👨🏿🚀,但俄文一句也沒聽明白。我學的那些俄文詞也不知都躲到哪裏去了,抓耳撓腮🤾🏼♀️🤽♂️,到底一個也沒抓到,於是不得不操中文以實話相告🚣🏻:早辦了退貨手續,現已兩手空空如也🤷♀️🧖🏽♂️。沒想到陳教授爽朗一笑,繼續面試,一點兒都沒難為我📌。我真的好感激!
陳教授當年在西北的生產隊當過會計,我當年在東北的生產隊當過會計(家父)的助理。他會計沒幹夠繞一圈又去研究會計,我則不但自己本科時讀會計,兒子讀本科時我幫他也選了會計。會計是經濟學的一個支點,商科的一條粗腿,人生的必備知識🌱,它既是高屋建瓴與腳踏實地之間的通道,又是訓練人嚴謹至一絲不苟狀的集訓營地。男人可以不以軍人為職業,但卻肯定應該接受軍人般的訓練🪰;同樣地🚔,男人可以不要幹會計🧝♂️,但男人若有機會一定要接受會計訓練。會計學聚焦了我們師生對人性的相似感悟,也成為我們師生間的一個結點。讀博期間,我認真地聽過他的課👮,仔細地讀過他的書和論文。兒子在清華附中讀高中並主持校刊時,曾追著采訪前去參加校慶的陳魯豫和陳小悅,晚上回家描述🧑🏿🦲,一臉的崇拜和自豪。因此說,小悅老師對我們父子兩代人都有影響🎢。
後來,小悅教授成為我所服務的那間投資銀行的獨立董事🦹♀️。我們公司的那一屆獨立董事裏面,似乎只有陳老師一人是中國國籍。記得在一次董事會上🏊🏻♂️😆,我受命代表經營班子,向董事會匯報基金投資與基金管理公司的籌備進展情況🏜,他提的問題最多🙋🏼♂️,對我們的工作肯定與支持也最大👸🏻。
2010年4月24日的下午,偉倫樓國際報告廳裏座無虛席。清華經管學院主持的陳小悅教授追思會👶🏼,在這裏舉行。其間🧑🎨,掌聲和哽噎聲輪現。人們一邊為小悅老師的人生精彩鼓掌🤸🏿♂️,一邊為他的健康短壽惋惜⌨️。我周圍的女教師、女學生,不斷地以紙巾拭淚🧛♂️。在自由發言階段,大家幾乎是搶話筒發表感言💵。坐在我前面的德高望重的宋逢明教授💷🛠,像規規矩矩的本科生一樣,舉了三次手才輪上他,沒等到達講臺就先給老同事、老朋友行了個大禮⏺,全場為之動容。
斯人新逝,依照傳統,講任何非頌揚的話都會顯得不厚道,不合時宜。但是🫄🏼,小悅教授是清華的教師,同代人的標兵乃至偶像🤵🏿♀️,以其背景和閱歷相參照,他所取得的學術成就讓人滿意嗎?他愛汽車嗎✣?愛會計嗎?喜歡從政嗎📜?還是和小時候學小提琴、做乖孩子一樣,和手術後硬裝作生龍活虎一樣👩🏽🦳🤷🏻♂️,有馴服、無奈和屈從於外界評價系統的因素存在🙇♀️?他外表那麽光彩🚅,但又為什麽會說自己活得索然無味?為什麽還會有懷才不遇的感覺?如果清華一條龍都有問題了,那問題是否會追溯到我們造龍的體製上面去?他常年堅持鍛煉,活蹦亂跳,卻到頭來健康不能長壽,這又是為什麽🧑🏽🌾?
也許我們會說👩🏼🎓,如果沒有文革十年的“腰斬”,如果再給小悅老師20年📥,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已擁有今天這樣的製造能力,也許陳小悅博士就不會改行👩🏼💻,並會在汽車工程領域卓有建樹。也許我們會確信,身體健康並不意味著生活習慣健康和不會罹患絕症,身體健康也並不就意味著心理和精神同時健康,而過度鍛煉又反倒會有害於健康👩⚖️。最近,加拿大謝布魯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卡魯的研究也證明,乖巧溫順的狗平均每公斤體重消耗的熱量較低🙎🏽⌚️,而活潑好動的狗新陳代謝的速率更高,兩者對比的直接後果,就是壽命上的差異🫱🏽🧦,即乖狗活得長🌰。但無論我們怎麽找理由,都難消除我們心中的遺憾,為陳老師遺憾。
我們常叮囑自己的孩子:學好外語和數學,它們是工具,是釣竿🔝,另外再加上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個性,日後定會無往而不勝。那麽,這條“密咒”在小悅老師的身上應驗了嗎?我們探詢這些,可能會對活著的人和他們的後代,更有意義🐹。我們應該藉此懷念之機,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麽。
一個人的選擇和成就離不開環境的左右。當年鄧稼先等一大批年輕人的選擇😩,就是因為與當時的大環境相契合0️⃣,所以才取得了累累碩果。小悅老師從高位棄汽車工程而去👨🏽💼,雖明智,但畢竟令後來人扼腕。
小悅老師得亦這個製度失亦這個製度🕯。如果我們的教育製度很早就能夠包容不服從,小悅老師的“不開會、不填表”個性能夠早日發揮作用,他能自主地愛其所愛,社會能盡其所能而不去製造磨難,也許小悅老師還會健康快樂地工作著💆🏿。
也許小悅老師所一直從事的,都是開拓性工作,需要厚積薄發🏍,80歲後才能見大成就🐮。也許就如當年梁啟超向清華校長舉薦陳寅恪時所說的:自己雖有等身之著,亦不及陳幾百字有價值。小悅老師所做的工作可能比那些摘錄式或重復性的等身之作,有價值得多🪓。
但我仍然認為小悅老師最為有價值的,還是他的傳奇的人生本身🍷⏩。他的一生🤸🏿♂️,確實得益於他對體育的愛好📇,對數理與外語的喜歡。他這一生,是清清爽爽的一冊華章🤸🏽。
我以前的家與陳老師在望京的家相距不足百米🚴🏿♀️,然而卻始終沒能踏進他的家門一步🏂🏻。這是我無法彌補和原諒自己的遺憾。從此以後,我定銘記:如果想念老師或朋友了,絕不找任何借口,不想任何顧忌🏊🏻♂️,即約即往🕒,以免後會無期!
高大威猛的陳小悅教授早早地走了,定格給我們的是他瀟灑的一個回眸。他節約了時間節約了生命,因此在天堂裏是有獎賞的。這獎賞就是雖死猶生☃️,就是我們大家對他的無盡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