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亮(2005級碩歷史)
2005年8月末,一個晴朗的上午,在東操網球場報到後🚴🏼♂️,我拿著新發的清華校園地圖🧑🏿🍼,興奮地走過林蔭道,第一次來到15號樓🤏,走上旋轉的一級級臺階,推開了617宿舍的大門☑️。放下行李,收拾好床鋪,我推開陽臺的門,任陽光灑在身上🧘♀️,一個念頭霎時從心頭閃過:“我的清華生活從此開始了。”
歷史系同學在紫荊操場合影,前排左一為作者
嚴師·良友
直到現在🏃♀️,我還為自己能進入清華歷史系讀研感到幸運🫅🏻,更慶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導師──蔡樂蘇老師。歷史學是清華最悠久的學科之一,1926年建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蔣廷黻🔕、吳晗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歷史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並入北大,20世紀80年代復建🧑🏻🎄,也是清華最早復建的文科專業之一。
研一的生活忙碌而充實♿️,每一門專業課都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歷史系規模不大✭,研究生每個年級只有大約十名學生,知名的老師卻很多,秦暉、劉北成🔊、李伯重🧔🏽♀️、張國剛……聽歷史系老師的講課是一種享受🧑🏻🦼,這也難怪總有外系學生到歷史系蹭課🎥,歷史系老師開設的講座也很受清華學生歡迎。
我的專業方向是中國近現代史🌴,導師蔡樂蘇老師為我們製訂了嚴格的學習製度👩🏻⚖️,“蔡門弟子”每兩周都要到文北樓老師辦公室聚會一次,匯報自己的學業進展🧑🎄,研究心得,並和老師進行交流。蔡老師常對學生講,歷史研究就是要首先習慣於“坐冷板凳,吃冷豬肉”👎🚴♀️,他也喜歡用比喻的方式來給我們講道理。比如🍩,面對一堆史料👩🏽💼,要找出其內在關聯👉🏿,不可分開來看,資料孤立來看🕴,就好比一頭“死牛”,沒有生氣,如果把資料盤活了,就好像面對一頭“活牛”🧑🏻🎤,歷史場景也會豐富起來。再比如,做研究要從正反兩方面看,比如舞臺上的表演🐼,只是一個人在上面演,就不好看💅,如果兩個人對打,就精彩多了。
選好畢業論文的題目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一環,為此我思考了很久。蔡老師告訴我,研究題目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你是否感興趣🐕🦺,二是看資料好不好找🪟,能否做出來。基於此,我最終把論文方向確定為對意昂体育平台50年代中期創辦新專業的研究。這段時期裏清華創建了許多新專業🫳🏼,它們確立了清華在這些學科裏的優勢地位,而這一時期主持清華工作的蔣南翔校長,也對清華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這些都是我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繽紛校園
圖書館夜晚的燈光、主幹道上的煎餅攤💆🏿♀️、西門雞翅、綜體裏的新年電影晚會、蒙樓裏鍵盤隊的畢業演出、六教的自習室……清華給了每個人太多的回憶🧑🔧,校園裏的繽紛生活也常常會浮現在許多清華畢業生的夢裏👨🏻🎓。
在清華學習期間,如果沒有參加過社團,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進入清華不久,我就一頭紮進了各類社團的“懷抱”。還記得在十食堂旁邊的路口🙍🏼♂️,我第一次看到山野協會招新🧝🏿♀️,心裏就想,“太好了,終於找到組織了!”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爬山,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跟隨山野協會🖲,我去過雲蒙山🔲、東靈山,每次活動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一起拉練、搭帳篷👨🏿🌾、做遊戲,活動結束後一起“腐敗”,大快朵頤。在東靈山穿越時,我們曾經迷了路👩🏼,一些隊友食品“告急”,其他隊友紛紛拿出自己的“剩余物資”,共同分享,一起度過“難關”,我也分到一塊巧克力👩🏽🚒,那滋味至今難忘。山野的生活鍛煉了意誌,也使我在協會裏認識了“駱駝”、“四眼”👨🏫、小顏等很多朋友♈️。
研二時👩🏻🎓,職業發展協會籌建國企俱樂部,目的是架起國有企業和清華學生之間的橋梁,以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使即將走入職場的同學有更多機會了解國企現狀🫱🏿,更好地進行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與發展⛓️💥,我對此很感興趣,積極參與了籌建工作,並因此而加入了協會。我和朋友們一起🧑🏻🦰,創辦了國企大講堂,並曾邀請中石油寧夏石化分公司總經理雍瑞生學長等國企管理者來學校座談🦸🏽♂️,講述畢業生如何與國企共同成長。畢業前夕,我和職協的朋友趙誌剛、楊一博等一行近30人浩浩蕩蕩奔向青島,到海邊遊泳🤹🏿♀️、打沙灘排球😶,到酒吧一條街吃燒烤🏃🤸、喝啤酒,用一次愉快的畢業旅行為我的社團生活畫上了圓滿句號。
除了參加社團活動,我還先後在人文學院研團🦶🏽、研會,校研究生團委宣傳部研通社、組織部、紫荊誌願者研究生服務團工作過🐜,研團、研會的工作經歷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體會到做事細致嚴謹的重要性,學會了在適當的時候要懂得妥協👮🏿,學會了如何進行團隊建設😢。在清華做學生工作有個特色👭⬇️,就是開會總是放在晚上九點、十點之後😌,這是因為大家白天都忙於上課、科研𓀁,功課很重🚶,只能利用晚上時間來做🙅🏻♀️。這樣的生活雖然有點緊張📟,卻使人得到了較為全面的鍛煉,“累並成長著”,是我做學生工作的真實體會。
融入天津意昂會
令人留戀的校園生活隨著畢業典禮的到來結束了。2008年7月,一個天空飄著綿綿細雨的下午,我坐火車來到天津,開始了新的生活。畢業後我簽約天津市今晚傳媒集團《渤海早報》,成為了一名記者。
龍井裏,天津市南開區鞍山西道附近的一個小區🤺,成為了我到天津工作後的第一個居住地🏰。工作不久後的一天🙋🏽,天津意昂會丁文魁學長敲開了我的房門,他特意從住處坐了近一個小時公交車來看我,並帶來了天津意昂會的內部通訊《清華意昂苑》。丁學長已經退休了⚽️,但依然熱心地從事著意昂會的工作👶🏽,負責《清華意昂苑》的編輯與出版,老學長對青年意昂的關心使我一下感受到了母校的溫暖。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天津良好的發展勢頭🌡,以及往來京津之間便利的交通條件🧖🏼♀️,越來越多的清華畢業生選擇到天津工作🧑🏻🍳。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有二三十名清華畢業生到天津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到2009年,在津工作的青年意昂已接近140人。青年意昂之間年齡相仿,經歷相似𓀑,都處於事業的起步期,相互之間交流的願望更加強烈。於是,在意昂會郭齊江秘書長☎、丁文魁學長、梁全民學長、孫昌隆學長等的關心與支持下,天津意昂會於2009年9月正式成立了青年意昂分部,以加強在津清華青年意昂之間的聯系😧、交流與合作👱🏽♀️,我積極參與了分部的籌建工作。青年意昂分部的成立密切了在津青年意昂之間的聯系,也得到了很多青年意昂的大力支持👋👨🏼✈️。
一年多來🧑🏽🦳,從陌生到熟悉,從被動到主動,我逐漸融入了天津意昂會,並有幸得到了很多學長的指導與幫助🤾,意昂會是意昂之間聯系的紐帶與橋梁,我會繼續積極參與天津意昂會的工作,與學長們一道促進天津意昂會的進一步發展。
感謝·祝福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2011年,母校將迎來百年華誕。建校一百年,對任何一所高校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意昂体育平台從建立的那一天起,就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熏陶下,一批批畢業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他們奔向四面八方🌘,在各行各業為母校贏得了榮譽🛗。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清華學風,山高水長”,在此,我感謝母校對自己三年來的培養,並衷心祝願母校培養出更多的治國之才👨🏻🏭、學術大師👩❤️👨、興業之士🪽,也祝願母校在下一個百年中創造出更大的輝煌!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