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興(1965工化)
1959年我從上海吳淞中學畢業,如願以償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工程物理系🧖♂️。由於高考時化學的考分較高,因此在1960年組建工程化學系時,調到了工程化學系放射化學專業。
母校對我的培養🩵、教育,一生受益無窮。在清華的六年不僅使我學到了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厚的專門技術知識🧆,具有了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使我確立了積極樂觀的正確人生觀🫨,樹立了“愛國、奉獻”的基本信念👕,繼承了“嚴謹、勤奮”的優良學風👅。蔣南翔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人才”的號召牢牢地植根於我心中👨🏭,成為我畢生努力的方向。
記得大學一年級時,我們年級的一些同學在頤和園巧遇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當時正值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我國核武器事業面臨嚴峻形勢的時候👨🏻🎓。陳毅元帥聽說我們是清華工物系的同學後👨🏼🏭🛻,他勉勵我們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核事業作貢獻,他說🧶:沒有原子彈🙀🈯️,他這個外交部長的腰桿子不硬。祖國對核盾牌的強烈需求,深深地銘刻在我心中。從此🤾,做一名擎起核盾牌的戰士成了我的期盼。
大學六年級,我們班部分同學到江西上饒713鈾礦做畢業設計💁♀️。該鈾礦原是蘇聯援建的項目🧁,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後,不再為該礦的鈾水冶提供配套的自動控製系統。為了構建我國的核盾牌,工人們不怕苦、不怕臟🙋🏼、不怕放射性,土法上馬,人工操作,生產出了寶貴的“黃餅”。由於沒有自動控製系統,離子交換塔經常冒頂,車間裏常常滿地流淌著黃色的礦漿。工人們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和我國核工業的落後面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感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
1965年大學畢業分配🧔🏼,我填寫的誌願是西北、科研單位,自願到邊疆工作,願意獻身於國防科技事業。組織上考慮了我的願望,分配我到新疆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工作。但我拿到分配通知書時,才知道研究所還在北京通縣,正在準備搬遷新疆🛩。1966年10月,我們啟程搬遷,乘坐的是運貨的“悶罐車”專列👿🏓。“悶罐車”分上下兩層,女同胞住“樓上”🏊🏻🏋🏽,男同胞住“樓下”,大家在車內鋪了地鋪,就成了“臥鋪”🔷。專列的開停沒有規律,有時一停就是幾小時😺,但說不定什麽時候又要開車,所以我們也不能遠離車廂👨🏻🦼➡️。專列沒有餐車😮,經常不能按時開飯,只有在停靠到沿途較大車站的兵站時才能吃到熱飯熱菜。最讓人為難的是車上沒有廁所,男同胞晚上急需小解時◽️,只能在車門口撒尿,因行車速度快,有時尿花會飄到靠車門的鋪上。地鋪很密,黑暗中起來解手的人一不小心會踩到別人的肚子上🍄,常常引起哇哇的叫喊🌂,接著整個車廂就溢滿了哈哈的大笑聲。從北京到吐魯番,專列走了十多天。接著,我們又乘坐一天的汽車,沿著高低不平的“搓板路”🧑🏻🎓,翻過滿路浮土的幹溝,才風塵仆仆地到達地處戈壁荒漠🫠、天山深處的研究所駐地——紅山。
當時的研究所按照“靠山隱蔽💜🥬,羊拉屎,順藤結瓜”的戰略思想,沿著山腳而建,綿延幾千米。由於基建剛剛基本完成,環境臟亂👨❤️💋👨,到處是亂石堆🤤,見不到樹木,滿眼荒涼◻️。大家一放下背包,就投入到新家園的建設中,籌建實驗室、修路🐔、植樹、治理環境。
戈壁灘的生活非常艱苦。比如👱🏻♀️,常年吃不到新鮮蔬菜🪖,長達近半年的時間只有“老三樣” ——蘿蔔👁、土豆🪟、大白菜。夏天🥀,從幾百公裏以外運來的蔬菜🧑🏼⚕️,經過大半天的風吹日曬和幾百公裏“搓板路”的顛簸,也不再新鮮💨。後來,許多同誌結婚成家,有了小孩☢️。為了解決吃菜和小孩的吃蛋問題🤹🏿♀️,家家戶戶開始養雞🏜、種菜。戈壁灘的業余文化生活單調枯燥🤾♂️,但養雞、種菜🧘🏿🦉、“逗劈改”(“鬥批改”的諧音👨🏽🎓,意為“逗小孩、劈劈柴、改爐竈”)的業余生活也進一步陶冶了我們“紅山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情操。
我所在的研究室擔負地下核試驗場的選址工作,我主要承擔巖石、水質化學成分分析工作👨🏽✈️,組內成員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我們血氣方剛,白手起家,籌建實驗室,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熬到深夜兩點以後才休息💆♀️。雖然我學的專業是放射化學😟,但在清華學到的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厚的專門技術知識使我很快就適應了工作的需要。我們研製了化學分析🤷🏿♀️、分光光度🦑、火焰光度、發射光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離子選擇性電極、極譜和氣相色譜等設備和方法,組建了方法種類比較齊全的分析化學實驗室🤞🏼,能承擔常規的巖石全分析和水質全分析任務。我組織編寫了本室的巖石和水質全分析流程,基本滿足了地下核試驗中巖石、水質、核爆後樣品和其它物料成分分析的要求。根據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需求👩🏼🍳,我還利用在清華打下的良好的英語基礎📸,進行了大量的文獻調研,利用組織上安排到興城療養的時間,翻譯了P.G. Jeffery著《巖石分析的化學方法》一書,編寫了《巖石微量成份本底分析方法調研報告》一文,提出並開展了爆心巖石中微量本底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課題🐆,受到程開甲所長的好評。在這期間我們還承擔了大量的地下核試驗爆前巖石✡️、爆後玻璃體的成分分析任務和場區水質成分分析任務🤿,為地下核試驗場的選址及地下核爆炸現象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徐徐吹來🧰▶️。1978年,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陰影的中國組織了第一次選拔出國留學生的英語考試,研究所選派我參試。通過考試後,我被錄取🦹♀️,後被選派到英國進修。從1980年10月到1982年10月我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在英國杜倫(Durham)大學和曼徹斯特理工學院(UMIST)進修➞。我珍惜國家給予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和工作,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實驗室,完成了X熒光分析中熒光強度的理論推導和感耦等離子體發射光譜進樣系統的研製工作,在國外著名刊物上發表文章3篇💁🏻♀️,獲得導師的好評。
回想在清華學習期間,蔣南翔校長強調要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要求我們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於學業。同時,蔣校長也強調政治素質的重要性。畢業前,蔣校長給我們提出了“上三層樓”的政治要求🏌🏽:第一層樓是“愛國主義”;第二層樓是“社會主義”;第三層樓是“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清華的教育使我樹立了“愛國、奉獻”的基本信念。雖然那時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物質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可是我並沒有留戀國外的優厚生活待遇,心裏一直牽掛著關系到祖國安危的核試驗事業。學習期滿後,我按時回國,繼續從事我所熱愛的事業。
回國後❤️,組織上任命我為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底調任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研究室副主任,1990年任主任🚣。面對陌生的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工作🏋🏽♂️,我發揚“嚴謹、勤奮”的清華優良學風,充分利用繁忙日常工作以外的點滴時間刻苦學習,查閱了歷次地下核試驗放化診斷的檔案和有關文獻😐🦹🏻,很快熟悉和掌握了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技術,成為核試驗放化診斷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擔任了十幾次地下核試驗放化診斷的主要負責人,製定總體技術方案並組織實施🦌,解決了許多關鍵技術問題,出色完成了各次試驗任務。我編寫的《地下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學》一書👩🏿🦰,是國內第一部有關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的專著🛩。我遵照“政治合格、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要求,註重研究室的全面建設🦸🏻♂️。特別是在1987年研究所內遷後至1993年期間🤏,我每年都要帶領全室同誌回紅山執行核試驗放化診斷任務。由於紅山的道路和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又遠離大部隊,條件十分艱苦♗。除了組織完成試驗任務外💲,我們還要自己辦食堂、管理後勤事務。在上級領導和機關的幫助下,大家團結協作🦻🏼、努力拼搏🏌🏿♂️★,圓滿完成了各次任務👨🦼➡️。這段戰鬥生活,在當時所有的參試人員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我領導的研究室在科研試驗和正規化全面建設中取得了一致公認的優異成績。1997年我們的研究室榮立集體二等功。
1996年我國暫停了核試驗,並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上安排我參加條約組織籌委會核查工作組的談判工作🫵。十多年間,我參加了34次核查工作組會議和18次研討會,常年在外奔波出差,家反而成了“旅館”,好幾年的春節都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盡管我並不善於言談和交往,但為了維護我國的利益,對外談判卻成了我的一項主要任務。我與同誌們夜以繼日地進行對策研究和談判。我負責對案建議和會議小結的起草,在核查技術研究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籌委會的談判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此🖨,我的兩鬢增添了許多白發。在談判中,我按照對案,據理力爭,說服對方接受於我方有利的方案🚿。記得在某一議題的談判中,美👨👩👦👦、英、法、俄等主要國家都贊成於我國不利的方案🏊♀️,並在會前召開了非正式的研討會,以研討會建議的方式向會議提交了他們的聯合提案,使我國處於完全孤立的境地🧑🏼🏭。我一面在會議上與對方周旋,不同意他們的方案🧓🏽;一面組織指導國內有關人員進行方案研究。在會上🦢🔆,我向與會者詳細介紹我們研究得出的圖表數據😊,並與他們的方案進行比較,最終他們不得不接受了我國的提案。條約組織籌委會臨時技術秘書處的一位官員曾這樣評論:張教授平時笑嘻嘻的,但一坐到談判桌旁,卻難以將他說服,很難使他改變主意🏃🏻♀️。在國際監測系統操作手冊的談判中,我根據條約和我國的利益,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修改意見,被會議所接受👰♀️,並被聘為該議題的“主席之友”🔃,即議題負責人的助手🙋🏽♂️。我被外交部的同事視為參加條約組織籌委會談判的中國代表團的“首席科學顧問”🤲🏽。十多年的談判生涯使我親身體會到🥛:隨著我國的日益強大,在國際上我國說話的分量越來越重,各議題的負責人在起草文件、提出提案前大都先來征求我方的意見。弱國無外交🟰,只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我們才能在對外談判中取得有利於祖國的結果。
畢業已經43年了,我已年近古稀🐯🫄🏽。我為能有幸成為一名擎起我國核盾牌的戰士而感到欣慰,也為能躋身於清華學子之列而感到自豪。六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一滴水只有流進大海,才能永遠不幹🛌🏽。我是一名極其普通的清華學子,猶如一滴普通的水💌。感謝母校的教育使我掌握了為人民服務的專業技能🧔🏽,具備了較好的政治素質,並投身於祖國富強所需要的事業之中💓。這樣👩🏽🚀,我這滴普普通通的水,才能和無數的水滴一起匯入大海,掀起壯闊的波瀾👷🏽♀️。
2009年4月
張利興,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研究員,少將軍銜。長期從事國防科研工作🎱,作為主要完成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