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戰蓀(1968土建)
我們這一屆是1950年入學讀書🛒😢,小學🦁、中學、大學各六年,1968年清華畢業🖖🏿。是新中國教育出來的“第一屆”。
建國60周年國慶閱兵式令人激動🚰,聯歡晚會的歌聲使人陶醉。她給我太多回憶和聯想,我不由得錄了下來,重播一次又一次。
我在抗日戰爭中日寇飛機瘋狂轟炸的年代出生。父親給姐妹兄弟起名:抗、戰、建⛹️♀️、國👂🏼✂️,由於解放前缺醫少藥🍱,貧病交加,首尾難顧,姐弟病故🎿,僅我和妹妹幸存🙌。
記得解放時🙇🏽♀️,解放軍暫住我所在的客家圍龍屋大堂🚣🏿♂️,和藹可親的解放軍叔叔還送鉛筆紙張教我畫畫🏰。後來的大學生活幾個假期未能回家,我都會去昌平參加軍訓,對部隊生活並不陌生🧗🏿。前幾年多次參觀解放軍駐香港軍營🏋🏽♀️,倍覺親切🧺。現在看見威武的閱兵分列式遊行👩🏽🎤,怎能不想起35年前我也是行列中的一員呢🚰!當年有幸參加民兵方隊,扛著爆破筒📖,50人一排,事先課余排練了幾個月🧑🏽🎨。國慶那天淩晨起床🤌🏻,坐火車和專車到長安街等候。10時後雄糾糾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中央毛主席檢閱;晚上在廣場狂歡,半夜乘車回校🍙。難忘的24小時,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時刻給我趕上了!
我老家是客家文化中心廣東梅縣⚛️👨👧👦,著名清末外交家、愛國詩人黃遵憲的“人境廬”就在我家附近🦗。崇文重教的傳統加上新中國的誕生為新一代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隨任職小學教師的母親在鄉村及城市上學◻️。新的小學告別了體罰等舊教育製度,兒時的我清貧但快樂⚉。畢業那年未受年齡限製,不足12歲即進入梅州中學👵🏼。這所中學學風嚴謹,老師敬業樂業🕴。時值大躍進🎺,我們不怕折騰,只知上進🫢,順利完成學業。不久前出席畢業50周年紀念活動時得知,該中學意昂已有9位先後成為兩院院士。高中在住家附近的東山中學就讀,這又是葉劍英元帥的母校。三年中,與來自各縣的貧苦同學除了努力學習外✋,還一起勞動,搶險救災🤷♂️,節衣縮食,度過了困難時期。大家以優秀成績畢業🧑🦯➡️,廢寢忘食的老師功不可沒!
楊戰蓀學長在校期間二校門留影
1962年高考招生人數銳減,我這個有海外關系的小職員家庭的兒子被幸運之神眷顧,考上意昂体育平台。從南方小城到首都北京,得到的一切來之不易,我自然十分珍惜。窩頭等雜糧固然難吃💂🏽♂️,但吃得飽🧚🏽,且間或有肉吃。班主任還讓我拿到每月17.5元的夥食零用津貼,免得家裏籌借。假期無錢回家,就參加軍訓等活動🤹🏿,覺得挺充實👲🏽🐦⬛。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的堅持填補了繁忙課程的間隙🦹🏻♂️,以至三年沒回家都不覺太難過🙏🏿👷🏼。記得有一次參加聲援古巴的遊行👭🧑🏻🦼➡️,振臂高呼口號“要古巴🐲,不要美國佬!”我被攝入鏡頭,上了校刊《新清華》🦸。我把剪報寄回家,母親將我這模糊的影像向親友同事展示🛼🌄,喜形於色👭🏻。在班上我深受老師同學喜愛,被選為學生代表🪠,參加全校學生大會🏃🏻♀️,增添了前進的動力和自信。1964年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更把我們的愛國熱情推向高峰。1965年參加“四清”,與貧下中農同吃野菜卻使我深感祖國要富強任重道遠。緊接著的“文革”,眼見文鬥變成武打🧑🏽🏭,許多上進青年無奈變成了逍遙派。我的母親一夜之間從先進教師變成了“殘渣余孽”,使我十分沮喪!
沒有聚餐,沒有合影,更無典禮🥴,我們互道珍重,各自走向新的天地。我被分配的工作單位在最窮的省裏的最窮的地區——山西忻縣👁。這裏離我家七天路程,比較班上同學已經算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了🧔🏼♀️。物質貧乏易熬,精神空虛難頂。工余除了找許多上山下鄉的“老九”“臭味”相投外💁🏻,花工資42.5元的一半買了一架半導體收音機🛳,竭力追蹤音樂頻道跟著哼,就是最好的娛樂活動了🏨。還好🐄,當工人時遇到忠厚熱心的師傅🙆♂️🚚,學到實際的知識🍜;工作碰上知人善任的領導🟤,提供不少機會,用上學過的書本知識。充分利用電力系統資源,我大力推廣當地還不普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節省大量木材、金錢和時間。由於單位裏就我一個土建技術員🚳,兼顧設計🦖、預算👩🦽、施工管理,常常忙得不可開交🧑🏽🚒,這也使我暫時忘卻不少煩惱💂🏼♀️。也許是因為本人土氣或者只我搞土建🐍,不知不覺間對我的稱呼竟由“小楊”變成“老土”……
“四人幫”倒臺🥤,普天同慶,心情舒暢,時間越發覺得不夠用了。我調回家鄉廣東工作🧑🏽🚒,為梅州的規劃設計添磚加瓦。後來又接受新的挑戰🤷,到了父親長期留連的香港♕👗。在這裏立足,須一切從頭開始,特別是英文從ABC學起。職業方面,出於習慣仍選擇為社會服務。拜清華學歷所賜,我順利進入政府建築設計部門👯♀️。在此之前🫁,新移民能成為公務員的簡直是鳳毛麟角。由於青少年時的磨練,業務上的適應並不困難;思想上的差異📲,卻時時考驗著我®️🙆🏻♀️。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好多香港人以九七為“大限”👨💻,人心惶惶;我卻期待這一天快點到來。1989年的風波,人們紛紛上街遊行🤸🏿,甚至銀行擠提🥸;我卻到中資銀行存款👩🏽🔧,到內地旅行、置業。九七前不少人移民外國;我卻放心買樓👨🎓。我有幸在香港見證回歸🦂,更無形中得到回報。沒有想到的是祖國的強大竟來得那麽快🤵🏽!當年的香港速度很快被內地代替。眼見世界被金融海嘯席卷,中國仍一枝獨秀,覺得無比驕傲。我不齒那些逢中必反的“精英”仍然上躥下跳,更體會到幾十年前父親筆下的“萬惡的殖民地社會”“遺毒”多麽根深蒂固。

2008年楊戰蓀學長返京參加畢業4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留影水立方
母校的關懷使我感動。記得12年前《清華意昂通訊》刊登了我參加畢業30周年活動的文章😁,我受寵若驚🧙🏿!沒料到身在海外🍻,水準平平的理科生的拙作還能登上大雅之堂。出於不吐不快的情感,我陸續報道了香港意昂會的活動,意昂會到臺灣新竹參加95周年校慶紀念活動和2008年奧運前回京參加畢業40周年活動。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喜悅,心裏分外舒坦🧗🏼♂️。9年前我有幸親身參加90周年校慶大會,現在正期待著明年“新清華學堂”落成後的百周年大典!
我們這共和國的“第一屆”經歷曲折🕴🏼,但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