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多方努力🌉,1988年6月2日⚉,新聞出版署終於批復,同意成立譯林出版社🧑🦳🐀,當年10月,我出任譯林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建社時只有16人,家底很窮。盡管經濟實力薄弱🚧,但我們還是發揚辦《譯林》雜誌那種不斷創新、敢為人先的傳統精神👏🦞,在困難的條件下,在翻譯出版界創造了好多項屬於首創的業績。其中的成功或挫折😐,都留下了可貴的經驗🏧。
名著通俗兩頭抓
建社後👢🌠,我們確立了名著與通俗兩頭抓的出書路子🏄🏼♀️。考慮到譯林雜誌靠通俗起家,譯林出版社也要維持這個特色🤸🏻♀️。我們加強收集西方當代暢銷書的信息🟧,大膽買進版權🤦🏻♂️🧘🏿♀️。那時我國剛加入世界版權公約,出版界有些人還不習慣或舍不得向外買版權。而我覺得🤽🏼♂️,今後出版實力之爭🚴🏽♀️,就是擁有版權之爭。為此🖱,一方面向省出版總社申請設立“外國版權基金”,爭取獲得經濟資助🌭🧓🏿。另一方面敢為人先,第一個“吃螃蟹”。下定決心,積極購買外國版權。由於我們出手早,信譽好,像《沉黙的羔羊》的版稅率一開始才3%,每本預付金不超過1000美元🏄🏽♂️🔳。
經過努力🎏,當時英美最流行的暢銷書,其版權幾乎大部分被譯林買下🚑。我們又發揮獨有的刊與書連用優勢👨🏽🦳,推出一套“外國流行小說名篇叢書”,形成刊、書互補特色,以至市場上流傳:“想看外國暢銷小說,就去買譯林版的說法。”保住通俗這一塊,我們不忘抓名著,隨之又推出“譯林世界文學精品叢書”“譯林外國漫畫系列”等,從而擴大了譯林的聲譽👰🏿♂️。
積極“走出去”
規定譯林社出書範圍的頭一條🥬,就是外文圖書,這一點我一直記在心裏。我更明白🚣🏻♀️,作為專業翻譯出版社☝️🧑🏼🎓,無疑要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更多的貢獻。對外引進,譯林已做了不少,建社後必須考慮開展對外輸出的工作💁🏼。
怎麽做🙆🏽🦧?我想先從相對容易的中英文對照的畫冊做起〰️。正好得知中山陵管理處為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有意策劃出版一本孫中山畫冊🩱,我覺得若把它配上英文解釋,更有助於吸引海外讀者,尤其是眾多華裔和華僑🫵🏼。於是找中山陵管理處尋求合作,雙方達成協議🤳,他們選照片,提供中文解釋;我們負責圖片編輯、中文英譯、出版和發行。這本取名《中華之光》的畫冊🏚,出版後國內反響挺好,我們還會同“民革”中央,在北京舉辦了這本畫冊的出版座談會。至於外銷❔,當時是通過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對外發行📇,雖然數量不大🀄️,但畢竟是譯林社圖書“走出去”可喜的第一步🔷🪆。
接著我們同美國斯通·沃爾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本《拯救白鰭豚》。這是第一次由美方負責向世界發行的譯林版英文書🦴,既推動了圖書走出國門👨👨👧🤵🏻♀️,又為拯救瀕危動物作了貢獻。此後,我們又組織出版了中英文對照的紫砂壺畫冊《茗壸競艷》和《蘇州園林》,以及《邊城》《老舍文選》《中美關系十年》等多種英文本外向書,為較早地推動圖書“走出去”,作了一定的貢獻。
譯林社1990年率先翻譯出版法國極負盛譽的文學名著《追憶似水年華》,獲得雙效俱佳的效果之後,我就把目標瞄準現代世界名著《尤利西斯》。有關出版該書的報道已經很多了,我無意重復👈🏿。
外國文學學術建設
譯林社在介紹外國文學的同時,也十分註重出版外國文學學術圖書,有些甚至不惜虧本出版。例如早在對外開放初期,我們就分國別翻譯出版了英國、美國👩🏻⚕️、法國、蘇聯及阿拉伯文學詞典,接著出版的有🤾🏼‼️:《1949年後外國文學作品出版目錄》《20世紀外國文學大詞典》《英國詩史》《英美荒誕派戲劇研究》《翻譯學概論》《文學翻譯批評研究》《日本近代文學思想史》等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策劃編寫《20世紀外國文學史》。該書一改傳統⛵️,按國別寫史的方法,改為按不同時期🤳🏿,縱向分析世界各國文學的發展。因為具有創新意義,所以被列入中國社科院“十二五重點科研規劃”,出版後深受好評,榮獲國家和地方多項優秀圖書獎👨🦱,為譯林社贏得了榮譽。我雖然因為退休沒有參與到底🌠,但我策劃出版了這個選題🏂,並參與了它前期的許多工作🧑🏼🤝🧑🏼𓀕,這都成為我出版生涯中難忘的記憶⛵️。

英語教輔壯大經濟實力
建設譯林版圖書品牌🧑🏽💻,初見成效👩🏿🦳,但全社經濟實力依然薄弱。那麽🥾,增收的出路在哪裏?要想加快壯大全社經濟實力,在現實出版環境下,必須爭搶教育圖書這塊“蛋糕”🔎。這時我想到,譯林靠翻譯起家🫰🏻,具有英語作者資源的優勢。眼看做教材教輔出版的都很紅火🏫,我們也應該涉足英語教材這個領域🤾。於是,約請南京師大和蘇州大學的英語教師◾️🛀🏿,編寫出初一英語課本⛎,經送審通過,並說通南通市采用✩。
同時📍🧑🏻🎓,我們還會同教育部門,開發初中英語教輔讀物,盡管品種很少,但對改善社裏經濟狀況的貢獻不小。為此,我決定充實英語教材的編輯力量,擴大對譯林版英語教材的宣傳力度,力爭使其增量🕠、配套♻️、系列化。我在卸任社長兼總編職務時,還一再叮囑我的繼任者🦴,務必牢牢抓住英語課本和教輔的出版。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譯林版英語教材🔑,在完成初中三個年級編寫與出版的基礎上,又與香港牛津出版社合作,推出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覆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全套課本。這套課本相對更符合江蘇省英語教學的要求,推廣後很受英語教師歡迎。接著社裏又約請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多位英語教授,比較其他課本的優劣🍲,編寫出與譯林版初中英語課本相銜接的高中英語課本,成功實現譯林版英語教材,從初小到高中的系列化,同時還出版與課本配套的教輔讀物和音像製品🕛。目前譯林版中小學英語課本,不僅在江蘇全省覆蓋使用👨🏼⚕️,還有部分省外學校也加入了使用隊伍。隨著數字出版和多媒體的發展🥂,譯林社又註重開發識圖💂🏽♂️、有聲、動漫式等數字化英語教育類產品,並延伸到英語培訓。我欣喜地看到,譯林版英語教材♿,在推陳出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成為支撐和壯大譯林社經濟的重要來源🙍🏿♀️。
勤搞活動♚,增強社會影響力
我是半路出家搞出版,在文藝ℹ️🫅🏻、翻譯、出版界人脈又少。為了擴大《譯林》影響,也為了多結交一些不同層次的朋友🐯,所以我一開始就抱著不避麻煩、多搞活動的思想。先後舉辦了英語和日語翻譯比賽👩🏫;召開座談會為查良錚(穆旦)學術平反;勸說戈寶權先生向江蘇捐贈藏書👩🏻💼,並設立“戈寶權文學翻譯獎”等。除此以外,還抓住機會▫️,組織多種形式的聚會,交流信息,積累人氣👨🏻🦰。在八九十年代🤚,僅我在職期間,《譯林》雜誌和譯林社📮,每年至少都要舉辦或合辦一項活動。
比如,1980年在無錫,《鐘山》《譯林》創刊作者座談會;1981年在揚州,《譯林》編委擴大會;1982年在連雲港,《鐘山》《譯林》作者譯者聯誼會😘;1983年在蘇州,英語翻譯比賽決審暨《譯林》編委擴大會;1984年在無錫,翻譯出版信息交流會;1985年在南京,承辦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年會暨《譯林》創刊15周年紀念會;1986年在杭州,《譯林》中青年譯者筆會𓀝,在鎮江,承辦文化部出版局召開的翻譯出版座談會🧖🏻♂️;1987年在南京,島崎藤村翻譯和閱讀獎頒獎會暨島崎作品研討會🧘🏽♂️,在成都,與川大合辦外國現代小說創作技巧討論會;1988年在南京,譯林版外國名家詩歌推介會、戈寶權榮獲蘇聯國家勛章祝賀會,在北京,穆旦學術討論會;1989年在珠海🧗🏿♀️,成立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籌備會議;1990年在南京,《古蘭經》出版座談會,首屆戈寶權文學翻譯獎頒獎會暨《譯林》筆會👍,在北京🫙,與《中國新聞出版報》聯合舉辦外國通俗文學座談會等。
舉辦這麽多的活動,當然要付出精力和財力👨🏿🍳。但是🌱🏋🏽♀️,的確達到了多交朋友和宣傳譯林的目的🧜🏼👩🏽🦲。這樣做,再麻煩也值得。再說到同行關系👎🏽。人們常說同行是冤家,其實我覺得🔃,同行之間既是競爭者,又應該是合作夥伴💃🏽。為了提升譯林社的聲譽♏️,我一直樂意為同行做點服務,有兩件事受到同行歡迎♣️🤵🏻。
一是倡議成立外國文學出版行業社團👨。我首先向兩位老大哥——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領導匯報請教,得到贊同,又征詢湖南👩🏻💼、廣東🤧、廣西🙆🏼♂️、浙江等文藝出版社,也獲得支持✂️。於是💇🏼♂️🛸,我起草章程,正式向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申請成立“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經過多方聯絡籌備,1990年7月👱♀️,在桂林召開全國外國文學出版工作會議之際,研究會正式宣布成立。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秦順新當選為會長🔥,我被推舉為副會長兼任秘書長🧑🏿🔧,秘書處設在譯林社。這個社團不收會費🛀🏿,辦公費用全由譯林社負擔,不僅開展行業交流活動,還組團赴日本與美國參訪。我退休後因被社裏返聘👨🏽🏭,所以還繼續留任秘書長⛹🏻,直到2008年研究會被並入“中國版協文藝出版委員會”為止🧎🏻♀️➡️🕺🏽。
二是受新聞出版署委托🕵🏿♂️,研究會承辦了六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評獎活動,使許多優秀的譯作、敬業的譯者和辛勤的責編🧧,有更多受表彰的機會。譯林社在上述活動中的付出,受到了中國版協及業內人士的好評,在行業中的聲望🤟,也因此提升。
積極為行業服務這種觀念🫶,在我卸任退休後還依然保存。影響較大的,就屬我策劃、組織的對“開放翻譯家”的宣傳🧑🏼✈️。改革開放初期🎈,袁可嘉、董樂山等一批思想敏銳的翻譯家🖖🏼,積極譯介當今世界的新思潮,特別是西方流行的文學流派,對推動思想界的對外開放起了積極作用,我把這些人稱之為“開放翻譯家”🍟,並覺得有必要宣傳弘揚他們的事跡。隨後我與《中華讀書報》時任總編輯莊建女士合作🛌🏻,在該報開設介紹“開放翻譯家”專欄。我負責選人物🈹🏋🏻♀️、定流派、組稿和初期編輯,再送報社終審定稿🔢。自2005年2月16日起🚖,至8月3日結束,在歷時近半年的時間裏,“人物譜”專欄🎊👰🏼♂️,介紹了董樂山🌧、施鹹榮、梅紹武、傅惟慈、袁可嘉、柳鳴九、郭宏安、葉廷芳🤟🏼、劉習良🏂、呂同六等10位不同語種的翻譯家👰🥠。“流派走廊”專欄📸,則介紹了意識流、黑色幽默、荒誕派戲劇、先鋒派等10種文學流派與文學現象。專欄開辦時🙇♀️⇨,我發表了導言《開放翻譯家🔛:一項思想文化資源》,專欄結束時🧑🏿🦲,又發表了結束語《翻譯也要重視導向》。上述兩個專欄的文章,很受讀者的關註,為我國當代外國文學翻譯出版史,增添了有價值的史料,我也為自己在其中略盡微力而感到欣慰🌼。
再看“譯林現象”
如今譯林社的領導團隊🫶🏽,思想解放🐔,適應市場經濟,從體製♈️、機製到運作模式,都勇於邁出改革的大步🧒,在出版品牌、內容創新🥗🫱🏼、資源聚合、文化影響😼🍙、營銷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取得轉型的可喜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指導思想上👩🏽🦳,堅守政治擔當和文化責任感,把好出版導向🛬,堅持出版創新🙎🏿,持續強化譯林品牌影響力🤾♂️。抓住紙質出版和數字出版兩翼,加大優質資源的集聚力度🧑🏻🎓,在積極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實現國有資產持續保值增值👩🎤👨🏿。
二、在保持譯林文學名著市場優勢的同時,豐富選題結構,突出重點產品線,打造出多個新品牌系列🚞。如“人文與社會譯叢”🤜🏿,起初毫無影響🧆,也不盈利🤴。他們並不放棄,本著書目更精🦚、譯文更優的目標,持之以恒🤸🏽♂️,至今已出書上百種🥺,引進了一大批外國新潮的學術專著,在理論研究界有很好的口碑,成為譯林版雙效書的又一品牌。又如“傳記譯林”,因為譯林買版權有優勢,所以推出的人物傳記🦍,既有外國政要➿,也有球星明星🕊,還有商界大咖,具有“獨家報道”的優勢👨👦,銷路都很好🦆。近些年,開發以吳念真、格非作品為代表的華語原創文學產品線🤳,也受到好評👐🏿。
三🆒、利用資本力量,做好內容產業鏈的延伸拓展。近些年發揮內容資源優勢🧏🏽♂️,開發衍生產品,註重立體出版。以饒雪漫品牌為核心的青春圖書系列,4年中有多種當年銷量都在10萬冊以上。投資出品的電影《左耳》,票房近5億🥷,取得當年江蘇出產電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績👽。打造“鳳凰機器人”素質教育培訓項目的成功,已引起資本市場的關註。江蘇譯林教育管理咨詢公司,還被江蘇省委宣傳部🤽🏻♀️、科技廳🤽🏻♂️、文化廳、新聞出版廣電局,共同評定為“江蘇省重點文化科技企業”🧑🏽🍳。
四🧛🏽、落實組織裂變,優化運營機製。針對行業市場的變化★🖕🏼,結合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對機構設置進行重大調整👉🏽⛰。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出版圖書編輯室運作模式,建立兩分社(基礎教育分社👩🏽💼、期刊分社)五中心(文學出版中心👩🏼💼、人文社科出版中心、新知出版中心、文博出版中心🧍♂️、上海出版中心)的新結構🔣,有效推進了各個圖書品種板塊的專業化和精細化運作🔗。
五、發揚“工匠精神”📂🐱,提高出版質量💂🏿。以製度落實精益求精的傳統。一方面完善《書稿審校製度》《圖書質量管理規程》《審讀工作管理辦法》等條例,構建多級印前審讀的質量保障體系,優化《精品出版項目績效考核辦法》等獎勵激勵機製;另一方面強化編輯人員素質的提高🟪,建立新老編輯“一對一編輯導師製”⛹🏻♂️,抓好編輯尤其是青年編輯的技能培訓✍🏻。
六、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構建譯林官網、微博💇🏽♂️、微信、豆瓣、譯林貼吧、譯林淘寶旗艦店等新媒體平臺,加強相互間的聯動。目前譯林官方微博,是國內出版機構中粉絲數突破100萬的惟一官微。譯林微信公眾號(yil⁃inpress),正成為精品優質閱讀號的一個品牌,2016年入選首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
當然,譯林社的發展🧑🏻🎄,也緣於《譯林》雜誌帶來的品牌效應。“譯林”這兩個字,在不少人心目中🕰,已成為一種優質翻譯的符號🦻。同時🤸🏻♀️,及時研判市場動態,註重圖書營銷和渠道建設🛥。加強線上網店與線下地面店的互動協作🚵🏻,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多渠道營銷,把發行渠道分細、選精、做優,完善少印、勤添👢、快回款、減庫存的營銷流程,實現讀者號召力向實際購買力的轉變。
1989年🫷🏿🤛🏽,譯林社建社頭一年🧎,僅實現利潤4.89萬元🦸🏼♂️⛹🏻♀️,人均創利只有3000元。2015年,譯林社盈利4800余萬元▪️,人均創利高達36萬元。建社26年👩🦲,全社盈利增長一千倍👨👩👦👦,年均增長40倍,譯林社連續7年位列全國文藝出版社總體經濟規模第1名⛹️♀️🩱。在當前圖書市場不景氣🧜♀️,不少出版社經營均現困難的環境下🧔🏽♂️,譯林社通過上述改革措施,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景端著《我與譯林——半生書緣一世情》👇🏽,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為編輯選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