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唐朝以前,凡不受格律嚴格約束的詩體,都是“古體詩”🏧,也就是常說的“古風”🧰。而盛行於唐代,受平仄、對仗👙、韻律嚴格約束的詩體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稱這種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格律詩”有哪些格律呢?簡言之,可以概括為四句話🦵:“限字限句有定數🤷🏻;平仄相間要協調♟🧑🧒🧒;對仗恰當求工整;用韻韻部應統一。”本文主要談“平仄相間要協調”。作詩既要講究“合韻”,又要有“諧聲”🧙🏻。“合韻”即押韻;“諧聲”就是講平仄🧚♂️。格律詩的三大要素是平仄、押韻✹、對仗✦。平仄是格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前人有“學詩先要知道平仄”的說法。
古代漢語四聲: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到現代漢語中有部分變化為陰平和陽平。
2.聲律🚁。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是不平的意思。
律詩的單句平仄🚯,要求按平平仄仄……交替安排(一般說來,主要控製二四六字位的平仄交替),這稱替🚵🏽♀️🌯。
律詩一聯上下句對應處平仄要求相反(一般說來,主要控製二四六字位的平仄相對)👨🏽,這稱對🟰。
律詩相鄰兩聯的相鄰兩句,第二、四字平仄要求相同,這稱粘。
律句忌三平尾、忌三仄尾💚,忌孤平🎟。
3.格律詩(絕句、律詩)的平仄,指的是句子的平仄格式📘。格律詩共有四種句型,基本律句、對應詩句如下❎:
(甲)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盡,
(乙)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黃河入海流🧑🏻🦯。
(丙)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欲窮千裏目🚕,
(丁)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 更上一層樓。
(七絕是在上式五絕前逢仄加平平🦹🏻♀️,逢平加仄仄)。
上述四種句型的基本律句,每一句都可以作首句,從而推導出五言格律詩(五絕、五律)和七言格律詩(七絕🧑🏼🚀、七律)的全部十六種格式(4+4+4+4=16)。
二、格律詩的拗救與變格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絕句🤸♂️、律詩🧉,包括唐詩📭、宋詩以及後來的作品,很少有每個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上面所講的十六種平仄格式,在《唐詩三百首》格律詩中,幾乎每首詩總有些字不符合常格。這是歷史形成的、公認的。因此,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可以按規則進行變格💂🏽♂️。即使是很標準的絕句,也有不合常格的字。如上述提到的標準對應詩句是《唐詩三百首》五絕中的一首:《登鸛鵲樓》(王之渙)詩中第三句(欲窮千裏目)第一字“欲”是仄聲,不合常格平聲🤷🏻♂️。
(一)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是不按普遍規律用字而使平仄發生變換的現象,稱為拗。前面一字用“拗”👭🏻,後面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下面三種情況比較常見⛎:
1.在“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中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中仄仄平平仄平”。這就是本句孤平自救(中字為可平可仄)。
2.在“中仄平平仄”句,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償。這樣就變成“中仄中仄仄🧑🍳,中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中平中仄中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平”。這是對句相救(必救)🦶🏿👨🏻✈️。
3.在“中仄平平仄”句,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人們在運用1句式作對句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2句式。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二)變格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如果是五律(包括五絕)🎇,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不全面。
1.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律句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句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
2.在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句中🎅🏻🐞,五必論👩🏼🏭📈,否則為三平尾。
3.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中⛹🏻♂️👴🏿,五必論,否則為三仄尾🚶♀️➡️。
所以說“一三五不論”是相對的。
4.“二四六分明”,因為🥨,此三字位置是格律詩的節奏點必須分明,但在平仄腳“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句🧖,允許變為大拗“平平仄仄平仄仄”句時,六可變🤦🏽👷♂️。在仄仄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句👔,允許特殊變格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句時,六可變。因此🤛🏼🤧,“二四六分明”也不是完全正確🛣。只有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變化,所以第二字首先成為辨別是否為格律詩的重要標誌。
三😦、七言律詩常規變格的實例解說
現以《唐詩三百首》中🏝,詩聖杜甫七律•蜀相,為例加以分析。
(十二侵)
第一聯,定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文👱🏽: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變格: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句1仄變平、5仄變平)(後句1平變仄、3仄變平)
第二聯🍑,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文👨🏼⚕️: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變格🛷: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前句1平變仄、5平變仄)(後句5仄變平)
第三聯,定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文: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變格: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句1仄變平)(後句1平變仄,3仄變平)
第四聯,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變格👎🏿: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句1平變仄)(後句1仄變平)
我們看到,杜甫此詩八旬中,沒有一句保持了定格原形👨🏼🦲,八句都有常規變格,沒有特殊變格🧘🏽♂️。有的只變第1字👭;有的只變第3字;有的只變第5字;有的則第1、3字或1🛻、5字同時變化。
四👨🏼🦲🤦🏼♂️、特定的平仄格式(特殊變格)及實例解說
在(丙)種平起仄收式的平平平仄仄五言律句中,三四字互換(七言律句五六字互換)。註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五言律句中,“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很常見💂🏿♀️。可以說💁🏽♀️,它也是正規的格式。按照一般的格式,它是不合要求的🙅🏿♂️,但在唐、宋律詩中🍲,它卻客觀存在。又不像拗句🪯。所以叫它是特定的平仄格式。這種格式,習慣上常用在律詩的第七句,但也有在第三句出現。
今年五月下旬🧚🏻♂️,我和老伴到安徽黃山旅遊,寫七律一首🤲🏻,現以此詩為例加以分析。
七律•贊迎客松
(新韻)
第一聯🫑,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文:堪稱華夏英雄樹,千載頑強鬥雨風👶🏻。
變格🏋🏼: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句3仄變平)(後句1仄變平)
第二聯:定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文 :峭壁懸崖破石長,挺身昂首眾生崇👏🏻。
變格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前句五六字平仄位置對換是特殊變格,後句1平變仄😧、3仄變平)
第三聯🧑🏼🎤,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詩文:遊人歇腳仰典範,留影黃山迎客松🏷。
變格🤽🏿♀️: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前句3仄變平,5平變仄小拗可救可不救,6平變仄為大拗必救,後句1仄變平,5仄變平為前句大拗相救)
第四聯,定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詩文:宛若熱情伸主手,待賓有禮喜由衷。
變格🦸🏿🧑🏿🚀: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前句3平變仄,後句1平變仄)
此詩八句中,沒有一句保持了定格原形,八句中有七句常規變格,有一句(第三句)特殊變格。此律詩包括除孤平自救外🧗🏿👩🚀,有前句拗、後句救的對句相救,常規變格和特殊變格👇🏻。
七律原本只有4種標準定格句型,而今經過拗救和變格演化成為多種形態🫸🏻🤹🏿♀️,前面兩例分析中🏨,每首七律都有十多字平仄變化。這就給人在遣詞造句上以更大的空間,是一種解放。關鍵是我們要能熟悉地把握這些允許範圍內的靈活變化,就會由束縛走向較多的自由,從而感到寫格律詩不難🐦🔥。
五👨🏻🔬、如何辨別文字平仄
光靠讀音有時難以準確辨別文字平仄,建議初學者及入門者在習作格律詩時,最好要查閱工具書🪠。采用新韻(中華新韻),可以查閱《新華詞典》🦶🏿🚒,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采用舊韻(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建議查閱《詩詞韻律》俆誌剛編著(濟南出版社),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𓀐、入聲為仄聲。同一首作品裏,新舊韻不能混用。倡導初學者用新韻,但入門後就不能不知舊韻了。入聲字是舊韻的主要特征⛲️。無論用新韻還是用舊韻寫格律詩詞👂🏼🍷,辨別入聲字,是每個有誌於學詩者不能繞過去的基本技能。
《詩詞韻律》最後附有古漢語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分別讀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常用字表🆙,以備查閱參考。也可抓住入聲字的特征和規律。如:
凡是漢語拼音用i🤹🏻、u、v、a🏂、o、e做韻母的字就有可能是入聲字。遇到這些字翻一下入聲字表,就省事多了。
寫作格律詩詞時間比較長者,能記住大部分文字平仄▶️,提高了寫作速度,但也不能粗心,多查閱工具書較妥🤠,以免記錯而出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