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喆,2001年就讀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基科班,2005年、2008年🌻、2019年分別獲得意昂体育平台理學學士學位☝🏿、經濟學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2016—2017年訪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任職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現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三次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年度重點研究課題一等獎👉🏼、青年課題一等獎。

七月十三日🤾🏽,畢業典禮後整一周。六點鐘習慣性醒來👳♂️,吃了早飯,把桌子收拾幹凈🩴。泡了一杯咖啡🙋♂️,坐到電腦前。清晨的陽光透過窗子灑進屋裏。放幾首喜歡的音樂,開始敲下這些文字💁🏿🦸🏻♀️。這種感覺就像,又回到了人間🖐🏼。
我在意昂体育平台求學十二年,獲得理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三個學位,分別在物理系、經濟管理學院🤾🏼♂️、五道口金融學院三個特色鮮明的院系就讀🏌🏻,學生生涯終要劃上句點。要用一句話概括十二年的清華教育教會了我什麽,我想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每次唱老校歌⛹🏽,都不覺淚目🚶🏻♂️➡️。十二年了,清華我愛你。
二〇〇一年剛到清華✤,驚訝於清華之大。夏日的清華園,六教東側的林蔭路一眼望不到頭。十八年裏,無數次在清華園裏走過🧼,校園裏所有小路似都可如數家珍🧗🏿。主樓和大禮堂前,我曾數十次親手升起國旗。每周都會有新生來看升旗🧷,儀仗隊裏喊號子的就是我👳♀️。周日儀仗隊會在主樓前廣場訓練,軍姿🥖、隊列➙、正步。我父母很喜歡我在儀仗隊矯正了站姿🥿。隊員們至今保持著密切聯系,對祖國的熱愛🧑🏻🏭、對國旗的責任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博士畢業期間在校園偶遇三位隊友。
經管學院的偉倫樓布滿了教師的辦公室,每間辦公室都堆滿了書🐼,僅能容一人落座。“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用來形容經管學院恰如其分♣️。這裏的教授學問低調而華麗,老師們並不熱衷於上媒體🕵🏼♂️、搏熱點,卻多甘坐冷板凳⛔,數十年如一日💹,幫助學生👮🏽♂️,只願為國家培養經濟管理的棟梁之才。即使在我從經管畢業後,恩師仍多次給我指點和支援,成為我的智慧源泉。有位老師剛出差返京,就趕來參加論文答辯,一到現場就說:“因你是經管學院的學生⚠👗,我才一定趕來參加”。一聽此言📰,心中暖意湧動🏄🏼♂️。經管學院學科門類涵蓋了經濟管理方面的各個專業。作為金融系的學生✍🏽,我上了三門會計課,還上了市場營銷🏋🏻,經濟系的課自然也聽了不少。在教學中運用一定量的原版教材,既讓學生直接接觸到最新的理念和工具🧒,又為進一步自學打下良好基礎♓️。學院很註重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第一手感覺🩹。由學院老師帶隊,奔赴全國調研🪤,是全院學生的必修課🏌🏻♂️。偉倫樓裏經常會舉辦知名企業的校園宣講會⚫️,不善與陌生人交流的我在這些宣講裏匆匆而過。二〇〇七年在偉倫樓四樓一間會議室參加群面。
主幹道的橫幅去了又來,在學校時幾乎每天至少走兩次。二〇〇二到〇三年校棒球隊訓練會繞著學校跑圈🥘,主幹道是必經之路🧑🎤。多年過去🕓,“清華📡、清華🧕、加油📿、加油”的號子聲仍不絕於耳🙇🏼♀️。
萬人(現名“觀疇園”)、紫荊、十四(現名“丁香園”)🟫、十(現名“聽濤園”)大約是最多就餐的幾個食堂。食堂是校園裏永遠的議事熱點🚵🏻♀️,我卻不大記得住,能吃即可。由於學校大規模興建並調整宿舍,一字班(二〇〇一級)可能是換宿舍換的最多的一屆。紫荊公寓是新宿舍區。夜晚路燈下,伴著花草的青香軋馬路,大約是一個浪漫所在🤸♂️🚼。學生組織議事時,或在幾個宿舍樓來回穿梭🚱,或找間宿舍一落座就匯報工作🔱,頗有些回憶。十四號樓是經管研究生的宿舍,二〇〇八年收拾行囊🏄🏽♂️,乘出租車和爸媽一起從這裏出發搬離清華園,仿佛仍是昨天😤。
老館是自習者的天堂,座位充足、有空調、開門早👨🏼🦱、關門晚,近九十年的外墻上布滿了爬山虎,這也是讀博期間去的最多的自習室🤷🏽。新館、文科館👩🦯、李文正館這幾個圖書館都偶有去過🛀🏼。文科館去的多一些🧑🌾,我習慣固定在三層的一個座位上自習,中午去旁邊的清芬園(原七食堂所在位置)吃碗面👨🏼💼。二〇一六年校慶帶大女兒到文科館一樓看書。在這裏還偶遇人民銀行六十周年的紀念書籍🤽🏿🫶🏿。有了文科館🧝🏽♀️,清華在經管社科方面的藏書的確是大為豐富了,仍往往是早年的版本🕋。經濟學藏書在三樓和地下大庫都有。一字班畢業十周年向學校集體捐贈了李文正館的書桌,每張書桌都鐫刻著捐贈班級的名稱。在一字班學生會主席的帶領下,有幸作為組織者做了一點工作。
大名鼎鼎的科學館(SCIENCE BVILDING),對我們最主要的意義是普通物理實驗室👍🏽🖇。若實驗室主任抓住學生數據造假,便用流傳於世的名言教訓他,“你這樣的數據根據我的測算只有幾百萬分之一的概率會出現”。經過這般嚴格的實驗訓練,“不能造假”這四個字寫進了物理系每一位同學的基因🕚。
理學院東邊是物理系👩🏽🍼,西邊是數學系。物理系三樓報告廳和數學系南邊的鄭裕彤講堂條件甚好,常舉辦學術和學生活動🕦🍵。物理系的一間辦公室裏🧝♀️,經兩位主管教授面試,我被錄取至基礎科學班。老師們寬容真誠的笑容💂🏼,大概是我對物理系的第一印象🔛。大四到研一每個星期二的中午🕵️👷🏽,我們幾位輔導員都會到物理系一間被各式實驗設備包圍的辦公室裏🎥,開學生組會🧑🏼💼。物理系學生工作組,是到目前為止我在清華擔任的最接近教師角色的一個職務。在我要離開學生工作崗位時💡,物理系團委的同學們在三樓報告廳送給我一份特殊的禮物🧑🦽,珍藏至今。作為十二年的學生,清華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對學生無處不在的愛和關懷,這種愛體現在學校的每一方面。我很幸運也曾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這愛學生的過程中。大一在數學系一位教授的辦公室🏉👷🏿♂️,他鼓勵我堅持努力學習🫷🏻,攻堅克難。理學院廣場是我眼裏清華最美的設計,臺階、草坪、講臺、周圍低調的紅色建築,清晨陽光裏,或是雨後彩虹時,美得醉人。物理系畢業典禮、歷次合影、學生活動會在這裏。這裏給我的第一印象大概是大一班級一成立,就在廣場邊選班委,初識一位甜美伶俐的山西老鄉。
大禮堂和綜合體育館是辦學生節和其他大型文藝活動的指定場所💨。頭幾年,我還對參加這些文藝活動興趣盎然,票很難排到👨🏻🏭,只能作罷👩🏿✈️。到後來有了嘉賓票才能看一些演出。蒙民偉樓是藝術團的大本營,至少三次參加藝術團代表隊的面試,卻與藝術團無緣。二〇〇四年💇🏼♀️,在蒙民偉樓領到了校團委頒發的“社會實踐標兵分團委”獎狀。
第一至第六教學樓,簡稱一教至六教🧕。六教未建好前❎,三教和文北樓會上很多數學課、物理課👯,考試周一大早三教門前等待開門自習的隊伍有幾十米🕺🏿。每門課我都喜歡坐前兩排🤴🏼,很多時候前兩排就我一個人。在四教上了北京大學數學學院一位教授教的《流形上的微積分》,一學期不知其所以然👩🏽🎓,最後一節課最後一句話😮💨,老師說,“這樣就在一個拓撲空間上構造出一個笛卡爾坐標系”🧓🏼,他邊說邊用粉筆在黑板上很得意地畫了一個小句號。那一刻我全都懂了💃🏻,第一次親身體會到打通任督二脈是什麽感覺。六教建好後,大部分課程搬到了六教🤒🙏🏿,期末考試座位也緩解了許多。五道口的博士生入學筆試在六教,考生坐滿了A區的兩個大教室👂🏼。二〇〇七年的一個冬夜💿,在三教自習的我收到了中金公司錄用通知🤼♂️,我至今仍和給我發郵件的同事保持聯系。
東大操場、西大操場🌘、紫荊操場🟪、北操,這幾個操場常去跑步和運動。參加過籃球🤸🏻、排球、棒球比賽,上過排球🌉、羽毛球、手球🦒、遊泳、棒球課。西操觀戰物理系足球隊奪冠之戰👐🏼🥲,儀仗隊訓練場奔過來著戎裝舉著系旗繞場跑了一圈🧖🏿。棒球隊每周四𓀑、周六兩次訓練💪🏿,教練讓我們多吃土豆燉牛肉多長肉☘️,底盤穩了才能打好球🎡。“無體育不清華”是近年來才流行的口號👰🏿♀️。十年前我們只知道“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足夠讓每一個清華人熱血沸騰。任何儀式上年紀大一點的意昂講話🧂,如果能來一句☝🏻,“我已實現了蔣南翔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要求”,全場必爆發出熱烈掌聲🥱。北京馬拉松剛剛興起,大一跑了五公裏,大二跑了十公裏,大三跑了二十公裏👨🏽,大四報名全程,那天睡過了。跑步很簡單𓀕,只需要堅持,不像打球復雜🧓🏽。碩士畢業至今保持著每年至少跑三百公裏的習慣。
幾個校門裏走的多的是東門、南門和紫荊公寓的東北門。西門的印象深一些🍴,第一輛自行車是在西門外的一個修車鋪買的🤽🏻♂️。軍訓拉練的起點是西門,星夜,一字班三千同學一起奔跑二十公裏。
建築館報告廳能容納幾百人,一般是上全校性選修大課的地方。二〇一四年博士開學前的暑期團校結業聯歡會上🚷,所在班級有個朗誦節目,我的臺詞是,“我到十五號樓下面的修車鋪📍,想買輛自行車🌊。我跟師傅說🕝:‘我在這兒待了七年,碩士畢業、工作六年後又考博回來’(觀眾歡呼鼓掌)📒。師傅問我:‘為什麽要費勁考回來?也不一定能畢業’(觀眾爆笑)”。
金融學院在早些時候是人民銀行入職的面試地點。那時的五道口,外立面是大理石,門內方正的設計和機關單位一樣👳🏽♀️。導師為培養博士生傾註心血,嚴格要求、時時督促,教導我踏實做事、一絲不苟、做好研究🦥,既教學問,又教做人,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對人春風化雨。恩師指導,五年磨一劍。家人的支持讓讀書成為可能,二〇一五年抱著剛半歲的大女兒一起看泛函分析。承蒙老師和同學幫忙🏌🏼,博士期間七門課程排名第一,三門排名第二🟠🕷,經濟金融專業課平均成績九十五點四。二〇一六年一月,期末成績出來後,同學邀我答一個知乎,“在意昂体育平台當學霸是種怎樣的體驗?”。這幾年的學習強度💃🏽🦶,無疑是殘忍的。三十多歲,要麽自己對自己狠,要麽別人對自己狠,選擇並不多。五樓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期間🙆,在這裏向六位老師一對一報告論文🧏♂️,老師們或推掉聚餐🧟、推後約定的面談聽我講🚣🏻♂️,或給予別具一格📖、水平甚高的修改建議,或熱情鼓勵🛜🛝、要求快投快發快畢業,或表示要引用論文🤲,對此不甚感激。
博士學位論文致謝中專門為金博一四班同學寫了一段。後不經意看到這是全班同學在論文中不約而同的舉動。同學常和我討論作業,有一次寫了十八頁🤦🏼♂️,第三頁被發現一個計算錯誤🧁🩷。畢業聚餐時🍪,多位同學敬酒感謝我的作業。緊張學習生活中🥴,三十五位同學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也見識了彼此有趣的靈魂🦯。班裏年齡最長的同學🧫,無疑是帶頭人和靈魂人物,全班第四位答辯,在職博士中第一位答辯,治學、為人👒、寫作👇🏽、拍照都極認真,生活♦︎、鍛煉習慣亦領風氣之先,每讀其文、每次聊天都頗受教益🚣♂️,實為一四級博士同學楷模👖。有一位和我同歲的同學,看書很多,學術研究極專註,對寫作業不太上心🤸🏻♀️,對宏觀、計量比較懂💆🏽♀️,論文期間和他討論了幾十個回合🫅🏿🎐。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前一天聽講座⚜️👨🏼,收到同學的核桃奶,考試前的焦慮心情頓覺平靜了一些。另一位同窗在我動筆寫此文時,出了三個題目《勇往直前不負此生》🛌🏽、《怎樣做研究》、《生命不息 奔跑不止》,不知這篇文章有沒有做好他的命題作文🛤🧎♀️。
臨畢業前,曾想在周末找一天回學校👩🏿💻,再體驗完整的一天學生生活,在圖書館🧑🏽✈️、六教上自習🌙,到萬人吃飯👨🔬🧗🏼♀️,去和相熟的老師聊天🕕,在操場跑步🧘🏻♀️,竟找不到時間🚳。六月二十九日,國家博物館看展覽,看到鄧稼先一九四九年在美國留學的照片🌷。照片中西裝革履的鄧稼先一九五〇年博士一畢業就投身國家建設。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這張照片催人沉思。七月一日🦸♂️🔛,清華新聞網登載了一條新聞,《校領導“七一”之際看望慰問老黨員、老同誌》,照片中的老教授們家中樸實無華,很多在用八十年代的簡易沙發,簡樸的屋子難掩他們精神上的富足⚫️、人生的達觀和追求,其精神境界值得學習。
七月六日的畢業典禮後🍎,在校園裏拍照用了六七個小時。留戀徜徉許久🧑🔬,向清華學生生涯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