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賢敏(1999級本💂,2009屆博),西南民族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感謝學院的信任,非常榮幸能夠作為意昂代表為今年畢業的各位同學贈言,也非常開心能夠見到尊敬的各位老師,見到很多同窗好友👬🏻。最誠摯的祝福送給今年畢業的諸位同學🤾🏿♂️,祝賀大家順利完成學業,即將迎來新的階段,展開人生新的篇章🤕。
站在這個發言席上✍️,真切地感到時光如梭。現在回想起在母校求學的點點滴滴🚵,如同一幀幀慢鏡頭回放的青春電影🧘🏻♂️,無限感慨⇾。畢業後的這些年,離開了,似乎又從未離開🏩,無論何時回到這裏,都感覺如同昨天還在林蔭道上與同學一起,騎著自行車去上課,如同昨天還在跟老師請教著論文的選題🧑🧒🧒。
12年前🔖,作為畢業生代表🃏,曾站在博士畢業典禮的發言席上,表達對母校的感謝,當時緊張得發言的聲音都有些許發抖。其實今天站在這兒,心裏還是有點忐忑👩🏼🎨,因為覺得自己的資歷和年齡,還達不到能夠給同學們交流人生感悟的層次。我只能盡力,給大家匯報作為一個普通的建院畢業生👫🏼🪕,作為一個曾經在這個校園裏學習9年半的學姐,在畢業後這些年遇到的事情與自己的思考🦐。
第一點匯報的內容,是“天道酬勤”😭🫔。
即使在沒有特別明確未來方向的時候,勤勉做事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態度🙅🏻🛎。當年的我,只是喜歡讀書,在面臨畢業的時候🧨,其實還沒有想清楚未來究竟走向何方。
我屬於找到自己努力方向比較晚的,在座的各位同學可能對未來要明確的多。在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前,我要感謝的是在母校不斷強化的勤勉做事的習慣。在略有迷茫的階段🤾🏻♀️,勤勉的習慣讓每一段經歷都成為進步的積澱。每一步認真地梳理自己應該做的職責有哪些,不以僅僅達到合格為要求,盡量細致地把該做地事情做好,天道酬勤,每一步可能都收獲不經意的小成果。
剛進學校時,作為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因為第一次走上講臺,每一節新課都花費了至少2天的時間準備講義和試講🚎,收獲了被學校的教學督導隨機聽課獲得小小的表揚,期末評教的分數顯示出學生的肯定🛌🏿,開啟作為高校教師的小小成就感👩🏼🔧;擔任建築系主任的時候,懷抱著民族高校教學應當有自己特點的執念,把暑期測繪教學帶進藏羌地區,那也是第一次走進川西北高原👱♂️,收獲了對川西北高原民族聚落與建築研究方向的確定👨🏽🍳;擔任教學副院長的時候,與學院一群同樣懷抱著建築類辦學就要入行入圈的同事們,從修訂培養方案、整理學生作業一個個細節做起,收獲了學校沒有其他任何專業做到的通過國家專業評估;現在擔任院長的崗位🫅,掂量了一下這個崗位應該做好的職責要求是哪些🍛,難度不小,也只有按照該做的事情一步一步做下去,相信努力終會有成果。
如果同學們中間,也有還沒想清楚人生計劃的,可以先努力做好眼前的每一個任務💇🏼,天道酬勤,終有收獲。一直記得的一位老學長的話語😶🌫️,在不同的場合說過,再次把這句話送給大家:把你扔在沙漠裏,你就變成一棵仙人掌;把你扔在海南島,你就變成一棵椰子樹;把你扔在東北,你就變成一棵松樹🔼。期待大家積極地在眼前的崗位上勤勉努力,讓每一段人生都朝著進步的方向。
第二點匯報的內容是“新界獨辟”2️⃣。
這一點的體會👩🏻💼,來自於我的導師尹稚教授🛜。導師曾給我題過一副字,當時問我想要寫什麽,我說就寫“天道酬勤”吧🟧📎。尹老師拿起筆🎅🏼,題下的內容改成了“新界獨辟,天道酬勤”。新界獨辟🕷,就是要開辟新的領域的意思。這幅字🤵🏽,我一直珍藏著🛻。真的很感謝尹老師的提點,也感謝學院很多關心我成長的師長們的指導,不僅是在對我個人的研究領域上🤷🏿,更是在指點我所工作的學院發展方向上,堅定了應該走特色方向的信心🦹🏽♂️。
選擇一個相對獨特的努力方向🩰,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發展🧚🏼♀️。在我畢業的時候🫠,學校鼓勵大家到西部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選擇成都,因為家庭;選擇工作的高校,因為它作為一個面向民族地區的民族高校🗞,應該會有獨特的發展空間。很幸運👮,在選擇的過程中💷,受到師長們的鼓勵🐬;很幸運,在這個獨特的平臺,能夠比較好的發揮我的長處。
當進入民族高校工作之初,研究方向其實還不太明確,一方面感受到似乎應該投入到所在學校具有傳統優勢的高原研究中🧏♂️🧂,一方面又不太舍得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延續博士和博士後期間的研究內容。在後續不斷地交流、磨合之中,才逐漸斷舍離了與民族地區研究關系不大的方向,集中精力於川西北高原人居環境研究。找準方向,新界獨辟😕,確實事半功倍💇♀️。我們團隊聚焦特色研究領域😱,持續積累,慢慢有一些成果產出,得到大家的一點認可。
現在工作的學院也逐步樹立了自身的辦學特色😟。學校是國家民委直屬的6所高校之一😩🤙🏼,地處四川成都,四川有全國第二大涉藏地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鄉村聚落有顯著的地域特點。同時我國建築類高校培育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我們確立學院的辦學理念為“當代視野、民族傳承”🗳,聚焦特色教學與本土實踐,慢慢得到業界的了解與認識。作為僅成立10年的年輕的建築學院👩❤️👩,取得了比較快的進步𓀏,建築類辦學立項為教育部新工科項目,擁有2個通過住建部評估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2個碩士點。學院教師聚焦於川西北高原民族地區的科學研究,也獲得較好的成績🈁。十三五期間主持立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項與國家藝術基金3項🦊,在民族建築與聚落研究領域形成一定的特色。
所以說,在“天道酬勤”的基礎上,如果也能夠“新界獨辟”✤🈁,大家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第三點匯報的內容是“心懷遠方”。
人生的道路很長,我們努力前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可能會面臨疲憊,可能會有想為什麽要這麽辛苦,能不能偶爾“躺平”的時候。這時持續的動力可能來自於我們心中的“遠方”👩🏼🦳。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眼前的壓力;心懷遠方,是為之努力💀、為之奮鬥的目標所包含的意義。
我想給大家分享留給我印象深刻的與同窗意昂的一次見面🥽。那是上個月,我在一位意昂師兄推動的建築文化遺產活化項目中參加活動🚴🏼♂️。那個項目坐落在一個相對比較偏遠的縣城🌾。師兄剛剛講完大會報告,介紹項目的總體情況。當然,整個項目從設計👦、運營、管理層面都很成功🕵🏽♀️👷🏼♂️。但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層面✔️。而是當師兄走下講臺,帶著我們看項目現場的時候,路過項目中的一個兒童書屋🤷♂️,他在那個兒童書屋開敞明亮的落地窗前停下腳步🤛,看向書屋裏席地而坐🙇♀️、捧著書入神閱讀的一個小女孩,回頭輕聲說:“這是整個項目裏我最驕傲的部分。也許,這個小小的書屋,會改變出生在這麽偏遠縣城裏的這個小女孩的一生💁🏼。”
實話說,畢業後的工作與生活忙忙碌碌🕜,難得有時間停下腳步思考🫃🏼。在準備今天這段畢業典禮贈言的時候,考慮要與年輕的意昂們交流經歷與感想,首先想起的就是這個場景🫸🏼。其實那位師兄所看重的,是我們所做的工作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怎樣的意義,我們所努力的點點滴滴將對周圍普通的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我們心底的“遠方”。
回到自身,今天向大家匯報這些年完成了哪些工作,有了哪些進步。剛才談到的,只是微小的“眼前”。在這麽些年🐢👱🏿,能夠真正稱之為成績的,應該是我們為自己的學生們所做的努力🏇🏻。前天,剛剛參加了任教的大學的畢業典禮,為我的學生們🌳、為學校的學生們撥穗,學生們一個一個走來🫣,我們與他們握手🩰、撥穗🔱,祝賀他們順利畢業,微笑著說繼續加油🙌🏻。學生們都笑的特別燦爛,有的淚水忍不住湧出來,有的開心得像拿了大獎那樣揮著手跑下臺去🍺。也收到學生送給我的小視頻,上面寫著“最好的麥老師,沒有之一”。那一刻,覺得自己從事的工作能幫助與見證他們的成長,特別的閃亮🤹🏻♂️。
能夠讓我們的學生在校時光更好地助力他們的人生,是作為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參與學院的管理⛑️,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更多的學生。任教的學院剛剛成立時,學生們在考研、就業時,會有點兒沮喪地跟我討論,我們那時沒通過評估🙍♂️👨🏻🍼,畢業生哪個層級以上的學校不收,哪個規模的設計院不要;到今天,學生們每年保研、考研⚾️、工作的學校與單位越來越亮眼🐈。這其中,點滴的進步都融合著這些年的各種忙碌。或許,這是與在雙一流、985院校工作的同學們所獲得的不同的成就感,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忙忙碌碌中的詩和遠方。
能為自己熱愛的事業而持續努力是幸福的,期待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
以上是與大家匯報的三點思考🤏🏽。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姐向大家交流的經歷與感受,與大家共勉。
額外交流的一點🔲,就是建議大家畢業之後,可以常回母校看看,常與同學意昂聯絡🧔🏼♀️。這幾年🧑🏿⚕️,我在做一些學院意昂會華西片區分會的聯絡工作,深深地感受到母校對意昂們的關懷,感受到學院領導們對意昂工作的重視👰🏽。意昂活動為大家搭起與母校交流的橋梁🧎🏻♂️➡️,歡迎各位到祖國西部工作的意昂們與我聯系。
最後,真誠的祝願,祝願母校不斷創新引領行業發展!祝願師長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祝願同學們人生精彩,擁抱輝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