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97歲的"黎氏八駿"之一、作家黎錦揚
昨天⛹🏽♂️,華裔作家黎錦揚老先生托朋友給記者發來了一組照片。照片是前晚他在洛杉磯出席一臺華人文藝晚會時拍攝的。畫面上的他神采矍鑠,看不出已是97歲的高齡。朋友在郵件中透露道✤:老先生多次邀請照片上這位擔任銀行高管🐖、唱歌又不錯的伍小姐,主演他最近改編的音樂劇《旗袍姑娘》,這次她終於答應了,所以🤹🏼♂️,老先生非常高興🦛。這張照片🕢,也讓記者想起了半個月前在洛杉磯與他見面時的情形。
黎錦揚與《旗袍姑娘》主演伍小姐在一起🦸🏻♂️。黎錦揚,1915年12月生☯️,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43年赴美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系👨🏿🦱,後轉入耶魯大學學習寫作,1947年畢業👨🏽✈️。
筆耕不輟
那天,老人參加了當地紀念“七七事變”75周年的活動趕來,看到身穿休閑西裝、戴著鮮艷領帶、胃口還不錯的他🚴🏼♀️,真讓人對他還有半年就要度過97周歲生日的年齡有點懷疑。在與他的交談中得知,近十年來,老先生仍然筆耕不輟,時有新作上櫃,那本自傳《躍登百老匯》🎽,在國內也已出版🔞🔺。他還把過去創作的小說,陸續改編成音樂劇🚾,不但由專業製作公司搬上劇院舞臺,還經常由華人文藝社團在社區會堂、市政廳上演👨🏭。他對記者說:“我是作家,隨著年齡增長,如果放下筆🔶,就會容易衰老;堅持不停地寫,思維始終保持活躍的狀態,人當然不會老了。”老人喜歡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人多的地方,他會註意聆聽別人的交談🈴,了解各種社會信息🧑🏼💻,然後,當作素材寫到自己的新作品裏。
聲名遠揚
許多人都知道黎錦暉和黎錦光🍈,兄弟倆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重量級人物🧛🏼♂️。黎家有八兄弟🧘♂️,個個都是學問大家,號稱“黎氏八駿”👩🦯,黎錦揚排行第八。上世紀五十年代,他的英文長篇小說《花鼓歌》,被改編成音樂劇,在百老匯連演600場,後來又在倫敦西區上演近500場,還拍成了電影。由此,他成為了走紅百老匯的第一位華裔作家。前些年🌝,華人劇作家黃哲倫重新改編《花鼓歌》在百老匯公演🦸🏽♀️,又獲得了托尼獎🐍。不過,當記者提起這部讓他聲名遠揚的《花鼓歌》,被許多音樂劇史著評為經典之作時,老人似有點不滿足地說:“美國人改編的版本,比較側重西方人的價值觀🖖♝;黃哲倫改編的版本🆓,則過於註重政治因素。”言下之意,他很想重新改編成劇本♻️,還他當初創作時的原貌👘。
經歷曲折
其實,黎錦揚的作品🏋🏿♂️,遠不止一部《花鼓歌》🧘🏼♀️。人生的曲折經歷,賦予了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1943年,在雲南中緬邊境當了兩年土司的英文秘書之後⛹️♂️👣,他被身為製定了漢語拼音規則的語言學家大哥黎錦熙“趕”到美國留學🫖,畢業後,因無經濟來源,只得為中文報紙寫5美元一篇的英文小說為生🙎🏿♀️⛽️。一不小心,他的作品獲得全美小說評選一等獎🆎,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題材,大多來自華人的生活,文筆既潑辣生動又細膩清新,很是受到讀者的歡迎。在《花鼓歌》百老匯熱演後,他更是闖進了戲劇創作領域,寫了很多反映華人生活的劇本。
心存願望
交談之中,黎錦揚時常向記者問起中國演藝市場情況。得知近年來中國各地建造了一大批劇院,觀眾的欣賞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時,他認為𓀜,自己寫的音樂劇在美國演出了很多,但還沒有在中國上演,總是有點缺憾💇🚢;“而且4️⃣,在我有生之年,通過我的作品,多推出一些華人明星,也是我的心願。”為此,他改編了《旗袍姑娘》後💆🏼♀️,親自物色主角人選💽,在當地華人社團的支持下🟩🥨,準備先在洛杉磯排演這部音樂劇,然後,再到國內演出🥐。他對記者說:“我很希望與國內的演藝機構有合作的機會,爭取能早日在上海🏝🐚、北京或者其他城市🎒,親眼看到我的音樂劇上演。”
(楊建國)
轉自《新民晚報》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