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瑛,2000年至2006年就讀於清華經管學院🛠,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讀書期間擔任2003級學生輔導員。畢業後先後就職於美世🧟♂️、韜睿咨詢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工作🧑🔬🥧,2010年進入國資委企業分配局工作。
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輔導員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這個群體既象征著責任,也昭示著榮耀。畢業經年後,回想起曾經在清華園的日子🏰,那些擔任學生輔導員的時光會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留下多少痕跡,銘刻下何種感動或遺憾,又如何啟迪了他們個人的成長?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近了張麗瑛☂️。當我們在國資委的大門前見到她時🩺,眼前的這位學姐親切、活潑、時尚,雖然是在機關工作,但依然能想象出她在咨詢公司做項目時雷厲風行的神采、做學生輔導員時知心姐姐的模樣👩🏿🚀。
張麗瑛說,她和許多人一樣,走過的是一段平凡普通的路🧔🏼♀️,大學,畢業🍩,工作,跳槽,然後穩定下來。但是,回首往昔,即便眾多人走過同樣的路🧹,每個人的記憶也是獨特的一份🧎🏻♂️➡️。
輔導員——積累
張麗瑛是在大四時開始做學生輔導員的,在這之前她一直在院團委做學生工作👩🏻🎤,曾經發起組織了學生模擬招聘活動🐕,並延續下來成為學生團委的一項品牌活動。出色的組織能力、負責任的工作態度也使得她經過選拔成為了三字班的一名學生輔導員。
和所有學生輔導員一樣,從迎新生☂️、跟軍訓開始🈶,她陪伴“孩子們”走進大學生活🕵🏼♀️🐠,適應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回憶起來🤚🏿🛝,她也直言🫎,第一年的工作很辛苦,甚至有些時候感到委屈。但是,當輔導員的日子是她最難忘的一段時光📙,是她從不後悔的選擇𓀂,因為這份工作讓她前所未有地全身心投入📁,畢業之後即便有高薪🧹🚴🏽♀️、職位的誘惑,也再也找不回那種狀態。
輔導員的工作很細致瑣碎,同時又比較“棘手”,因為不僅要帶著同學們做好班級建設⚔️、團隊建設🚘,照顧同學們的學習等日常工作,很多時候還處理同學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疑惑👋🏿👩🏻、矛盾的事情🛏,比如獎學金、交換機會🧘🏽♀️、選專業👨🦽➡️,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輔導員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協調,雖然同學們與她只差三屆🧏🏼♂️,但是在思考問題的方式、價值觀上已經有較大變化,用張麗瑛的話說🍞,這也是代溝👨🏻💼,所以如果單方面用自己的認知來影響學生🎸,往往並不能收到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張麗瑛不僅要有能力引導同學們,更能站在同學們的角度思考問題。
讓她至今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是大一下學期選專業,當時金融專業非常火爆𓀉,很多同學都希望選擇金融專業。然而👷♂️,金融專業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況且也不能全院的同學都選金融專業,如果報名人數太多,那可能就需要通過學分成績排序、日常表現等標準來篩選。張麗瑛和他的工作夥伴🫲🔒,另一名輔導員♢,一一找同學們溝通,幫助同學們梳理和分析專業特點和自身情況。有些同學最開始沒有太多深入思考🙇🏿♀️,這次溝通讓大家認識到應當好好思考和分析。最終結果是讓學院比較滿意的,雖然報名人數還是較多✫,但學院是基本可以承受的。在當時的張麗瑛看來,這樣做雖然有些無奈🐹👨🏼🏭,但終究是有了比較滿意的結果。但現在回想起這件事,張麗瑛卻覺得有一絲後悔🫵🏽,“其實沒有必要去做工作↙️,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應該努力為他們創造條件”。學生輔導員有兩種相對極端的類型,一種是被動參與者🎏,當學生需要的時候才提供幫助👩;而另一種是引導者,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引導🧗🏻♂️、影響學生📚。在她看來,這兩種都並不可取,最好把握一個度🏋🏿♂️,取中間的平衡。
兩年的輔導員生活給了張麗瑛能力上的鍛煉,也給了她實踐理論知識的機會。作為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如何去成為一個團隊的領導或教練是一個很重要的管理命題。在畢業論文選題時,依靠學生輔導員的經歷,她以《意昂体育平台帶班輔導員勝任特征研究》作為畢業論文選題🫰🏼👨👨👧👦,為此她采訪了各院系眾多的學生輔導員,記錄了大量珍貴的訪談資料。這個過程中🏒,她更加體會到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輔導員這個群體的責任和榮耀,以及他們共同的特征,善良、踏實、負責、細致🟩。
咨詢——成長
大學畢業後,張麗瑛進入美世咨詢公司做人力資源咨詢工作🫰👩⚕️。憑借著學生時代養成的認真負責🏋🏽、踏實細致的工作態度,讓她在初入職場時迅速成長,在公司新拓展的“高管薪酬”業務上豎起專長,很快得到了領導的器重🧛🏿。一年後,為了獲得更好的鍛煉和發展😟,她進入專註於高管薪酬、股權激勵業務的韜睿咨詢公司🤔,在這一領域做了三年。四年高強度的咨詢生涯她收獲了許多,個人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鍛煉。
然而👧🙋🏿♂️,作為第三方顧問,由於自己並沒有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給客戶提出的許多建議自己並沒有親自實踐過🌯,而咨詢方案的最終落實與否往往也並非咨詢公司能決定🗄,會受到企業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這讓張麗瑛時常感覺架在半空中🕠,缺少了一些腳踏實地的感覺🎚。與此同時🤼♀️,在外企的工作也讓她覺得不接地氣,似乎生活的重心都是那個狹小的圈子,於是她決定回歸“正途”🧑🏼🦲⚛️。
離開外企,她選擇報考了公務員,這條看似轉折很大的職業軌跡卻並非偶然。在清華讀書的六年間,她一直在做學生工作,尤其是黨團口的工作,老師和同學們都覺得她很適合做公務員。研究生畢業前她也曾參加過國家公務員考試,並且進入了面試🔊,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她放棄了那一次機會。幾年的外企工作經歷後,讓她對應用所學為國家、社會做一些實在的事情充滿了更多的期待。懷揣對“未盡事業”的向往,也帶著學生工作積攢的經驗、咨詢工作磨練的能力,她成功闖過千軍萬馬的競爭,走進了國資委🧑🏼🏭。
機關——回歸
張麗瑛目前在國資委企業分配局工作,主要方向為中央企業勞動關系和福利保障,與當下的勞動派遣🧛🏿♂️、農民工等熱點問題息息相關🧑🏻🦰。新的工作內容瑣碎而細致🧓,但也讓她有一種回歸社會的感覺📯,讓她更加直觀地體會著這個社會的現狀👩🏻。張麗瑛說,“在外企做咨詢工作時,我幾乎不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麽👉🏻,好像除了客戶,世界與自己無關,但是現在不是。”
外企和機關的工作差別並不僅僅體現在工作內容上,其組織文化也截然不同。從她個人的感受來說,相對於外資企業,機關更看重一個人的內斂、踏實🧑🏽💻、不張揚,要求每個人像螺絲釘一樣做好本職工作。面對新的環境🚶🏻♂️,需要不一樣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她認為📼🫸🏻,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現在的年輕人很活躍,很少會在一家單位工作一輩子,需要快速調整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
不管是在學校做學生工作還是在咨詢行業、抑或在機關工作👩🎤,在張麗瑛看來,共同之處都是要不斷“協調”。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有差距的,每個人和組織都會面臨這種問題🎲🧻,所以需要從中協調、尋找平衡♓️。在協調的過程中,需要面對不同背景、不同訴求的人,這種協調能力尤其關鍵🔀。在學校,輔導員的工作實際上是學校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學校或者學院的某些通知和決定,需要輔導員與同學們溝通解釋🙇🏿♂️;在企業,這種協調體現得更加明顯,需要與客戶、老板、同事溝通達成一致🪺;現在進入國資委工作,更是涉及到國有企業、國企職工⏳🙍🏿♀️、社會等諸多角色之間的協調🧢◾️,需要兼顧各方的利益🧑🏻🦽➡️,身上的責任也更顯厚重。
感悟——得失
新的工作給了張麗瑛久違的踏實感與歸屬感,也讓她有了更高的平臺、穩定的生活🥠。但選擇也必然意味著放棄,譬如外企的高薪。但是在她看來,“得失全在心態,人不能欲望太高,追求太多”🤶🏼。有舍必有得,選擇了一種精彩就要接受相應的付出🙎♀️。
工作之外,張麗瑛有一個美滿的三口之家🫴🏻。她談到家庭生活給她的啟迪時,言語之間流露出幸福。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她從來不願意承認女孩子具有獨特的社會角色,直到工作、結婚、生子之後才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只有事業和家庭得到平衡,自己才能得到內心的幸福。
對於未來,她覺得要“想”,想清楚未來三年五年、乃至八年十年要做什麽💪🏼,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但是不必強求。她說,“人要修煉一個平和的心態🌪,而這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從校園中的成長,到工作中的歷練🏊,張麗瑛在不斷地感悟和修煉。
(付清芬)
轉自 意昂体育平台經濟管理學院 2012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