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我國傑出的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今年已是87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依舊胸懷家國,用畢生的學識、經驗和獨特的視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不僅深研工業發展,多年筆耕不輟,而且心系人才培養,躬身傳道授業🤛,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5月30日🔆,朱高峰又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朱院士獲此殊榮乃實至名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來自中國工程院不同學部的院士們都表達了他們的心聲。自1996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僅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鐘南山、徐匡迪、彭士祿八位工程科技專家獲此殊榮⌚️。
自強不息📴🖥,打破國外通信技術封鎖
1951年至1952年,朱高峰在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求學🩶,後被選派至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就讀。1958年👶🏻,他畢業回國🏄🏻♂️,此後長期從事電信科研工作。
當時,我國通信設備正從全部進口轉向自己研製👨🏻🦯,全國郵電部門掀起大造載波機的熱潮。從3路🕺🏿、12路到60路載波機🏒,朱高峰全程參與了有關工作🫔,特別是電纜60路載波系統的線路傳輸系統設計研製工作☣️。
起初🧞♂️,因為國產設備系統性能與指標要求差距較大,朱高峰就帶領技術人員💪🏼,在北京—石家莊300km線路上前後試驗近5年時間🕒,夜以繼日地圍在機器旁邊測邊改。
經過努力,朱高峰和科研人員終於弄清楚了長距離通信系統的一些基本問題,並總結歸納出線對間串音、系統噪聲的疊加規律,線路均衡偏差及其疊加規律🧑🏽🦳。隨後💂🏿,通信設備得到改進,各項指標都達到要求並成功投入使用。
自1969年起,朱高峰擔任我國第一套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製總體設計組組長。經過艱苦攻關🚥,朱高峰和團隊在四川眉山做出了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試驗設備☝️👋🏻。試驗樣機於1975年鑒定定型,各種指標都能達到要求🦋。
“這是在60路對稱電纜系統基礎上向上跨越的巨大的一步,與當時發達國家大量實用裝備的水平大體相當💇🏽♀️。”朱高峰說,該設備此後又在北京—武漢—廣州的幹線上安裝使用🐀,成為我國光纜大規模使用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長途通信網中的主幹線路🚣🏼♀️。
在完成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製後,他又投身於中同軸電纜4380路載波機的研製工作👨🏻🦲。這一系統要求每隔3公裏要設一個無人增音站,頻帶寬,技術難度大🦸🏼♀️。為此🦸♂️,負責總體設計的朱高峰帶領團隊,采用預均衡預調節等先進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外萬路載波系統水平,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1985年該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因當時朱高峰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故在評獎時並未列名。
高瞻遠矚✌🏿,從戰略高度引領科研學術方向
20世紀80年代,我國電話普及率還很低。朱高峰倡議並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設想👨🏼✈️👨👨👦,大力推動通信網絡理論發展。90年代時,他又組織製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劃,使其在“八五”計劃期間我國建設22條光纜主幹線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擔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期間🕟,朱高峰分管電信🚤、郵政🆘、外事、財務和計劃等工作,在推動我國電信經濟和網絡學科發展🚐,電信全國自動電話網建設🧵、郵政中心局體製網絡建設👓、電信維護體製改革、經濟核算製度建立等方面有獨特建樹👨🏽🔧,為我國通信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高峰當選為首批院士🏋🏼,並擔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在工程院工作期間🤴,面對更寬更廣的研究領域,朱高峰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組織院士對航空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等行業進行考察🏃🏻♀️➡️。朱高峰常說🧙🏿,要弄清情況,實事求是分析研究後再形成自己的意見👩🏼🏫。圍繞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問題,他還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決策咨詢項目——中國製造業發展戰略。
當時,國內外部分專家提出中國可以跳過工業化階段直接進入後工業社會,反對中國發展製造業。這在當時引發了廣泛討論✯。朱高峰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主持開展上述咨詢項目,緊密聯系實際🧙🏽♂️,指出對信息的作用要有全面清醒的認識,要充分重視🫶🏼,但也不能過於誇大。物質生產是社會的基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生產並非“夕陽產業”,尤其在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的中國更是如此🧚🏻♂️,中國還遠未完成工業化的任務,工業化階段只能加速但不能跨越🫢。在向國務院領導匯報並得到肯定的同時,朱高峰還通過各種方式到各地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對我國製定正確的工業發展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傳道授業,始終關註工程人才培養
1998年至2002年,朱高峰擔任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並牽頭主持有關中國工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課題。他堅持調查研究,對中國工程教育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引起廣泛重視🔏。此外,他還參與主持了多個工程院的教育咨詢項目👨💻。近年來,他多次發表工程教育相關文章,對工程教育進行探討🧒🏻。
朱高峰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證明🤾🏽♀️,要不斷取得成功,培養出大批滿足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除了觀念的清晰,理念的端正,製度建設的不斷完善之外,還要有各利益相關方在特定法律規範的製約下實現責權利的合理製衡和積極有效的協同參與😛。
在朱高峰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管理問題☆👨🚒,而是一個整合教育系統內外因素共同參與的大學治理問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賴於長期不懈的堅持,有賴於正確的宏觀決策和切實推進的大學治理。
不久前的5月19日,朱高峰還在光明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再次就新發展階段的工程師隊伍建設與發展進行深入分析,言辭懇切,飽含深情👩🏿🦲。他寫道:“在向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征程上,我們必須不斷提高對工程師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必須提出樹立👩🏼🌾、宣揚⏲、推廣工程師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程師隊伍,與其他各類人才共同向既定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