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時報 2008-8-14
馬國馨 中國工程院院士,1965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
●近幾年國內地鐵建設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但與國際趨勢和先進經驗相比🧑🏻✈️,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由於各種原因的限製,我國的城際鐵路和城市地鐵的互通短期內還無法變成現實。
●上海和國際大城市的經驗是每個站點可能有數十個出口,出口直接延伸至地面公共建築或者大型物業中🧎♀️🔃,實現地面與地下的完美融合💭。
●目前北京地鐵在設計之初就忽略了地下商業空間的存在。
●結合國際潮流🧑🏻🚀、結合人民需要、結合老齡化社會現實🛵,才能將我國的地鐵建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北京地鐵將成為後奧運時代最具有價值和最珍貴的
遺產組成之一。圖為北京地鐵奧運支線。
城市應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機體👩🏼🚀。城市的主要道路構成城市的骨架,交通是它的循環系統👰,信息通信則是它的神經系統。一旦交通堵塞🧑🏻⚖️,就好比血脈不暢,必然導致城市活力下降,甚至部分功能癱瘓🤸♂️。
北京地鐵作為特大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在服務了奧運的同時👩🏻🎤🔵,對北京這個超級城市的發展和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創紀錄的地下建築
首先,北京地鐵的投資總額巨大。
2000年,北京在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的投標書中估計,為奧運所做的建築工程總造價為143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投入到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中,以期使北京成為一個更適合主辦奧運會的城市。
很容易理解為什麽2008年北京奧運會需要更大的投資🏊🏻♂️。那些新建的設施👎,很多都可以列入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之中。為了保證賽事的順利進行🥌、城市的正常運轉,滿足城市不斷增長的需求🙅🏻,基礎設施的作用十分關鍵🦺,為此北京在7年中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2800億元🛻。
不過🕙,投資最大的部分在北京這個超級城市的地下🧑🏻🦯。據報道,剛剛投入運行的北京地鐵10號線每公裏的造價達到5億元➜,而整個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資則達到創紀錄的497億元。新近建成的3條地鐵線總投資近223億元,其中10號線一期工程總投資達到137億元,奧運支線總投資24億元🤔,機場快線投資62億元。
奧運前開通的地鐵10號線🎙、奧運支線和機場支線3條共58公裏的線路使北京的軌道交通裏程達到220公裏🏌🏻♂️。
對於特大城市而言,交通問題的解決只能采用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和骨幹的方法。而我們過去對“以公共交通為主”的理解一時還局限於“以公共汽車為主”🫴🏼。不過,北京近幾年發展軌道交通的力度很大,這是解決特大城市交通問題的最有效方式🙆,公共汽車可作為軌道交通網的補充。
根據北京市地鐵擴建計劃,這個城市將在10年內建成世界上最發達的地下網絡。到2010年,北京軌道交通裏程有望接近300公裏,次年將達400公裏以上💒。5年內北京軌道交通網絡將基本形成,包括三環四橫五縱七放射共19條線路515公裏。2015年,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將成為市民出行的優先選擇🫦。可以想象👃🏼,屆時人們出行的矛盾將大為緩解🧔🏿♂️。
每天500萬人次的地鐵客流量成為奧運惠及百姓的最直接的體現🙆🏻♀️。
據了解📚,首都機場目前每年的客流量在5000萬人次以上👨🏿🔧,將來每年可供6000萬至8000萬人次使用。而北京地鐵每天的客流量在500百萬人次左右🙋🏿♂️,每條線路每天客流量都能達到五六十萬人次。盡管這和國際大城市每條線路每天100萬以上的客流量相比還有差距,但舒適、準時、快捷🏃🏻、占地少、環保、節能、安全🤟✹、不占地面和街道等優越特點使北京地鐵成為“綠色工程”,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可以讓廣大的北京市民普遍受益👧🏼。
實際上🏮,北京地鐵的技術難度相當大。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包括線路⚂🦡、車輛🙏🏼、信號系統、供電系統🧑🍼、自動售檢票系統👩🏿🏭、防災報警系統、環控系統🧞♂️、車站設備等⤵️🧙🏿♀️,是現代工業高新技術的“集聚點”,涉及現代製造業的許多門類,其中每個系統又包含眾多專項技術。例如,地鐵車輛就是高技術密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其關鍵技術包括牽引控製系統、製動系統、信號系統、轉向架🟥、系統集成技術等。地鐵的設計和建造周期長,技術十分復雜,尤其是許多線路穿過城市密集區的地下❕,增加了施工的難度。這項艱巨的工程對於提升我國的建築設計、施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北京地鐵車站的規劃設計和建設與過去相比具有很大的飛躍📁,在設計上有很大的提高,十分具有特色。
作為奧運遺產的一部分,北京地鐵將成為後奧運時代最珍貴的遺產組成之一🛤。我們的許多奧運遺產的賽後利用,還有待將來實踐的考驗🧑🏻🔬🎁,但對城市地鐵可以樂觀地預言☢️🧑🔬,這是最有價值、最受歡迎的奧運遺產之一🍓。它在北京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可以借鑒的經驗
近幾年國內地鐵建設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但與國際趨勢和先進經驗相比,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是,能否實現各種軌道線路的互通🙈。例如,從北京大興到城區到懷柔再到密雲,縱貫整個北京,你能否在一條軌道線路上暢通無阻地到達?
在國際超級城市中其鐵路和地鐵的互通©️、交接十分順暢。最為典型的是日本,日本的私鐵、城際鐵路和城市地鐵均可以互通。而目前國內由於各種原因的限製,我國的城際鐵路和城市地鐵的互通短期內還無法變成現實。
第二🌕,國外地鐵可以盡快形成運力🧑🏽🍳。地鐵的建設周期十分漫長,地鐵建設作為百年大計,一條20公裏的地鐵的合理工期大約為4至5年,不能趕工期,不能將不合理的工期作為成績。而國外的經驗是,挖一站💚,通一站,用一站💗,要使已經建成的部分盡快投入運力⇨,發揮最大的效力💘。我們能否在交通的瓶頸、最需要換乘的節點處首先形成運力,不要等幾十個車站一次開通,而是五個🧝🏼♀️🧑🏼🍼、十個站先開通。這一點的實現就技術和管理而言並不復雜,關鍵是改變觀念。
第三😫,地鐵和沿線的公共建築的關系需要更加和諧🖕🏽。如何與地面建築完美地結合🙎🏿♀️?目前北京大部分地鐵的現狀是每個站點出口就是地面路口的“四個包”🤶🏽,而上海和國際大城市的經驗是每個站點可能有數十個出口🧑🧑🧒👐🏻,出口直接延伸至地面公共建築或者大型物業中,實現地面與地下的完美融合。
第四,服務設施需要更加“以人為本”。目前北京地鐵在設計之初就忽略了地下商業空間的存在。走入地鐵🍜,大多數路段兩邊都是平面紙質廣告,沒有便民的商鋪。報刊亭🤬、小型超市等等在國外地鐵中十分常見的設施在國內卻很難看見😉。同時,服務設施也還有待完善。例如地鐵扶梯,北京地鐵一般情況下只運行上行扶梯,落差超過8米,扶梯才考慮上下雙向。對於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北京,即使現在沒有條件🧜🏽♀️,也需要為將來預留空間🙋🏻。
結合國際潮流🧙🏿♀️、結合人民需要、結合老齡化社會現實🖨,才能將我國的地鐵建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記者 劉丹/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