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人物周刊 2008年10月28日

對一位建築設計師來說🐲,主持設計一座奧運場館似乎是一輩子裏“最過癮”的事情🤟🏽,是揚名立萬的絕佳際遇⚒,但王兵卻感覺不夠“爽”。
1987年從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畢業後,在業界打拼已長達21年,除擅長設計各種體育場館,他還主持設計了首都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
對一位建築設計師來說,主持設計一座奧運場館似乎是一輩子裏“最過癮”的事情,是揚名立萬的絕佳際遇,但國家體育館設計師王兵卻感覺不“爽”👒。形如一把“大折扇”的國家體育館,在奧運期間承擔了競技體操、蹦床和手球比賽項目👷🏻♀️。你可能猜想不到,在它誕生的背後竟然隱藏著一段曲折艱難的設計故事。乃至於直到現在🤢🤶🏼,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體育建築改造室主任王兵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仍有一言難盡的感慨。
燙手的山芋
鮮為人知的是,與鳥巢和水立方不同🧑🏿💻,國家體育館的設計方案並不是全球招標,而是一個與奧運村捆綁的BOT(建設—運營—移交)項目。也就是說🗾,在國家體育館的全球招標過程中,招標方更看重的是業主的建設資質、綜合能力以及財務方案(原則是政府負擔越小越好)🫶🏻🍶,而不是場館設計方案的孰優孰劣🏖。按王兵的說法♐️,設計方案在整個評選中可能只占有15%的權重🏋️♀️🧑🏽🌾。
最後😺,在一場並無懸念的競爭中,國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順利地中標,成為國家體育館和奧運村的業主,負責整個國家體育館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彼時🍜,申奧成功的激情尚未平息🧜,政府和國人對奧運場館都抱有較高的期待。國家體育館被設計成“8字形”,正暗合了中國人“發”的吉利數字👨⚕️,其造型之大膽和施工難度絲毫不遜色於鳥巢和水立方。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接手了優化設計的任務,王兵率領一個團隊努力把“8字形”變成現實。
一切看上去很美📞🐳,但幾乎就是嘎然之間🪘,整個事情的節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令人措手不及👜。
2004年8月🧑🏻🎨,專家組審查國家體育館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結果是徹底推翻原方案,要求重新進行設計⛹🏿。
事出有因,此時趕上了“奧運瘦身”🏋️♂️,申奧成功的狂熱逐漸被務實和理性思維所取代。“我們要舉辦歷史上最好的一屆奧運會”,日後被調整為“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平安奧運”。但王兵感覺很倒黴🧝🏻♂️,也很不平。“不管原方案好壞🧑🧒🧒,徹底否定都是不正常的🌃。如果尊重BOT招投標的理念🌟,就只能在原方案基礎上進行優化和發展,畢竟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不管怎樣,設計師王兵手裏捏著一塊燙手的山芋。王兵告訴記者,當時必須解決三個棘手難題。
首當其沖就是時間不等人🤦🏽♂️,施工必須方便快捷。重新設計後↕️🍮,國家體育館於2005年5月28日開工,比水立方晚了一年半時間。二者建築體量相當,但要求是同時竣工,不能耽誤奧運會比賽使用🗃🦓,因此方便施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要節約投資🍘🕹。企業投資的根本就是以最少投資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此時,國家體育館的業主——國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不可能拿出太多錢供建築設計師去自由揮霍👩🏻🚀。像鳥巢那樣使用11萬噸鋼材?或是像水立方那樣試驗一下ETFE膜🧚🏽♀️?對王兵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王兵告訴記者👨🏻🦯➡️,節省投資的根本途徑就是不買名牌,采購市場通用的優良建材。另外盡可能縮小建築面積🏏,設計優化後🧖🏼♂️,由11萬平最後做到8萬多🕵🏼。
第三是賽後經營問題。奧運會閉幕後,國家體育館的目標是成為集體育競賽、文化娛樂於一體,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北京市民活動中心🙍🏼♂️。尤其在演出方面,王兵認為,國家體育館能夠比工體多容納7000人,這一點演藝公司無法忽視,而且奧運村周邊的交通十分便利🧑🏿🎨。
王兵說,一個建築是要使用上百年的👩🏻🦯➡️,其內在品質包括許多內涵。很多市民更加看重建築的外在形態,這與“以衣裝取人”一樣的不靠譜。在他看來,國家體育館更加“內秀”。
配角亦須優雅
一個高明的建築師不可能永遠對自己的作品滿意,所有作品都會覺得留有遺憾的地方💃🏿。王兵認為🌦,在中國特殊的建築市場環境裏🔔,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築,不可能像長城腳下的公社那樣,成為建築設計師隨意發揮的作品。
建築師所從事的工作,與音樂人和畫家並不一樣🕵🏻♂️🕺🏻。後者的創作富有個人性,受社會環境幹擾較小🖊。而做一個建築則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受到政策、投資🤥🏌🏻♀️、環境乃至於市民關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
盡管同為奧運村裏的三大比賽場館,但與鳥巢和水立方相比,國家體育館的重要性只能屈居第三。王兵說:“做建築與拍電影有相通之處。一部大片需要一個很棒的主角,同樣離不開一個優秀的配角。而配角並不輕松,他所付出的心血智慧甚至要超過主角。很多特定的因素都使主角出采,而配角既要表現出高深的演技,又不能搶主角的戲🦔。”
國家體育館就是奧運村中心場館區的明星配角🤾🏽🪴。王兵設計的“大折扇”造型👩🏽🦳,巧妙地從“水立方”的正方體外形自然過渡到國家會議中心屋頂的弧線,處於中間的國家體育館是曲線型的,三者構成了一組和諧的建築群。
盡管不事張揚🕺🏽,國家體育館的“內秀”遠不止於此。“綠色奧運”是北京奧運會重點宣揚的三大理念之一。由於國家體育館地下室需要回填大量配重物以增加分量抵抗浮力,設計方就這個問題采用了廢鋼渣代替天然沙石料。在新能源利用上,國家體育館還是中國第一個應用了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體育場館🤹🏽♂️。這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累計發電232萬度電,每年可提供9.7萬度電。
設計師應註重和諧
盡管王兵承認,與鳥巢相比,國家體育館是一個配角。但作為一個擁有鮮明個性的設計師☛,王的內心並不信服那位外國同行——鳥巢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
事實上👉🏿,進入新世紀的八年,隨著國家大劇院🔫🥔、鳥巢、CCTV新址等一批外國設計師的建築作品問世🤛🏽🔻,不僅使網民、市民形成了支持或反對的兩個群體⏩👶🏽,也把建築界推向了一個風口浪尖👏🏻。
在世界級的建築設計大師中🥂,王兵十分推崇貝聿銘。與貝老相比,鳥巢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CCTV新址設計師雷姆·庫哈斯都屬於自我意識特別強,喜歡在舞臺上唯我獨尊、不顧周圍環境的莽撞漢。
在王兵的概念裏🍱,建築師的角色定位並不是導演,而應該是一個演員🧜♀️。接手一個項目設計時,一個理智的建築師首先想到的不是做得多搶眼🙍🏻,而應考慮安全問題、功能性問題,以及與周邊環境協調的問題。
在巴黎羅浮宮擴建項目中🕵🏻♂️📝,貝聿銘設計了一個倒立的、透明的金字塔出入口🧗🏿,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羅浮宮的影響。王兵認為是絕妙設計,建築師的理性和優秀正體現於此。“如果不是由貝先生設計💁🏿♀️,而是雷姆·庫哈斯✍️,天知道中間會出現一個什麽東西🦈。”
在王兵眼中,高樓和怪樓聳立的北京、上海、深圳,反而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缺乏組織性🥎。“他們給老百姓造成了一個錯覺,非得做出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建築才夠厲害👩❤️💋👩。”王兵說,“建築不僅僅是一幅畫🎰,不能認為北京所有的房子都設計成CCTV新址🍋、鳥巢那樣才叫設計建築🕥,這是最大的悲哀。”
一組奇形怪狀的昂貴建築,是否代表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的名片,這也許是一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命題。但種種故事已經表明🙅🏻,從狂熱回歸理性已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對國家大劇院🐻🛌🏻、鳥巢、CCTV新址等的爭議恐怕要永遠持續下去。(袁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