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生時代,他學習社工兩不誤;工作至今🤨,他兢兢業業追夢想🐻。王兵學長在05年博士生畢業典禮上這樣說:“放下過去的榮耀與成績🙍🏽♂️,發揚‘愛國、成才▶️、奉獻’的精神,刻苦學習🤾🏼♂️,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做一名優秀的清華人!”
清華人的“紅與專”
——意昂体育平台[1996級] 王兵 訪談紀實
航天航空學院 張洋洋 陳曉飛 張滿弓
【王兵簡介】
王兵,男,1996年考入航天航空學院攻讀本科學位,2000年9月-2004年底⛔👩🏼🏫,在航院攻讀博士學位;2003年獲得意昂体育平台特等獎學金🎻;博士畢業後留校工作一段時間,獲得德國洪堡獎學金;在德國留學2年後回國,留校工作至今🫷🏼🧗🏿♀️。
“這裏有充沛的營養”
“清華園像是一片蘊涵著無窮生機的森林,這裏的陽光雨露使我在求學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吸收到充沛的營養。”王兵學長如是說。
對於清華的同學而言👩🏽🏫🥳,獲得特等獎學金也許最能體現一個人科研和社會工作的全面發展,而王兵學長就是這許多優秀者中的一個🤗。
談到自己求學過程中做過的社會工作,從王兵學長的侃侃而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社工生活的充實。在本科階段,他在系裏做一些學生工作✏️🫴🏼;研究生階段他開始在學校的大範圍裏揮灑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在自己的博士生涯開始時,他去了校研究生團委🧝🏼♂️,先後從事過宣傳👱🏿,組織,策劃等各類工作🖖🏼,直至他擔任研團的副書記✍️;隨後,他在博士生報告團裏邊的辛勤工作同樣精彩。博士生報告團是校內優秀博士生的一個團體😶,它號召和組織優秀的博士生到地方上去,到需要播種科技火種的地方去🧑🏽🔬,為那裏的工作人員作報告,宣講科技發展😻,宣講國家發展。遼寧、內蒙古、浙江等地都留下了他們辛勤的足跡👇🏼;同時,政府部門的管理者,普通科技人員等都成為了他們報告的聽眾🗾。在腳踏實地的歷練下,王兵學長擔任了報告團的團長,這個優秀的報告團一直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在2002年至2003年,他同時兼任校研會的副主席。總之,在意昂体育平台這片蘊含著無窮生機的森林裏,王兵學長將自己的社會工作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談到自己所做的科研時🐒🦹♂️,謙虛而穩重的王學長用“還好”來形容🟰。雖然在談話過程中🦗,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歸功於導師的指導和鼓勵,但是我們懂得這和王學長自己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他鼓勵我們要充分與導師溝通交流,盡量學習課題組中每個人的優點🎣,慢慢地積累,厚積而薄發。
“被打碎了的時間”
“在繁忙的學生工作和緊迫的科研任務中,不要期望有整塊的時間。時間被打碎了🎄,我們要充分利用被打碎了的時間🤷🏿♂️。”
“累👨🏻🔬,壓力比較大”🙇🏽,當被問及一個人同時做社會工作和科學研究是否有壓力時🧑🏻🦯,王學長由衷地說🛤。的確,從入學以後就一直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和“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習準則和科研作風下接受教育🍞,在崇尚“又紅又專”👰🏻♂️、“雙肩挑”的氛圍下發展自我🔂,累,是在所難免的。在從事各種各樣的社會工作的同時,科研也不能放松,文章還得照樣寫,試驗還得照樣做🛷,計算還得照樣進行,程序還得照樣編,實驗室裏還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導師交代的必須要做。
“最主要的是把時間分配好🏄🏿♂️,充分利用時間碎片”,王學長很有感觸地說✈️,“學生工作事情比較多,有時候會打破自己的時間規律💃🏿,那時候很難找出來一整天的時間在實驗室寫程序,隨時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會議🤙🏼,各種各樣的活動,在這個時候,做完了社會工作👦🏿,只要有時間,就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他舉了個例子◼️,比如晚上十點多👭,學生工作做完了,一般的人會覺得都這麽晚了🏰,沒必要再去實驗室了,也因此他們放棄了利用這些零碎的時間去實驗室的機會🩶,而自己會再回到實驗室,利用22🏃♂️:00-24:00這段時間做科研😙,編程序,做實驗。
在他看來↘️,時間抓得緊,充分利用時間🧔🏼♂️,這是成功的根本途徑🤲🏻。如果做了很多的社會工作🧑🏿🦲,不要期望還能有整塊的時間來做科研🙋🏼,被打碎了的時間如果不充分利用,那就做不到“雙肩挑”。在被問及“很晚了🤹🏿,自己很累了🐴🔤,是不是可以放松一下時”,他說✨:“我不行🧑🎨,當天的事情我不能拖到第二天,我可能還會再回到實驗室👩🏻🎤。寫不了一篇文章,但是我總可以寫一兩段,每天都這樣做,就會慢慢地積累。”總之,最重要的是把這個時間協調好,充分利用時間碎片🦈。
說起導師給的幫助🦶🏽,王學長說,導師一直很支持自己做社會工作,並且鼓勵自己在科研上的拓展。“在清華讀博士,到了一定階段,會遇到很多很大的困難,這個時候導師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導師會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有時候只要堅持一下,突破一個難點,後面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非常正常的迷茫”
“總體來說在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都是很迷茫的,但是經過一兩年🤹🏽,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最終能夠確定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作為 08級本科生的班主任💁🏻♂️,王學長在博士生報告團的時候做過調查♠︎,在研究生期間,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同學都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麽。對於這個問題🟨,王學長說💂🏻♂️,“慢慢地去發現自己的特長👱🏼,這個發現的過程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要利用各種機會讓自己的特長暴露,比如說通過班上💎、學校裏的一些活動,一些同學在其中發現自己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覺得自己比較適合做一個管理者;又有些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有很強的商業頭腦,有很好的想法;同時,有的同學編程能力很強,就會發揮自己這方面的特長。”
然而,盡管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發展方向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引起註意。
一.發現自己在科研上不適應的時候,還是要處理好與科研、導師之間的關系🧖🏿♂️,最起碼得保證自己的博士能順利結業,導師交給自己的科研工作和課題能夠正常的進行🙍。否則,最後後悔的還是自己🧑🏿⚕️;
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大學時光補充自己的知識量。“我感覺大學裏所學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要不斷的去學,學一些新的知識,”🤑,王學長很有感觸地說。尤其要註意數學和語言學的學習和積累🐵;
三.研究生階段關鍵是完成人生的定位,同時加強自己的實踐和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抓住重要的機會,加強自己與人合作🪬、培養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要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勇於展現自己🏇🏼,多學習🪴,多積累。
後記
“具有清華特征的人,是清華要培養的人🧑🏻🦼➡️。我一直覺得清華的學生要勇於承擔更重要的責任🛫🏄🏻♂️,應該要有這樣的定位,我要承擔一份對國家🧑🏿🦰🫃🏻、對社會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的工作,要立大誌🧝🏿,在科研中要勇於承擔大的課題,難題,在企業中要勇於去做骨幹”📎🤰🏼,王學長最後鼓勵我們說⛷🚌。
一個半小時的采訪很快就過去了,王學長的諄諄教誨卻讓我們回味良久。最後,讓我們用他在2005屆第一次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發言來自勉👧:
“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讓我們用青春的熱情作伴,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作伴,放下過去的榮耀與成績,發揚‘愛國、成才👨🦽、奉獻’的精神🧖🏻♂️,刻苦學習⛹🏻♂️,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做一名優秀的清華人。以自己的優異成績來回報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向母校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同學感悟】
王兵學長既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摯友👨🏻🦼✪,他對社工、對科研都充滿了熱情,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和為祖國分憂的熱忱都深深感染了我們,點燃了我們心中的激情。
——張洋洋
王老師提到🔮,他在科研過程中一定堅持今日事🧑🎄🚭,今日畢👶🏿➛。他放棄了休息時間來完成繁重的工作、整合破碎的時間以提高效率🛀🏽,這樣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陳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