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梅貽琦校長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清華之所以為清華,是因為一代代清華人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傳承和發揚,是因為一批批清華意昂們將自己的愛豪無保留的傾註於母校之中,是因為從清華畢業後,他們又回到了清華👩🏽💼💀,擔負起培養聚於清華的英才的使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王光謙老師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學於清華的他如今在這裏教書育人,潛心科研。
專心專業,情定清華
——意昂体育平台[1982級] 王光謙 訪談紀實
水利水電工程系 李想 李哲 林政 胡智丹 張治
【王光謙簡介】
王光謙,河南南陽人🚎, 1982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學習♏️,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教授🫱🏼,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全國政協常委,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獎自然科學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級獎,並曾獲錢寧泥沙科學論文獎,周培源優秀水動力學論文一等獎,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獎項。
初見王光謙老師時,溫文爾雅的學者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師說話速度不快📗,臉上總掛著笑容,我們終於可以了解到這位大師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他與清華說不完的故事。
學在清華,獻身水利
王老師的一生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問到這是不是年少理想使然時,王老師輕輕搖了搖頭。他更願意把它看作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選擇🧑🍼。
1978年,16歲的王光謙老師於考入武漢水電學院,專業是治河✣📺。王老師至今依然清晰的記得他的高考成績:348分🧛🏽,而當時大學錄取分數線是346分,王老師就這樣誤打誤撞的進入了治河專業。但入學後的專業教育👩🏼🚀,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老師告訴他們黃河與長江治理的重要性,讓大家感到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讓大家感到所從事的專業是獨一無二、意義深遠的。這種專業教育,在王老師年輕的心裏激起了巨大的浪濤,熱血沸騰的他投入到了學習與研究工作中🤛🏿。
本科畢業後,王老師進入了意昂体育平台學習,1982年至1989年七年時間裏🤾🏻,他在清華先後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來到清華後👩🏻🦯,王老師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科研中他深深記得他的導師們的一言一行🏌🏻♀️,黃老師、夏老師🏌🏽、費老師三位導師,不僅教會了王光謙為學👨🏽,更教會了他如何為人⏩。
有個小插曲令王老師理解了何為“老師”💈。當時王老師的導師給他定的研究題目是關於管道輸送公式的改進,王老師通過對課題的了解調研🤵🏼♂️,發現這是一個很成熟的體系🎟,法國國家實驗室針對這一問題做了20年的實驗,才提出了這一公式🦴🪖,要靠當時國內的科研水平和儀器設施🙍🏼,想要完成對這個公式的改進基本不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老師提出了換題的想法🤢,導師聽了他的陳述後對其表示理解🌖,也給予了支持,鼓勵他找到正確的方向,鼓勵他勇於創新。正是老師的寬容與鼓勵🧘🏿,王老師有了更多尋找興趣的自由和施展才華的空間,並最終在泥沙測量方面取得了突破🐓。“老師不僅是要讓學生幹活,更要鼓勵學生,教會他們主動學習,不斷創新。導師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超越他的水平♿️,科學才能進步,人才才會輩出♨️。”這是王老師從自己的老師們身上看到的師德🧑🏻🦯➡️,他現在也是這麽對待他的學生的👮🏼。
從清華畢業後📢,王老師成為了一名中科院力學所的博士後🧑🏽🔬。兩年博士後工作結束後,王老師又回到了清華🚴。直到今天,王老師的清華故事還在繼續著。
傳道授業,桃李天下
作為一位博士生導師,對於學生的培養,王老師有他獨到的見解。
王老師首先分析了現在學生的一些特點,他認為現在學生的條件比他們讀書時候好得多,就意昂体育平台而言,實驗♠️、工作、生活等條件都有以往不可比擬的優勢,學習資源相當豐富🙋🏼♂️🌏,出國👨🏻🏭🛒、講座等方面的機會很多。但是“機會多了🛷,誘惑也多。原來我們的條件雖然差,但每周用於學習的有效時間卻高達70小時,現在大概已經大打折扣。”同時浮躁的社會風氣使得有些學生盲目覺得自己很“牛”,靜不下心,碰不得壁🙅🏿,受不得挫折,這些都對同學們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如今校園裏社會活動也多,甚至說是過多👨🏽💻,這對研究生是很不利的。科研的過程需要踏實👰🏼♂️,需要花大力氣👷♀️,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而過多的社會工作會耽誤很多時間👩👩👦👦。”王老師認為學生在拓展自己能力的同時🕊,需要把握住科研這個根本,把握好時間分配的度🥟。
王老師以他自己的經歷為例🔉,向我們說明“什麽時間做什麽事”的道理🍎,“我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完全潛心學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到了博士後階段,才開始更多的與人交流,兩年的時間裏做了30多場學術報告🧚,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王老師認為🧛🏿♀️,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專心做好本職工作⏰,專心做好眼前的事,未來才會有所成就👩👧👦。
王老師說,現在的學習條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進,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學習效率的很大提升:相比於過去🤛🏻,現在的電子資源很方便𓀊🧘🏿,不像原來為了得到一篇文獻還要去圖書館復印,找別的學校郵寄之類;同時現在的實驗條件好,能得到更多準確的數據;計算機的模擬也能大大節省計算的時間🦥,所以王老師鼓勵同學們要充分珍惜學習條件,利用好自身優勢🙌🏼,努力趕超前人,爭取更大突破。
王老師還提醒大家🏐,清華並不是一個保險櫃,上了清華並不等於未來無憂。他說“從現在大部分人的工作經歷來看◀️,清華人的身份優勢最多只能維持6個月♿,而個人自身素質尤其是個人的努力程度👨🏻🦼➡️,將在同學們的職業發展中發揮更重要更長遠的作用🔞。”因此,王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校期間能夠廣泛涉獵💪🏽,學有專攻,完善自我,提高素質,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專博並重,追求創新
王老師還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於“專”和“博”的一些思考。“專是絕對的🦶🏿,博是相對的,‘博’就是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進行廣博的拓展。”王老師如是說。
王老師認為就研究生而言,“博”可以通過多聽講座獲得👧🏽。他說自己在做博士論文期間,聽了一個法國學者的報告,他關於水沙流速分布的結論與王老師一直以來的認識相悖,這給了王老師很大的觸動🏊🏻♂️,也引發了他的思考,最終王老師發現了問題所在🕡4️⃣,並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在1989年,另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老師在杭州的一個學術會議上,了解到了一項新技術🏌🏼♀️:“激光流速儀”。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而他也成了該技術的第一個應用者,並且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果。“講座的收獲是無窮的,也是不可預測的,但只要廣泛涉獵🧌,結合專業,就一定能有所收獲。”王老師這樣總結講座的重要性🎢。
王老師對於創新也有自己的獨到看法。研究生期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在雜誌縫中找題目”🫃🏻🦶🏻。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因為想創新而創新🧑🏽🎨,這樣永遠也不能有收獲。王老師給我們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當年他通過對物理現象、自然現象的觀測🤜🏽,並結合經典理論的研究,把黃土高原產沙過程分成了3步🎨,提出了坡面產流產沙模型——坍塌模型——高含沙量水流模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數字流域模型,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因此🖍🥅,王老師認為,創新來源於你對學科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來源於你對現實問題的積極思考和探索,來源於不斷的努力與積累。
說到未來🥼,王老師有著長遠的規劃🧑🦽🤘🏽。王老師說🧘🏽♂️:“馬克思哲學裏強調‘否定之否定’,科研本身就是螺旋上升的過程,永遠沒有止境;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奮鬥🏀,超越自己的過程🙍🏼♂️。”
王老師認為自己現在獲得的這些成果🫐👱🏿,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功勞🏌🏽,更是依靠一個優秀的團隊取得的。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繼續通過團隊的努力,將以往20年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的總結,把泥沙運動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提出一套系統的知識理論,為泥沙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同學感悟】
采訪王光謙學長真的讓我們學到許多。謙虛是學長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清華人,謙虛踏實是我們在清華園中必須烙印下的品質,建立在謙虛踏實上的🙆🏻♀️,是學長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除去孜孜不倦的努力,謙虛踏實、進取創新、團隊協作這三大法寶助王光謙學長獲得了成功👨🏻🦽,也為我們鑄就了一個前進道路上的光輝榜樣🧑🏿⚖️。這三點明白曉暢,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未來的人生裏👳🏻♀️,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