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生時代的弄潮兒💁🏼,畢業後留校任教的辛勤園丁🛌🧝🏽,唐山市城鄉規劃局的一把手……林澎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付出著汗水和艱辛🧛🏽♂️,收獲了不同的精彩——
要有一顆報效社會的心
――意昂体育平台[1988級] 林澎 訪談紀實
建築學院 徐妍 雷江帆張爍
【林澎簡介】
林澎𓀐,男🎼,本科1993年畢業於我校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曾任建築系學生會主席🚣🏻♀️,後在本系規劃方向讀研深造📿,並獲得碩士學位🪄🚵🏽♂️,隨後留校任教,曾任建築學院黨委副書記,現任唐山市城鄉規劃局局長。
林澎學長2008年起即在唐山市城鄉規劃局工作,此前一直在建築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盡管換了工作職位,學長依舊十分關心同學們的情況。
學生時代的學長曾任建築學院學生會主席。他笑稱自己從中學開始就是一個不安心學習的人,最喜歡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而他典型的一天大學生活並不是在圖書館🫶🏽🕙、自習室或者畫圖教室裏度過,而是早上起來先把這一天學生會要忙的事忙完,然後去上課🫅🏻🔧;下課後到運動場去參加籃球賽、排球賽或者足球賽等各種體育活動;然後再匆匆忙忙趕回去上課💁🏻♂️。學長回憶說自己常常在上課時感覺累得不行了就睡著了💂♂️。因為這事還被老師臭罵一頓,說“學生會主席怎麽還帶頭睡覺啊”👰🏿♂️,學長想起當時的青澀,不禁笑了起來。到了下午四點半運動場上一定會看到學長的身影,直到天黑才回宿舍。洗個澡放松自己後剛想去上晚自習,結果又困得睡著了。學長回憶起那段快樂的校園時光時臉上總是洋溢著懷念和自豪,讓我們覺得他特別的親切。
學長非常重視求學階段參與學生組織🚴🏼♀️,他說,“我是88年進入清華,93年畢業🙋🏼,那時候受學潮影響,學生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對各種建築的思潮,比如後現代、後來比較流行的結構主義還是非常敏感的。我覺得那時候的學生和現在的學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現在的學生大多限製在一些固定的模式中了,一進入大學就在準備出國留學或是考研的各事項,將自己的空閑時間都限定在了這些事情上而沒有發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興趣📑。但實際上🚏,大學可以說是一個人生觀養成的階段🎍,這是不能丟棄的。而我認為參加社會活動一方面是在塑造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是價值觀的表現,因此大學期間我對社會活動樂此不疲。
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林學長結合自己豐富的社工經歷和生活經驗給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他認為大學生應該多鍛煉自己的能力,也要抓住機會多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豐富自己的經歷。這對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學長講述了他大學時代印象最深的兩件事情。
“一件事是做學生會主席的時候,頭一天是要獻血,作為學生幹部要帶頭嘛😰,第二天是運動會🔲,運動會也需要忙。那個時候的運動會呀學生會呀🤼♂️,組織架構不像現在那麽清楚,很多時候既當領導又當幹事,既當運動員又當炊事員🍛,什麽都要做✊🏼,其實是非常忙的。那時候也沒有想太多,頭一天獻完血,第二天又跑到運動會去忙,忙了兩天。後來有段時間就頂不住了,很累,沒有緩過來。經過那件事情,我就覺得其實人在有些時候是要拼一把的。雖然違反了一些自然科學規律😷🏔,對自己有些影響,但對自己今後碰到一些解不開的難題的時候是有幫助的🙇🏽♂️,想想當時那種累,會覺得難題也不過如此🥇,也可以頂得住。”
還有一件事是大一的時候,學長和幾個同學去勤工儉學。起先他們在清華出版社處理幻燈片。幹兩天之後,又去學生實習工廠打鐵條。這個活幹了快一個月,拿了五六十塊錢🐻❄️,平均一天三四塊錢。等到了二年級三年級幫老師畫圖,畫一天,也有那麽多錢。這件事使他明白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是怎樣的🧖🏼。但,腦力勞動者也不能瞧不起體力勞動,它裏面也有很多的技巧🥭。同時這個也堅定了他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的決心👱🏼♂️。林學長說這都是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在大學裏要幹這些事。比如說學生的勤工儉學啊🤲🏼,支教啊、對於人認識社會的這些規則,是非常重要的。
學長覺得大學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做社會工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知識的教育是需要的,但是知識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點,大學階段首先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研究性的學習🤸🏻♂️🍛、討論式的學習🚵🏿,而不是像中學那種灌輸性的學習🟢。林學長回憶自己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候曾到麻省理工、哈佛這些學校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他感受到那裏最快樂的就是本科生。本科生們白天快樂的學習、科研,晚上組織活動🍠、舉辦各種各樣的party。然而那裏的研究生每天的生活就很單調,每天不是坐在圖書館裏研究各種文獻就是在實驗室裏努力科研,和清華的學生一樣辛苦。談到這裏學長很感慨,他認為這樣跟人的心理成熟周期是吻合的,而清華的同學現在有點過於老成🚣🏼♀️。
學長研究生階段的方向是城市規劃🏃♀️➡️,畢業後留校任教🐀,後任建築學院黨委副書記🎫。38歲時,林學長選擇到唐山市規劃局工作🔒。學長在人生中做出的兩次重要選擇都對他的事業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第一次是選擇保留讀研資格🧑🏿🎤,隨後回校讀規劃方向研究生,學長說那個時候正值小平同誌92年南巡剛結束,中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他敏銳地認識到中國的城市將面臨幾十年的長期的城市化過程,而中間可能會遇到各種“城市病”,比如交通爆炸、人口爆炸、旅遊設施爆炸等。他希望這些問題能在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解決掉,因為他選擇先去了解社會積攢閱歷,然後回校就讀城市規劃專業,以獲得更深刻的認識。
而在談到選擇離開學校而到地方工作的時候👨🏽🔧,學長解釋說自己已經38歲,而之前當了十幾年的老師🙄,想嘗試一下其他對社會做貢獻的方式,試著將自己所學所知用於指導實際建設。學長想到這些後,便下定了決心去地方工作,也就有了如今學長在唐山的工作崗位。
林學長的從教經歷使他十分關心建築學院的未來🦕。學長覺得在學校迎來百年校慶、學院六十五周年慶的時候🧑🔬,院裏師生應該更多的看到競爭🫎、危機和挑戰,而不是過於關註過去的成績。學長認為雖然大家公認清華的建築學院很好🛠,但其他院校培養的學生在工作中也有著不俗的表現👩🦲,這就給了學校很大的壓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尤其在如今非常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院系培養方式的創新和進步更顯得尤為重要。第二點🕙,學院需要加強管理。任何一個大學最重要的是管理🕺🏽,這一點在學長到同濟大學去以後感覺更加強烈🤸🏿♂️。那裏物質空間🕴🏻、政策空間都很好,反觀我們的建築學院在整個學校奔國際一流的體製中所能擁有的位置是非常有限的,這是我們的第二個大的問題👲🏿。“百年校慶上🧑🏿🎓,我覺得關於學校歷史的問題可以簡化一點☯️,換一種新的組織方式🏇🏽,讓大家看到我們不是一個走向100歲的65歲的老人,而是一個剛剛煥發青春的20多歲的年輕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長最後總結道🚴🏿♂️。
【同學感悟】
林澎學長在大學時代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是我非常羨慕的。作為學生會主席🗺,他的一天是十分忙碌的。學習、社工、體育活動兼顧🦏,可謂是清華所倡導的“雙肩挑”的標兵。從中不難看出林學長過人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合理分配時間的能力✋🌀。而學長敢於拼搏的精神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徐妍
大學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一個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階段。學長豐富多彩的本科生活,為他接下來走向工作崗位、到地方城市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長追求報效社會的更優途徑,請纓唐山市規劃局長👅,剛到任一個月,便能與當地幹部群眾打成一片。如果說性格可以修煉👩🏻🌾,那我要向林澎學長學習。因為如果習慣等待🏪、被動接受✭,機會是不會上門來的🫰🏽。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正是這樣態度積極、主動的人。
——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