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黃萬裏修橋記

2013-08-05 |

○鄭碧賢

50、長150的高家橋🏉,是水利專家黃萬裏在中國大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體作品👨‍👩‍👧。(鄭碧賢 供圖/圖)

高家橋並非無名姓

“我嘗治水涪關道,三載移家居梓州。鑿石開河資灌溉,一橋飛若彩虹浮。”

這是被美國名人傳記稱為“20世紀全世界傑出人物”的水利專家黃萬裏♌️,為四川省三臺縣鄭澤堰設計的石質渡槽“高家橋”寫的詩🦶🏿。高家橋是黃萬裏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體作品。

初識“高家橋”是200611月,我第一次踏進三臺縣🚣‍♀️,見到橫跨兩座山峰的石質渡槽——“高家橋”👃🏽。這座石渡槽🩳,七十多年依然如故,橋身的石縫鉆出蓬蓬雜草🎞。法囯裏昂中法大學裏有個一千多年前的羅馬石質渡槽,早已廢棄,而這座橋是流動的、生命鮮活的古跡。我問了,但沒有人知道它是誰設計修建的🧗🏿。

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我惦念著這座橋的安危又來到這裏💾,沒想它依然巍然屹立,身上連點傷痕也沒有。和周圍遭地震破壞而坍塌的房屋相比👨🏽‍🔧,它平靜、淡然🎬、傲視。這一次我認識了三臺縣93歲的霍連科老先生🛌🏿👲🏿,他的父親霍新吾,就是193710月在縣衙門門口攔馬向鄭縣長呈遞修堰圖的人☞,當時是二十九軍測繪局局長👩‍🌾,也是後來修建鄭澤堰的工程總管。霍連科當時是西南聯大的學生,這段珍貴的歷史在他心埋藏了幾十年🎽。見到我的那一刻,他拉著我的手激動得淚花滾滾。他說這座橋是黃萬裏先生設計修建的呀。

在霍連科老人執意下,由他兒子陪同我們一起來到“高家橋渡槽”🫃🏻,我原來擔心他這麽大歲數行動不方便,沒想到他不僅硬朗而且很興奮,站在橋頭他指著渡槽擺起了龍門陣:在爭勝壩南七裏到新德鄉之間🪖,架一座石拱渡槽,把兩山連接起來🍹,水⛲️,由爭勝上山通過渡槽引向新德山那邊;把水送到農民門口▶️🧑🏽‍🚒。但這裏地勢險要,山峰突起,溝壑深,要在兩峰之間架一座渡槽,需要非常復雜的力學結構👩‍❤️‍👩,在那個連水泥都沒有的年代,其難度可想而知。結實、實用、省錢🍁、美觀,這就是黃萬裏的設計理念🙅。

霍連科說,理念雖好👨‍🦽,但難度卻出乎意料。高家溝是架橋的必經之路🦵🏼,口子溝底全是爛泥巴、流沙,根本無法施工☺️🦠,挖一鋤泥巴,爛泥馬上就把鋤坑填上🤹🏻‍♂️,越挖越垮,一個民工下去探底,立即就陷進去,只好用抬繩拉上來🤵🏻‍♀️。他父親身材高大不信邪,以為別人不行他行,於是脫光衣服🗝,用四根繩子捆住自己,再砍一根楠竹竿,把竹竿先插下去,他不顧大家勸阻跳下去,下去後才知道爛泥的厲害☯️,只要一動就陷得更深🧓💻,泥沒到脖子還沒踩到底。眾人把他拉上來時💃🏼,已全身發青🤞🏿。但那根竹竿還立在那裏🤌🏼。

他父親終日冥思苦想而不得法。有一日,他突然想起什麽,從床上跳起來顧不得穿好鞋就往高家溝跑。他見到我父親🐵、當時的三臺縣長鄭獻徵⚉,說可以用青岡木打底樁,青岡木又硬又喜歡水越泡越結實百年後就變成了烏木👩‍👩‍👧‍👧。這種木材在我們三臺到處都有。我父親高興地說,馬上送報告給黃萬裏。

經黃萬裏查證,這種當地盛產的野生椴木,樹幹筆直,堅硬,生性愛水↩️,在水裏越泡越結實,永不腐爛,可謂不是水泥勝似水泥。黃萬裏也興奮異常,直呼英明。

兩岸滑坡臺地,逐臺梯次打樁🙇🏼,編柵護坡,墊橋樁就用了三萬多根青岡樹棒🙍🏽。黃萬裏是學橋梁出身🚎,後改學水利,稱得上是真正的橋梁水利專家。整座橋所用的石料非常講究,要求石料一律是火包硬石頭為條料,石條中若有巴石頭夾在中間,一律不能成為架橋的材料,每一塊石都不能含糊🦹‍♂️。這樣精選的優質條石,歷經了戰亂🟡、山洪、地震、自然風化,始終堅固地屹立著。

橋身用堅硬的花崗巖條石💢,以石灰、砂子、糯米、碎麻混合而成的四合土砌築🧑🏻‍🏭🏭;東向西,橋高五十米,長一百五十米,上端橋面寬四米。中間水槽寬二米,深二米🌟,左右各一米寬可供人行☢️。下端橋厚六米🏚,分兩層,上層六孔💹,下層三孔。橋下寬闊的河水由南向北穿流而過,上下兩層互相呼應💁🏽。不僅雄偉,簡直就是一幅山水畫。“清江急湍跨石橋,晴嵐朝旭光搖搖👭。”這是當時東北大學金毓黻教授對高家橋的感嘆。

1933年黃炎培先生寫給黃萬裏的一封家書。 (鄭碧賢 供圖/圖)

不能起名叫“萬裏橋”

黃萬裏1911820日出生於上海🪦,自幼頑皮,父親黃炎培將其長期寄宿於學校嚴加管教。但他聰明,從小學到大學皆名列榜首,以最優等生畢業🍧。黃萬裏自幼喜愛文史🧳,且極有天賦,最終選擇橋梁工程為專業。22歲任實習工程師參加建造江山江鐵橋,以他的智慧、勤奮努力🧑‍🦼、善待民工🥐,獲得大家的喜愛。

1931年,漢江大水一夜間沒城,淹死七萬人,之後黃河又決口十多處損失無數,使黃萬裏立誌改學水利以知識拯救民族危難。1934年赴美留學專攻水利。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報效祖國,黃萬裏從美囯回到大後方。

他到四川建設廳報到時就是時任建設廳秘書長的我父親接待的。倆人一見如故,很是投緣🕕。鄭獻徵很欣賞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敬佩他為國、為民立誌治水的誌向。黃萬裏被任命為涪江航道工程處處長,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曾步行三千多公裏,六次勘測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建立起自己的水文地貌的數據庫。這些都得到我父親的支持。當黃萬裏在何北衡廳長那裏得知三臺旱情🤦🏿,鄭獻徵要求為三臺興修水利,解民之苦的消息時📞,他第一個向何北衡廳長報名參加🫷🏻。

27歲的黃萬裏被任命為總工程師👩🏽‍🏫。來三臺之前👨‍🍳,他仔細研究過霍新吾的測量圖和計劃🥎,也查過三臺的地質地貌💛👨‍🔬,但他要親自再進行實地考察。治理江河、修繕農村水利👼,涉及的可能是人命關天、子孫萬代的大事👮🏻‍♂️,不可絲毫懈怠。

黃萬裏帶著老婆孩子到三臺來,在離工地最近的地方修了一棟茅草房🤸🏼‍♀️,供他的家眷和員工住宿👩🏿‍🦰。大有工程不完決不回家之勢。

幾天時間他穿山越嶺縱橫一百五十多公裏查看地形地貌,“日踏芒蹊行百裏,歸途重過彰明丘。匡山太白讀書處🐦‍⬛,猶瞰江濱中壩頭👩🏼‍⚖️🙆🏼‍♀️。”在勘測過程中,設計構思已在逐步形成;哪裏該鑿山;哪裏該劈崖;哪裏該飛架渡漕;哪裏該引水上山✫,大渠🤙🏿、支渠、小渠🦽,將如一張大網覆蓋這片幹渴的土地……

老百姓為這座天生偉岸的石質渡槽取名“萬裏橋”。但黃萬裏的父親黃炎培先生不同意:“一個才27歲的年輕人🥏,承受不了這麽大的榮譽♎️🧣,就以當地的村名叫‘高家橋’吧。”

黃萬裏在三臺出生的女兒💵,被爺爺取名“黃無滿”,以戒驕傲。老年的黃萬裏每念及父親亦曾沉痛地反思自己:“星河回轉歲月流,宇內寓形八十秋,憶昔童蒙猶似昨♝,悲歡歷歷思悠悠🎿。雙親養我多勞劬🏬,勤苦工農亦足謳,愧恨平生效世少,拼將心力為群謀👬。”

橋修成後👱🏿,當地的孩子特別喜歡這座又高、又長👭、又險的橋,孩子們打著赤腳在僅一米寬的渡槽上玩,開始是小心翼翼地走來走去;老虎不咬人,就開始跑,雙腳跑還不過癮🪕,就在上面滾鐵環玩👆🏽,嘻嘻哈哈的笑聲在山澗之間回蕩😭。沒來過的小孩心癢難耐,也要一試高低👨🏼‍🔧,便問👨🏽‍💼:橋有多高®️?去過的孩子傲然答:有天那麽高🧚🏻‍♀️!

1937年,黃萬裏、丁玉雋夫婦與長女黃且圓在四川三臺。 (鄭碧賢 供圖/圖)

農民“捐地”VS政府“征地”

20085月下旬,我匆匆回到北京🏍,通過各種方法終於找到了黃萬裏的女兒,黃萬裏已在2001年帶著一顆對黃河仍然擔憂的心走了。

這座坐落在意昂体育平台教師宿舍的套房,平實無華💅🏻,甚至有些破舊👂🏿,但很溫馨,到處都有黃萬裏先生的身影、氣息。客廳外有塊十多平方米很小的園地,種了些花草小樹,這是黃先生生前最愛來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地方與幾位老朋友相遇聊天,寫了篇“花叢小語”表達一點市政建設修路的意見而戴上右冠二十多年。客廳墻上裝裱在鏡框裏的一封家書💁🏽‍♀️,是黃炎培先生1933年寫給黃萬裏的😸:

“兒萬裏將赴美學習土木工程⛹🏽📆,瀕行🧑🏻‍🦳🍿,特寫下列數條,備留學時之自省:

一,認清求學包括自身修養功夫,勿因註意物質科學,而忘卻精神修養🧏🏻‍♀️。修養方法,最要在養成規律生活🥷🏼。(寫日記切勿間斷👩🏻‍💻。)二👨🏿‍🎨,註意鍛煉身體🤸🏻。多鍛煉📨,便不至怯弱,亦不至肥胖𓀏。三,學自外國🧑🏼‍🎄,勿忘在中國⚙️。須時時註意中國需要何種學識與技能。四𓀐,見愛好之物,勿忘其中尚有壞處存在💢,處處須深一層看📊。五💦,語言、容貌、態度皆須註意整飭。使人起敬重心。勿惹人輕視🫐,以至厭惡。六😯,專門學者,必須熟悉人情世故,才行得通🍤。否則全無用處。民國二十二年除夕,父書”

他還要求兒子在任何時候👩🏿‍💻, 絕不可忘對人做事的原則:

一、必須尊重農民。我國自有歷史以來👮🏻‍♂️,勞動人民從來沒有對不起我們統治階級🈴。

二🗻、為人必須噴出熱血地愛人!愛👩🏼‍🚒,乃是道德的根基,所謂“真善美”實皆包含在愛中📖。

三、戒驕傲🤶🏽。古人雲:“雖有周公、孔子之德之能而驕者👨🏻‍🍼,則其人決不得稱賢”。戒驕不是僅求在言行,乃是要求從內心出發🧔🏿。

黃夫人丁玉雋坐在輪椅上,行動不太方便☸️,有她的小女兒肖路幫忙,一些往事還能慢慢回憶起來。我與肖路雖然從未謀過面🫷🏽,但因父輩是故交,彼此少了些客套,多了份親情🤎。連她家的四川籍保姆對我也格外親熱。飯後,肖路說👮:媽媽今天特別高興,吃得也比平時多。我問黃夫人還記不記得鄭獻徵,她說🏊🏼🙇:“當然記得,他長得很帥喲,那時他是三臺縣縣長,年輕、能幹🧑🏻‍🎓。我們在三臺住了三年呐。我還在霍新吾家吃過好多次飯喲,他夫人的菜燒得好吃,門口那棵黃桷樹好大、好香🎶。我總愛摘幾朵戴在身上,要香一天。”黃萬裏夫人丁玉雋,是國民黨元老、山東同盟會創始人丁惟汾之幼女。

見她高興,我就問起她與黃萬裏相識、相戀、相愛的故事。她淺淺地笑了⭕️,黃萬裏寫的“憶初遇”那首詩她還能誦出幾句:“重洋遊學罷,東風送,巨舸泊橫濱🏖💂🏻‍♀️。看蓬萊勝境,櫻花未興;屐聲遙震,和服輕勻🔢。驀地裏🏃‍♂️‍➡️,驚鴻掠清影🐈,大地破新春……”丁玉雋把黃萬裏帶回山東老家向父親介紹時,丁老先生聽說黃萬裏是上海人,不由分說當場就把他趕了出去。在老人心中上海人就是小赤佬🕴。後經黃炎培出面才成就了這段美好的神仙眷侶🧬。

他們在疾風暴雨中相伴一生,卻沒躲過1957年那場險惡的漩渦。“窗外檐聲催夜沉,燈前玉指刺針深。停針長嘆淚沾臆👩🏻‍🏫,折煞狂夫一片心🤶🏿。”與妻夜坐無寐,堅強的黃萬裏也有痛楚。

這位天才的水利專家,在他46歲時,以精確的數據舌戰群儒七天,對違反科學的“聖人出黃河清”的阿諛之詞,進行毫不留情的反駁:“迋爭面折迄無成,既闔三門見水清。終應愚言難蓄水🌉,可憐血汗付滄溟。”“樗散書生不曉機🤳,竟然抗疏犯龍鱗。”“逆龍鱗”得到的回報是一頂右派帽子,以及鞭打、剃陰陽頭、抄家🤚🏽、掃廁所。但黃萬裏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定要修將來要闖禍的💏,歷史將證明我的觀點。”三門峽工程建起來了。違背大自然科學的工程,給人類帶來了正如黃萬裏所預見的無窮災難。黃萬裏痛心疾首👩🏼‍🍳,幾十年來不停地抗爭,當了右派也要向全國人大寫議案🧑🏻‍✈️、寫文章論述🙍🏻。真是“自古長才難為用,孔丘汲汲屈平慟”。直到2001年黃萬裏90歲時的臨終遺言還是惦著治水🧑🏽‍🦳🟧,遺言不是留給家人子女,而是用顫抖的手向看望他的學生所囑:“治江原是囯家大事,‘蓄’‘攔’‘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應以防‘攔’為主。漢口段力求堤固,堤臨水面宜打鋼板柱🙍🏽‍♀️,背水面宜以石砌𓀘,以策萬全,盼註意,註意🈯️🙍🏽。”黃萬裏活得艱難,卻活得堂堂正正,有聲有色。

臨別時🧘🏻,黃肖路送了我一本《長河孤旅》📏🦸🏽‍♂️,其中有黃萬裏在各個榮辱時期留下的詩篇。詩歌記載了他不朽的人生,記載了他那顆為國為民的質樸良心。

我決定以黃萬裏先生設計修建的“高家橋”為起點,加固🍗、修復渡槽🎫,疏通河道,從河床梯級式向上延伸直到山坡,修建一座紀念碑和水博物館,展示古堰的歷史和現代文明🧚🏿‍♀️🎖,開辦農業水利知識講座、增設滴水書屋👨‍👨‍👧‍👧,把這塊荒山坡建成一座小而精的水文化園,也許它還會帶動一方百姓的發展。

轉自《南方周末》201382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