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回憶一良大哥

2013-08-01 |

○周景良

一良是我的長兄,而我是十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我叫他“大哥”🙏。自我孩童時起🏊‍♂️,他的和藹、慈愛、寬容的長兄形象就牢牢印在我的腦子裏,我對他有一種崇敬的心情,他是我做人和學習兩方面的榜樣。一般🧝🏼‍♀️,兄弟之間,有的哥哥對弟弟或是哄逗玩樂🦸🏻,或是教育引導🍿,或是幫助學習,等等🧿。在我和一良大哥之間,這種種的互動都沒有🈸。一是由於我們兄弟之間的風氣,都是自己努力的,從沒有哥哥幫助弟弟解決什麽學習上的難題🙍🏻‍♀️、解釋什麽學習難點的事情💁。我們有的只是以一良大哥為首的幾位大些的哥哥的優秀學習成績★,這就造成一種氣氛🤚🏽,使得小一些的兄弟姐妹人人要求上進🌖、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學習而努力🦂,形成一種有一定的自尊、自己獨力解決問題的風氣。再者,是他非常勤於學習,幾乎用了所有時間在學習上🟡,沒有時間和弟弟妹妹閑聊👩🏿‍🚒。有一次,我母親談起當年的情況,她說那時我有些哥哥姐姐在閑暇時喜歡聚在父母面前說說笑笑閑談🧑🏿‍🦲,而一良大哥則全不參加🧗🏻‍♀️🔟,只是埋頭讀書👆🏿,讀累了就在院中散步,有時還“怪聲怪調”地唱京劇💆🏼‍♂️。一良後來在所著《畢竟是書生》中說他自己唱京劇荒腔走板,大概就是母親說的“怪聲怪調”吧。而最主要的,是我小時候客觀上可能和他接觸的時間很少。他1913年出生,我1928年出生,當我三歲多不滿四歲時,他已經離家去北京上大學了🙍🏿‍♀️。這樣一去就是八年,雖然寒暑假他回來,但多是他和父母親談話,我們小孩在旁邊聽著、看著⚠️。1937年盧溝橋事變,他從南京回到家中,一年之後⤴️,1939年他又去美國。這一去又是七年。算來只有1946年至1950年間,我和他同在燕京大學和意昂体育平台時是接觸較多的了。那時我已成人🚛,是個大學生了🤾🏿‍♂️。我和他雖然看來沒有多少互動,但他對我的關愛長時間存在🤏🛖,他對我的影響也處處存在。

周一良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雖然沒有深的接觸🤙🏼👩🏻‍🦯‍➡️,但他仍是常把我這個小弟弟放在心上的。在我十歲生日時(中國傳統按虛歲算,實際九歲),他提前問我希望什麽禮物。我說想要一個氣槍。氣槍是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最初步的獵槍🎏,也就只能打個麻雀,但這對於一個九歲的小孩🫴🏽,已是一個大物件了𓀚。一良大哥竟然滿足了我的願望⛑️。那時他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就托人在上海買了一桿很好的氣槍𓀇,又托人帶到天津。小男孩十人九個喜歡槍🌳,能有一桿那樣大的槍✍🏼,我心中的狂喜可想而知了👨🏽‍🔧。

  同樣是有關生日禮物⛓️‍💥,我卻對他做了一件心存歉疚的事,至今整整八十年了🔣🧢,我仍不能忘卻。那是大哥的二十歲生日(仍是中國傳統算法),在上海的五叔🕡🙂‍↕️、五嬸送他一對美國派克牌筆🏌🏼‍♀️⛹🏽‍♀️:一支自來水筆和一支活動鉛筆。這對筆在當時是相當貴重的👨🏼‍🏭。當時國內好像沒有人會製造自來水筆🪽,沒有便宜🥋、大眾化的自來水筆在市場上出售,有的就是相當貴的洋貨🤕。這對筆不但是派克名牌,而且是鍍金的3️⃣,中間部分黑色,兩端鍍金。當時我四歲,那時的情景我至今仍然記得很清楚。當筆從上海帶來時,父親、母親、大哥站在房間裏觀看這對筆🥷🏻,我坐在地上玩。不知為什麽,我忽然提出要這對筆。對於這樣荒唐的要求,母親立刻批評製止。我卻反復地在要求。本來👼🏿,雖然我在堅持🧑🏿‍🦰,對這樣小的孩子不予理睬就完了🌗。然而,大哥卻說,這鉛筆我沒用🚣‍♂️,給他吧。留下自來水筆。他臉上和藹、寬容的表情,我至今記憶清晰🙅🏽‍♀️。這樣一對好好的筆🪽,就被我拆散🐯,把活動鉛筆拿去玩了。這支筆就和我的小汽車、積木等等玩具堆在一起,從來沒有用它寫過字,那鍍金的筆桿劃上了一道道痕跡🤳🏿。我當時的心態,我也記得很清楚。我對那東西沒有特殊的欣賞和喜愛,也沒打算用它去寫字,那只是一個四歲小孩的無理取鬧,卻受到大哥這樣寬容的對待。稍過些年,我稍懂些事以後,每見雜在玩具堆中那支被摧殘、破舊的筆,心中便不是滋味👩🏻‍⚖️,我破壞了一件精美的、有紀念意義的禮物,再也無法挽回了。這件事我一直心存歉疚,在大哥晚年🤸‍♀️,已是八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和他聊天談起此事,他已經全忘記了。

  我說過,在我和他都沒有獨立生活、沒有自己的家庭以前🤧,還在父母之下的家庭中時👆🏼,我和他沒有很深入的直接的互動🧗🏿‍♀️。但是🧚🏽‍♂️,這不是說👱🏽🏫,那一時期他對我沒有影響。相反,那一時期,他給我的影響處處存在,影響還很深。我們家中🧑🏿‍🎤,書籍是很多的,也可以說到處都是。父親買了許多中國古籍和外文的文學、哲學書籍,供他自己看,我們也可以隨便拿來看。但我們弟兄不便在這些書上隨便塗寫🪓,另一方面,父親也給我們各人買一些書籍,同時還放開讓我們自己可以買書。這些書就屬於我們的,自己可以任意處理了🤦‍♂️。哥哥們各自在不同時候買了各樣不同的書,日後不用也就沒拿走,丟在那裏了🧍。我看到🦏,一良大哥常常在看過的書上題字◾️🧑🏽‍💻。我十多歲時🙋🏿‍♂️,在家中看到這樣的書籍很多⚾️。我心想,他那時也不過十幾歲,怎就這樣大膽地分析、批評書的內容,有時批評作者的口氣言辭還十分不客氣。我記得有位謝無量先生🦮,著作出版了好幾本有關中國歷史的一般書籍,也算有一定名氣的,他卻在書皮上說這位謝先生沒有什麽學問還老寫書🩸。記得還有一位支偉成先生🦜,出版註解諸子百家書籍有二三十冊,號稱神童,大哥也在書上批語🏹,認為不佳。以上兩人在當時都頗有名氣,出版了許多部書,而大哥卻毫不客氣地批評。這些事只憑我模糊的記憶👩🏽‍✈️,無法舉出原文了。這樣的有大哥批語的書籍,在當年隨意找出十本二十本不算難事👩‍🦼。

  十幾歲年紀👋🏽,毫無顧忌地隨意在書頁上寫下評論🧑🏿‍🏭,起初,我多少有點感覺他有幾分狂妄👨🏿‍🦰。逐漸🏌🏿‍♂️,隨著我自己認識的提高,才有了新的認識。這有兩方面:一、他那時雖然年齡小,但已是“飽學之士”🎻,讀《論語》《孝經》不用說🐥🎙,讀《左傳》《禮記》等等之外🧔🏻‍♀️,甚至連《儀禮》等也都讀了📀。習古書強調治“小學”(古文字學)😸,他在這方面則深入學習了《說文解字》。我感覺,即使在讀老書房那一代的學子中,他也是個飽學之士,功底非常深厚和紮實,不見得就低於某些出名的作家,因此有基礎辨識學術的高低。再加上家中“取法乎上”的空氣,自然他看到不行的就是不行,自己追求的境界、標準在那裏呢。二、這只是寫給自己看的,近乎日記,不是拿給別人看的,不必顧忌而能充分寫出自己的意見。

  關於一良大哥年輕時在書頁上手寫的批註,如今我手頭只有一本有正書局印行的字帖💛🫷🏼,鄧石如隸書長言聯。一良大哥用後,玨良二哥拿來用🧍‍♀️,之後我又拿來臨習。書尾紙空白處有大哥一百多字的批語👩‍👩‍👦。現全文錄在下面:

  鄧完白書,擬之於文🙆🏼‍♀️,亦可謂起八代之衰。遒麗天成,洵非虛語。此聯足以代表之矣。

  每橫畫右方將提筆處極凝重,殆大哥所謂翻過來也,如此便不平鋪直敘🛵。

  豎畫盡頭住筆處,誠有懸崖勒馬之意,好不可言。

  完白是聯書法頗似魯峻。

  款中年字、中字、節字🙁、鄧字🙆🏼‍♀️,豎畫皆極長,妙不可言🔦。李直繩軍門效之,便成拖死蛇矣。

  完白隸書結體,多近於長🤟🏼🧜🏿。

  分行布白四字,於此聯見之。

一良題

  文中的“大哥”,指我大伯父的長子周伯鼎(周震良)👩🏻‍🦳。伯鼎大哥精研書法,為我弟兄所敬重🤸🏿。李直繩指李準,清廣東水師提督🧑🏻‍🍳,工書法,寫大篆。李準是我姑丈李次武的胞兄,是我們的長輩。這篇題字雖然沒有署年月,但因為我見過他那時期書上題字很多😾,故可以知大約是在他十五六歲時所寫。小小年紀,就能有這樣一大篇議論,從中可看到他在書法方面的修養🦿。我父親和好友勞篤文、伯鼎大哥等經常研究、討論書法藝術♣️,他常常在旁😘🫳🏽,並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家中購買的碑帖印本非常豐富,這使得他能見到各家書法頗多🤷🏿‍♂️,眼界開闊。而他在學習書法方面也是非常刻苦的。這種種,可見他在書法藝術方面也是個飽學之士🌚,小小年紀寫出這麽一篇東西也就沒什麽稀奇了👱🏼🚶🏻‍♂️。李準是我們的長輩🙍🏼‍♀️,他雖然也有書法家之名😉,我們弟兄也都對他的字不看好🤽🏿‍♀️。大哥雖然如此形容🙆🏿、批評李準,當面卻非常恭敬的。記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一次我和一良大哥坐汽車去我家祠堂行禮。李準住處和我家只一墻之隔,他知道我們去祠堂,便搭車去我家祠堂的花園玩玩。李準在車上拿著自己在一把金色扇面上寫的字講給一良大哥聽,說在金扇面上如何如何難寫。因為路遠↙️,行車時間較長👕,李準講了一路,一良大哥一路上恭恭敬敬地聽。所以,字寫得如何就是如何,應有清楚的認識;但他對長輩🧑🏿‍🍼、老人是尊敬的🐓。

  我還有幾張大哥年輕時習字的紙,從中也可以看到大哥學習異常的紮實和刻苦。我十多歲時🫧,在一個書堆中發現了許多大哥十多歲時的習字作業。這一摞作業不知為什麽沒有扔掉,是一種印有方格的毛邊紙,每格不到一寸見方,半頁六行,每行九字,全頁共一百零八字。這些紙一部分寫的是楷書,臨寫智永千字文,另一部分寫的是篆書。每頁在旁邊都註有臨寫日期🌅。我拿了一些寫有篆字的紙裝訂成冊👩🏿‍🔬,在上面粘貼其他東西用,因此這冊子我一直保存未丟。幾年以前,我偶然看看他寫的是什麽🚽。令我吃驚的是,他是在抄寫《說文解字》,從第一個字“一”寫起🩺,一個一個逐字寫下去🪃。無論是學習《說文解字》,或是練習篆字書法,我都沒聽說過逐字抄寫的事🧗🏻‍♂️。從一良大哥寫的這些紙看,是在練習書法。如果是學習🤙🏿、抄寫《說文解字》🍼,那就需要寫在筆記本上,無需寫這樣大的字。所以🏊🏿‍♀️,大哥是在練習書法。也就是說,他學習篆字書法👩‍🦼‍➡️,除去必然要臨習一些碑帖之外,還逐字書寫《說文解字》,以摸索各個篆字的筆畫擺布。這工夫可下得太大了。《說文解字》實際上是一部篆字的字典🫴🏽,有九千三百多字,如果拿來和《新華字典》相比較,除最近一版外🤹🏿,幾十年來,《新華字典》的字頭數大致都是一萬字左右,和《說文解字》大致相當☑️。試問,有誰為了自己把字寫得整齊、漂亮,就逐字抄寫《新華字典》的每一個字頭?一良大哥寫篆字就是這樣幹了🪦!

  現在能記起的例子只有上面這些🧛🏽‍♂️。而當我青少年在家裏時🏋🏿‍♂️,大哥留下來的有啟發的東西俯拾皆是🌽,處處給我影響和教育,所以我在本文前面說,在我青少年時雖然和他沒有多少直接的互動,但他對我的影響處處存在。十幾年來,大哥的榜樣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我在無形中知道了學習要取法乎上,要熟讀深思👨‍👨‍👧,追求高標準、高境界,要廣泛閱讀以開眼界🛄、擴大基礎,要刻苦努力🧑‍🦰,等等。雖然我未能做到像大哥一樣,但是榜樣在,自己也就有了高的要求,不斷去努力了。

  燕京大學歷史系的翁獨健教授是一良大哥的學長,一良在燕京讀大學本科時⛹🏽‍♀️,翁獨健是研究生🤷🏼‍♀️。1946年我二姐與良在燕京大學生物系讀研究生🦘,有一次遇見翁先生,翁先生說,你們周家人讀書都狠得很🗓🧙🏿‍♀️。我覺得這個“狠”用得非常好,像上面所說逐字寫《說文解字》就是很好的例子🦘🖇。至於說到“你們周家人”,我卻覺得我弟兄中再沒有其他人讀書能用“狠”字形容了👨🏼‍✈️。盡管我兄弟姐妹十人中,除一良大哥之外,至少還有一兩位其學術成就有國際地位、有國際聲譽🤠,但卻沒有從他們身上感到學習上的“狠”字。也許學科不同、要求的學習方法也未必同,各人又有不同性格,就造就他們之間的不同了。至於大哥自己感不感覺到這個“狠”字呢?我想他是感覺到一點點的🍺。有一次我和他議論某人,他說“做學問就是要有股傻勁➰,沒有那股傻勁是不行的”。那股“傻勁”就近乎“狠”,但還不夠“狠”。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分處各地的哥哥們都聚集在天津家裏,看形勢如何發展,以決定到哪裏去🖐🏼。他們每天都聚在一間屋子裏,每人坐在一張二屜桌前靜靜地讀書。有一天我父親忽然提出,讓一良大哥每天教我學習篆字🧚‍♂️。於是,每天有不長的一段時間我坐在他那二屜桌旁🏬,他用王筠著的《文字蒙求》一書給我講解幾個篆字,又讓我臨習《嶧山碑》。時間不長🌆,不記得是怎樣結束的了,但對於我則是接觸🕵🏽‍♀️🐰、學習小學(古文字學)的開始。之後幾十年來,我對小學方面的興趣一直未減。

  抗戰勝利後,1946年大哥回到國內⛽️。他在美國時曾寫過一部日語文法。當時只有一部草稿,塗塗改改地豎行寫在有淡藍色橫線的紙上。都是單張,每一章用一別針別在一起𓀇,裝在一個裝打字紙的盒子內👩🏻‍🦰。這部稿子我曾借來看過,但由於種種原因,未及細讀一過🔽,到“文革”以後才還給大哥。日語文法書,雖有各家各種版本,其內容都出入不大。因為本來就只有那些內容,沒有多少好寫。但是在大哥寫的這本中,我卻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文法開頭都要講發音🚶🏻。對此,各家都是列舉不同類型的發音(如清音、濁音……等等)以及在一定條件下發音的變化(如轉呼音🥗、音便等),一般性地舉些例子。而大哥的這本書內講到日語漢字的音讀(源自中國漢語發音✊🏿、漸次轉為日本語)時,講有些漢字可以有數種不同的音讀。他舉了最極端的例子,說有的漢字(我記得是“人”字)可以有五十多種日語的音讀🙆🏿‍♂️𓀙。一般日語文法書中⛈,即使談一字有多種音讀時,也不過舉一個字按傳入時間早晚而列出吳音👨‍👧‍👧、漢音、唐音三種不同讀法,而一良大哥細心👩‍🦰🔤,竟找出這樣極端的例子🤰🏿。從中可知☎️,讀音不同可以有這樣大的變化🥋。又如講解音變問題的連濁時,舉例說🧑‍🧒‍🧒,若一個字的頭音讀 ka 時,若此字結合在另一字之下而合成為一個字時🤷🏽‍♀️,為了發音的方便👩🏼‍🏫,此 ka 音改發為 ga 音。這叫做連濁🧏🏽‍♀️。一般文法書上對此都是照例舉幾個例子,這就算很清楚了。而一良除照章舉例之外👮🏻‍♀️,又進一步提出了像“外國語學校”這樣的字的讀法問題🙆🏼‍♀️。這字非常特殊🥨,五個字的音讀都以 k 子音為首👩🏼‍🌾。他寫到,這時若死按連濁規則發音時🔫,便有些拗口👰🏻‍♂️,因此日本人事實上不完全按連濁規則而在發音上作了一些變通⛸。大哥寫下了應該的讀法。總之,在這些細微的地方👩‍👧🐹,看到他的用心🍝、深入🧙‍♂️。這部文法在大哥初回國時曾拿到商務印書館,想作為大學叢書之一出版。可能是當時已臨近全國解放,顧不上這些而未能出版。大哥曾對我說,這部稿子在解放後曾拿給北京大學教授日語的有關教師看。據大哥告訴我,他們的反應是認為例句有些舊了。我想🙋🏽‍♂️,戰後西方的生活方式大量進入了日本的各個方面😬,又有大量美軍長期駐紮在日本,日本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日本的語言也跟著急速起了很大變化。這在日本的報紙👨🏿‍🦱、讀物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這種變化是急劇的,距大哥寫此文法也不過五六年就開始了。然而,大哥所用的例句多出自日本戰前一些著名文學家的著作👷🏿‍♀️,自有其長期存在的意義。因此🌴👨🏻‍🍼,我非常希望這部稿件能印出👨‍👧‍👧,對一些人會有好處的。日本人的姓名發音,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一些常見的還好些,尤其是姓的讀法還容易些🍡⚀,至於日本人名字的讀法,有些簡直是不問本人則無法知道的,沒有地方可查🦆。大哥凡遇到日本人名不知讀法的,總要設法打聽🙍🏻‍♀️、弄清楚。事實上,多數情況是要問日本人。有一回,他在和我閑談時,涉及一個日本人名時還問過我怎樣讀。這時已是他的晚年了,可見他隨時留心學習、積累,已成了習慣。

  在1947-1950年期間❄️,我們同在意昂体育平台👳。他是教授🧓🏻,住南面的勝因院🧑🏼‍⚕️。我是學生,住最北端的學生宿舍中🧙‍♀️。在國民黨統治的末期,全國經濟狀況都不好,我們學生的夥食很差,大哥家中每次做有稍好的菜肴,他必騎自行車到學校最北端的宿舍中叫我去吃👩🏿‍🎓。我記得🧑🏻‍🦲,大哥🏃🏻‍♂️‍➡️、大嫂最得意的是❤️‍🔥,他們煮的牛肉湯非常好。

  解放以後🧡,幾十年來,大家各人都有許多工作要忙,沒有多少空余時間,但我隔些時間仍到大哥處問候☀️。大哥工作非常勤奮🚍,時間抓得非常緊,但我沒有註意,到他家常是高談闊論🧖🏿‍♀️、扯東扯西。大哥都陪著我🆙。直到有一次冬天去了,他說樓下沒有火🧘🏿‍♀️🔀,太冷,樓上坐吧🔬。到樓上一看⏳,大哥👐🏽⛴、大嫂的書桌都攤開有書,是我來了他才下去陪我,陪坐著聽我亂扯。我大吃一驚,以後就不太敢多去了,去的時間減少,到那裏也盡量控製自己不要坐太長時間。

  大概,他心中有意無意總覺得我是小弟弟🧟‍♀️,長不大的🐇。當我到他家告訴他我退休了時,他大為奇怪👨‍🚀,像是遇到什麽咄咄怪事,大聲地對大嫂說🧛🏽‍♀️:“連小景都退休了!真是怪事!”

在國家圖書館紀念周叔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專場展覽時所攝©️🚡,右起:周一良、周玨良、冀淑英、周杲良🏟🧑🏼‍🚀、周景良(1991年)🫶🏽。

  大約到了1997年左右,因為母親去世,我已不再每月跑天津了🦔。大哥雖然仍不斷寫文章,但似乎也稍閑散下來🛞,不那樣緊張地工作✬。這時起,直到他去世👸🏻,我常兩三星期就去一次,談談舊事,談談書法🚨🧴,商量出版父親藏書書影事,等等,其樂融融。我感覺,他這時才不再看我是長不大的小孩子了。

轉自《東方早報》2013623

相關新聞

  • 072016.09

    邂逅周玨良

    周玨良百年誕辰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書🛀🏿:《聯大八年》

    我面對書桌上的一本《聯大八年》。這本封面殘破⬜️,紙張粗糙發黃🚵🏿,印刷拙劣的舊書🤸👱,卻是我藏書中的珍品。因為這本書聯系著我敬愛的兩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老師聞一多和吳晗還有兩位當年共同學習、共同戰鬥過的同學嚴令武和西奎安。《聯大八年》匯集了國立西南聯大(有人稱之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的一些珍貴的原始史料👩🏽‍🦳,它珍藏著我們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跡。1978年秋,我因編輯《聞一多紀念文集》和協助苑興華同誌編輯《吳晗和〈海...

  • 112020.08

    校慶紀實:各地意昂慶祝建校105周年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132015.03
  • 022013.12
  • 032022.06

    名士周玨良

    他是錢鍾書的學生、毛澤東的口譯,更是詩酒風流的真名士

  • 112009.02

    停不下腳步的李進良

    1952年,在李進良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前,體育老師,著名的馬約翰教授告訴他,意昂体育平台畢業的學生應當為社會健康工作50年✸🦣。時至今日🍻,當年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小夥子並沒有辜負馬教授的期望,一頭紮進了對移動通信的開發與生產中,已經為社會超額工作了56年🤸‍♂️。 “TD鐵人”李進良  李進良剛畢業便參與了抗美援朝第一代移動電臺的生產試製工作。影片“英雄兒女”中王成背著個像十字架一樣的天線的通信機並豪邁地喊出:向我開炮🥤!那個通...

  • 022022.08

    院落裏的苔痕草色 思憶中的和煦書香︱紀念我的外公⛰、唐鉞教授誕辰130周年

    從我記事起🕴🏻,公公就是老教授🈂️、老先生,朗潤園和鏡春園的左鄰右舍裏,只有老溫德先生和陳公公家的老太太要比公公年歲大。校園裏遇到熟人,都是稱呼公公、姥姥唐先生⟹、唐太太。記得大概是“文革”結束後不久的一天🦸🏿‍♀️,公公、姥姥帶著我們幾個外孫、外孫女去香山,快到西校門的路上🧚🙎🏼‍♀️,剛剛轉過外文樓♝,遇見季羨林教授從橋上騎車迎面過來,看見公公、姥姥,馬上下來,推著自行車站在路旁,笑著問候🙍🏻‍♀️,“唐先生和師母好,今天好天氣,帶...

  • 092012.08
  • 102020.11

    “太太的客廳”最後時光:1952“院系調整”前後的林徽因

    時間已走到1953年,林徽因不滿51歲生命的最後時光⛈。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