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
○毛誌輝
在20世紀中國史學史上,陳寅恪是一位極其特殊的歷史學家。他不僅僅是專門家🪕,更是通儒🐷📘。他在人文學的研究中已經達到通儒的境界➖,而其人品🎪,尤表現出高貴的書生風骨🧣,甚至讓他身後的學人們大發“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感慨🚵🏽♀️。
有關陳寅恪的系統研究,最早當屬汪榮祖的《史家陳寅恪傳》👮♂️。該書第一次給予了陳寅恪以全面的評價🧑🦱,並為史家陳寅恪賦予了“難以超越”的歷史地位。然而,真正引發“陳寅恪熱”的🙇♀️,是陸鍵東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因其帶有感情地描述傳主晚年生活,而深得讀者的青睞。此後🦸♂️,《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陳寅恪的史學》◾️、《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陳寅恪與中國文化》、《陳寅恪傳》等著作先後出版,在對陳寅恪人生的追憶、學術的評判中*️⃣🎓,展現了這位大師的獨立人格與高風亮節。王震邦所著的《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一書,是對陳寅恪研究風潮的延續🕌,同時🦖,也是對陳寅恪研究的新突破。
最近幾年來,在眾多對於陳寅恪的研究中🌊,多傾向於就相關陳寅恪的文獻探索🐉,或就陳寅恪的學術成就從正反面立論;有的學者在關註陳寅恪曲折復雜的人生經歷時💂🏿,又忽視對於其學術思想、學術貢獻作系統深入的研究與總結;有的學者甚至將陳寅恪簡單地演繹為一種歷史的符碼,隨意將一些非歷史的東西強加於其身上。王震邦正是在對於研究現狀的分析與把握中⚱️,在對於陳寅恪的全部著作及有關材料深入細致地研讀後,撰寫出版了《獨立與自由》一書,深入闡釋了陳寅恪這位史學大師的學思觀點,特別是對陳寅恪的思維運作做了全面的發掘🌁,深化並拓展了陳寅恪的研究,是對於陳寅恪研究的重要貢獻🤏。
陳寅恪治史的主要成績,表現在對“中國境內之古外族遺文”的釋證、對佛教經典不同文本的比勘對照、對各種宗教影響於華夏人士生平藝事的考證、對隋唐政治製度文化淵源的研究🧗🏿♀️、對晉唐詩人創作所作的歷史與文化的箋證🧑🦽➡️、對明清易代所激發的民族精神的傳寫等等,而所有這些方面,他都有創辟勝解⏸🤚🏻;他治史的精神,則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他學術思想的力量源泉,也可以稱作陳氏之“史魂”🧞♀️。王震邦拿陳氏的史學成就以為其思維運作的印證,拿陳氏的治史精神以為其“發皇心曲”🧑🏽🦱,揭示出陳氏於其學術論證的路徑與運用🛌,非僅有其自信,且胸中另有丘壑。同時,又通過對陳寅恪治學“心法”的解讀🎎,將陳氏得之西學傳統的“辯證法”和歷史語言學,以及得自傳統中學的“體用論”依序論述♢,闡明陳寅恪的學思發展。
陳寅恪作為一個獨具神韻的曠世學人🥟,其史學成就和影響可謂“空前絕後”。遺憾的是✯,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寫過系統論述其治學方法和心得的作品。然而,陳寅恪在史學研究中所秉持的“假設”和論學辯證🖼,幾乎貫穿其一生論學的歷程🃏,只是這種論學辯證的思維隱而不顯,僅能在少數的文章中得窺其對辯證法的闡述,因此,對陳寅恪論學思想的研究向來為學界所忽視。王震邦著重對陳寅恪論學中的“假設”,對陳寅恪研究中頗受關註的“對對子”,以及陳寅恪所倡議的文法研究和歷史語言學的發展路徑📆、中文文法的建立等作了探討🤶,並通過對陳寅恪“中體西用”的思想淵源的論證,昭示陳寅恪的這一持論事實上對於其為人與為學具有“石破天驚”的意義😰。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一生學術誌業的操守,且為時賢所推舉。這一為學旨歸,不但見諸陳寅恪悼王國維自沉的挽詞中🚵,也迭見於《對科學院的答復》、《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傳世名篇內;它的學術淵源,可上溯至希臘古典文化之精義,與陳氏論學的辯證法亦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王震邦認為,獨立與自由🧪,是陳寅恪論學的核心價值和立身大節之所在👷🏽♂️🤽🏽。他循著陳寅恪學思進程的軌跡,從中學和西學之間♢🐦,考掘陳氏論學思維和學術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又輔以過去長期為人所忽視的一些史料🙏🏻,重新呈現了陳寅恪富有個性的一些側面🧑🏼,補充和增強了對陳寅恪的理解和認識🕡,不但具有新史料🏋🏼♀️,更具新視野和新觀點。
《獨立與自由》在展示陳寅恪論學歷程的時候,敘述平實🥓,少有概括評論之語。比如,寫陳寅恪“假設”與“辯證”的中古史實踐時,列舉陳寅恪在《元代漢人譯名考》👩🏼🎤、《元微之遣悲懷詩之原題及其次序》👏🏼、《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等文中運用“假設”展開論證的諸多實例,並對這些實例作出適當的分析🏌️,而不妄下定論💅🏿。這種尊重事實的態度,不僅傳承了陳寅恪本人的治學風尚🫴🏻,同時也秉承了清華學人“出言有據🖊,勿為空疏之學”的治學精神🚣🏿。
陳寅恪的生命自始至終與學術相融⏬,其“不談政治”以及以死力爭“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誌”的韌力,都是實現學術價值的保證。他與梁啟超、胡適等大學者不相類同之處,在於他無法容忍學術研究中參雜政治的因素🫳🏽。對他而言🧙🏽♀️,學術純粹得近乎一種法律,幾近冷漠,不識人之常情👴🏽。他以獨立的姿態,自由的精神👩🏻🚒🌊,傲然天地間👷,任憑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這種臨風獨立的氣場,在近代學術史上雖或不乏其人,但在陳寅恪身上卻顯得格外奪目🧑🧒🧒。也正因此,要刻畫一個客觀的陳寅恪,過多渲染其所處的時代政治和周遭的環境🧏♂️,甚或大量潑墨於歷史事件,都顯得有些突兀和多余🚴🏽♀️,遊離於陳寅恪為人與治學的核心價值之外🫲🏽。從這一點來說,王震邦對陳寅恪的研究算是做到了論述堅守核心價值🙆🏽♀️,行文力求不蔓不枝📐,對時代背景的交代簡明扼要🍽,對陳氏論學的闡述不惜筆墨,通過對陳寅恪論學思想的刻畫,凸現了陳寅恪“一老樹枯澀、獨立於天地間”的元神氣韻🕺🏼。
誠如著名學者汪榮祖評價的,《獨立與自由》一書🧑🏻🦼😴,並無意研究陳寅恪的全面,而是力求略人所詳🧑⚕️,詳人所略,成一家之言👷🏽♀️,展獨到之見。王震邦在占有翔實資料的基礎上🍣,依據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深度闡釋陳寅恪的論學思想及其治學“心法”📊,系統梳理陳寅恪論學的實踐與貢獻,有其新的見解與發現,是對陳寅恪研究的深入與拓展🧍♂️,也就使得該著具有了勿庸置疑的學術價值👨🏽🦰。
轉自 文匯讀書周報 2012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