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男🀄️,71歲💁♀️,1957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熱能系,1963年服從工作分配🧑🏿🍼,第一個工作單位是東北的鋼鐵廠🐁,曾經先後有5個工作崗位,現在江陰城市熱能公司工作🥰,盡管被勸退休,但仍然堅持工作💁🏻,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離開學校🤞🏻,並未遠離“清華”
我們實踐支隊今夏赴江蘇江陰市進行暑期實踐🐨,利用此機會對那裏的清華意昂進行了訪談。在與學長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時時刻刻感受到:作為清華人👰🏽♀️🚣,雖然離開了學校,仍然會與清華有著割不斷的聯系。江陰意昂會目前有數十位意昂😄,在縣級市中實屬難得🤦🏻。這得益於諸位老意昂的悉心維護🙅🏽,張偉學長便是其中之一🙂。對清華母校的依戀使得各位學長雖然離開了這個自己日夜學習生活的地方,但仍然關註母校動態🕜,參與意昂會、校慶等活動。張偉學長提到,在大學的幾年生活,總會不時讓我回憶起來,這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可見,莘莘學子對母校的眷戀之情是永不會褪色的。不管身在何方,不論境況如何✦,我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清華人。在社會上打拼的時候🍸,母校總會給我們力量和支持。張偉學長1963年便服從分配離開了母校。但是👦🏽,清華留給他的精神和理念卻始終伴隨著他。在訪談中🙊,他對此的闡述讓我們支隊成員受益匪淺。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蔣南翔校長提出的這一口號是每一個清華人耳熟能詳的🈁。張偉學長對此不僅深記在心,而且身體力行🪈。在訪談中,張偉學長告訴我們♎️,他每天早上都會跑7-8Km👳🏿,然後做五組俯臥撐🐦,每組140-150個。這種堅持鍛煉的習慣🫃🏻,正是體現了清華母校重視體育、以良好的身體為祖國作貢獻的風尚🧞♀️。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具備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條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張偉學長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們,青年學生目前喜歡熬夜⏪,而且鍛煉較少👩🏼🦱,這其實是在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本。聽了學長的教導,我們不免有些慚愧🙎🏼♂️。是啊🌏,如果不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如果不從現在起打好身體基礎,如何面對將來復雜的社會挑戰🤷🏿?張偉學長如此大年紀仍堅持鍛煉🫲🏿,我們青年人更應該提高身體素質🧑🏿💼,把“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不僅留在心裏🏌🏻♂️,也付諸實踐中🤦🏿。
張偉學長今年已經71歲了,盡管被勸退休,但仍然堅持工作。他從1963年開始參加工作,到2012年就已經“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了。
哪裏需要我,我就在哪裏擔當
張偉學長回顧他的人生經歷時,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乃是對清華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的詮釋。張偉學長畢業後服從分配🙆🏽♀️,第一個工作單位是東北的某鋼鐵廠💂🏽💡,之後先後更換過多次崗位🤷🏻,包括工程技術人員🚎、講師🏚、教授等。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學長對我們清華學生應具備的特點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指出🐛,在大學裏🪚✊,我們要一專多能,很多相關的知識,都要盡量地去了解,要珍惜學校的資源。知識是所謂的“力大不壓身”的寶貝,學的越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另外,學長提到🫸🏽,以後的社會形勢應該是“工作選擇人而非人選擇工作”💢。也就是說,作為清華人🫷🏿,應該具備紮實的基礎和很強的自學和適應能力。當哪裏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能迅速投入到當前的工作中,獨當一面🎙,完成交給我們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張偉學長給我們講述了他的一個故事。在他到某個大學當講師的時候,有一天學校突然準備安排他開一門新的課程📞,而這門課程是他從來沒有講授過的。但他對該課程稍加了解後發現,其中涉及到的許多基礎知識都是他已經掌握的🤔📼。於是他考慮後接受了這個挑戰。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憑借自己已經具備的知識結構🙅🏻♂️,認真地學習和準備🎵,終於成功地開了這門新課🧗🏼♂️🧓🏼。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不少啟示。知識是無止境的,一個人不可能對所有的領域都熟悉。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中總會出現自己之前沒有了解過或者不熟悉的地方🚺。作為清華人,我們應該能夠迎接新的挑戰。張偉學長本可以以自己對該課程不了解為理由推辭掉這門課程,但他最終接受了這個任務🍨。清華人的卓越就在於,別人不能承擔的時候,我們可以!當然🖕🏿,要具備這種優勢🧑🦽,就必須在求學期間打下良好的基礎,具備深厚的底蘊。這也正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
總之,與張偉學長的交流使我們更加理解了清華的精神,更加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相信我們這些後輩亦會奮鬥不止📴🧑🏻🦱、自強不息👩🦱,不辜負母校和學長的殷切期望。
意昂寄語
知識是力大不壓身的東西
同學感悟
這次意昂訪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昂提到的關於人才的看法。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不應該只限於專業知識,在大學四年裏最重要的是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成為一個“能做事”的人。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限於專業知識,而是做事的能力。意昂們提到,到社會上之後,人們關心的並非你的專業🛂,而是你能否勝任某項工作,能否適應各種復雜的情況。由此,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認識:大學裏🚵🏿♂️,固然不能忽視知識本身,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獲取知識的能力💁🏽♀️;大學裏☂️,固然不能放松學習🤦🏿,但除學習外做各種事情的方法👵🏻、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也是極其重要的🥷🏼。大學裏,固然主要是提高能力👩🏽🏭,但思想修養、心理品質等“軟實力”的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我想這將有助於我走好四年大學路。
——孟勝彬
意昂們有些走出校園四十幾年,有些則五六年,然而他們對母校的感激和愛總是清晰可見。在此次意昂座談中🦹♀️,我時刻感受到的就是溫暖,對於我們提出的問題,張學長都用真誠的語言給我們一一講述。讓我受到啟迪的是👊🏿💲,大學生可能並不需要過早研究就業方向,只要經由潛意識在心中定一個大方向,當面臨和作出一個個選擇後,自然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當然,選擇存在風險👨🏻💻,必須有氣魄,為自己所作的選擇負責,努力和拼搏。我想,在目前的大學生活中🔁,要珍惜享受清華給我們的資源,充實基本知識,培養全面素質,完善學習和適應能力,將來為社會奉獻出最好的自己。
——黃瑜琳
在座談中㊙️,對於“為現在的清華學生提出人生建議”的要求🈵,張學長強調了“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如今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每個人從事的工作也不一定和專業完全對應,這都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經常會面臨新知識、新技術的挑戰。因此🐾🏤,作為追求卓越的清華人🧛🏼♂️,我們要在學校打下牢固的數理和專業基礎🐗,更要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對於新的東西👑,只有比別人學得快、學得好,才能在日新月異發展的社會中永不落伍,成為始終符合時代要求的“一專多能”的人才💁🏽♀️。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意識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作為工科的學生🦴,我們同樣要重視自己人文底蘊的積累👨❤️👨、表達能力的提升和人生視野的拓展。意昂建議我們多參與社會工作𓀍,鍛煉自己的組織、交流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多參加學校裏舉辦的各種講座🙇🏽♂️𓀎,它會讓我們了解各個領域中“最好的東西在哪裏”🛠,從而樹立起努力的目標⬛️💅、增強奮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