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傑老師可稱得上是計算機系的一個傳奇人物。2002年開始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博士畢業❎🫳🏽,毅然拒絕諸多大公司向他伸出的橄欖枝🐕,放棄高薪職位👂🏿,而選擇留校擔任老師,繼續科研之路。至今🚴🏻♀️,唐傑老師已經在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五十余篇(其中SCI索引18篇📩,EI索引32篇)𓀝,包括KDD🪛、IJCAI🫁、SIGMOD、ACL、ICDM、SDM、CIKM、TKDE🤌🏽、JWS、JDS♝,範圍涉及搜索引擎,機器學習🚇,社會網絡挖掘和語義Web。其研發的學術搜索系統ArnetMiner的系統用戶已覆蓋180個國家,該系統創造了3年52萬獨立IP訪問記錄。研究成果還在與IBM👃🏿、Google🚦🎬、Nokia🏫、搜狐的多個國際合作和企業合作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
因為年輕,也因為開朗與坦誠,唐老師就笑稱自己常被錯認為學生🫥,這也令我們采訪的的氣氛頓時輕松起來👨🏽⚖️。
學術和科研
唐傑老師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咖啡”。如果我們做研究能像喝咖啡一樣上癮🚵🏻♂️,又何愁做不好呢👨🏼🔬?上癮是人生的精彩所在,無論是研究🐆,還是其它的事,如果對它上癮,就自然會盡力去完成它,實現目標🦯。上癮是後天的,只要你努力去做,就可以養成上癮的習慣。他把研究生生活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茫然,沒有目標和想法🏋️♂️,想不出idea👮🏼♂️。這時9️⃣,導師對我們有很大幫助🍋🟩,指引我們構思一個很好的idea📁,我們順此方向深入研究🐈⬛。直到我們真正理解了怎麽做研究,並發表一👇🏼、兩篇引以為傲的文章。第二階段,自己有大大小小很多idea,但有的是可行的,有的是不可行的,導師會告訴我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第三階段🌿,能自己把握,不僅有idea,而且可以辨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適合做。第四階段,自己有idea,並能帶領師弟🌖、師妹一起研究。
發表文章
短短幾年時間就能發表50余篇文章👨🏻🎓,並且很多都是領域內的頂級會議文章💏。對此,唐老師指出🫸,寫論文,最重要的還是idea。Idea一定要新穎,奪人眼球,而不要一味去追求方法上的創新👨🏽🏫。很多idea可能是我們在吃飯✢、走路、睡覺時想出來的。多去參加一些學術報告,有些交叉領域的專家所做的報告🏭,很可能會激發我們的靈感,而且鍛煉自己每個報告都要提一個問題,這樣,慢慢地問的問題越來越深入。
實習和海外交流
對於許多實習和交流,唐老師談起了他在IBM𓀝、微軟、Google實習,以及到多個國家做訪問學者的經歷。他指出🤽🏽♂️,對待實習,要慎重選擇,如果工作的內容和自己的研究領域相關性不大🕑🚬,其實對我們的研究也不是很有幫助。對於國外大學的學術氛圍📷,他認為國外大學可能更註重idea📑🧖♀️,而且他們對於參加學術報告的熱情很高🐸,學生們都很努力,許多人在實驗室待到淩晨3、4點,有的周六日也不休息🎛。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業余生活
唐老師業余生活也非常豐富多彩。他興趣廣泛🧑🏿🚒🔔,而且樂於挑戰,喜歡潛水、賽車,射箭🥎,愛看心理學和哲學的書籍🫵🏽。采訪之時,他還現場“秀”了一張其潛水的照片,引得我們一陣驚呼👼🏼👮🏿♀️。他認為生活是研究的源泉,往往許多好的idea都是從生活中想出來的🧑🏿✈️,而不是坐在電腦前冥思苦想的🧛🏼。
最後,唐老師總結到:“在研究上,要有‘咖啡’神;在生活上📣,要多幫助別人✖️;在畢業時,要立大誌🩰🍘,振興民族✍🏼📒,振興國家🤦♀️。”祝願唐老師在今後的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績。(計算機系:李義萍)
轉自 清華博學網 2009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