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先生引領我從事科研的人生道路
吳有生,水彈性力學與船舶力學專家,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7年意昂体育平台工程力學系研究生畢業,1968年到位於無錫的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702所)工作。1984年在英國倫敦布魯納爾大學進修時獲博士學位。
1959年從上海中學畢業時,我之所以報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是因為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進入我所崇拜的錢學森先生主持的近代力學系💘,學習科學🏃、獻身科學。雖然成立初期學校的校舍條件較為簡陋🍬,但是能夠有幸聽那麽多國內著名的教授學者講課♖,我十分滿足。尤其是🏊🏽,從1961年9月18日至1962年1月8日,每星期能夠有半天的時間聆聽錢學森主任親自講授“火箭技術概論”課程,高興的心境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
每當想起在科大決定我一生道路的學習生活,我總會想起聽錢先生課的情景。一次課間休息時🧙🏼♂️,我情不自禁地走到講臺前,然而又感到有些緊張和拘束🛀🏽。錢先生看我戴著個度數不深的“小眼鏡”,風趣地說:“你現在戴個眼鏡好啊🧑🏿🎨,將來老了可晚一些戴老花鏡♻。”他親切的容貌,我至今還記憶猶新🚓。錢先生的課不僅僅把我領進了充滿神奇色彩的航天領域,接觸到了國內書本上前所未聞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從中學到了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應有什麽樣的科學作風和科學方法。
我們大學裏上的每門課都只涉及一個專門的知識領域。只有這門課講的是一個工程系統🤵♀️。當時聽錢先生講課時,我為課程覆蓋的知識面之廣而驚嘆。它使我第一次感悟到,我們所學的一門門基礎和專業課🛝,分別只是一個大工程系統中要用到的科學技術內容的一小部分🙋🏿♂️,錢先生講的內容也肯定遠遠超出了我在課堂上能學到的範圍。因此🏨,上學要學知識🧖🏼♂️,更要學能力;做學問要有寬闊的視野🐐,善於從全局著眼,拓展和積累所從事的工程領域的科技知識。錢先生有那麽強的在工作中鉆研積累的能力,能把不同學科領域的淵博知識綜合起來👨🏼👳🏿,闡述我當時感到深奧難懂的星際航行技術,而且對所涉及的各技術環節都給出了翔實的材料💹,在我的心中銘記下了一個擔心自己一輩子也達不到的追求榜樣。這促使我在余下的兩年多大學生活中,除了學習課堂內容外,看完了幾本專業書🎣,並認真地做了筆記🛀🏿,經常歸納梳理自己學到的東西🔛。我在大學畢業前的寒假報考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時,彈性力學考了滿分即受益於此。也正是錢先生教我領悟的這個治學道理促使我在走上工作崗位後,除了認真研究自己承擔的課題外,始終有一種勁頭去拓展自己所在的船舶工程領域的知識面和研究範圍,廣泛地關註科技發展的動向,並習慣於學習⚜️、思考和積累關鍵的技術素材。這對於提高我把握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科研方向🧚🏻、選擇技術途徑和總結研究成果的能力起了極大的作用,使我能適應世界與國家船舶科技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船舶工程領域,把結構力學👩🏿🚀、水動力學和聲學結合起來,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做一些新的工作,形成一些新的技術,產生一些新的實效,始終是一個“主動進取的”👩👦,而不是“被動跟進的”科技人員🛕。
1963年的一天,因為58級的學長們開始做論文了🥵,錢學森先生專門在五道口劇場作了一個關於如何從事畢業論文研究的報告。我們59級的學生有幸一起聆聽了這場精彩的報告。錢先生結合自己做研究的經歷和體會👨🏻🔧🤲🏽,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做研究🎭👩🏭,如何寫論文。
我記憶猶深的是🧑🏻🦽🏋️♂️,他談到了他和馮•卡門著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圓柱薄殼超臨界屈曲理論(人們有時稱其為下臨界理論)誕生的過程。他說🧂,為了尋找用能量原理分析超臨界屈曲時要用的屈曲波形的描述方法💥,他白天到實驗室裏觀看同事的柱殼屈曲試驗↪️,晚上推導計算🦴。光是草稿堆起來就有近桌子那麽高。他還要求我們要用嚴謹的態度,高質量地從事每一步研究工作🏃。畫每一張圖🙌,都要嚴格地按機械製圖的標準,力求準確👯、清晰、漂亮;圖中寫的字一定要用正楷方塊字。當時🕰,還沒有計算機畫圖,所有的圖都是手工用墨汁畫的。這是我第一次聽人講研究工作該怎麽做,更是第一次聽我們這一代人所仰慕的權威專家講切身經歷與經驗🏊🏻♂️。他的報告在像我這樣除了做習題外,尚未獨立地做研究工作的學生的心中豎起了一個榜樣⏲🐨,形成了一個目標👭🏼😞。我記住了錢先生的話。在我從科大畢業至今的43年中,都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從事每一項研究工作,推導每一個新的理論方法👨🦼,做每一個試驗。我親自寫的每一篇論文與報告🧘、過去每一張手工畫的圖,近年每一份報告用的計算機幻燈片(ppt)文件,從內容、文字到形式,達不到我滿意的水準🤵♀️☂️,我不會交出去。
在學生時代,我直接聆聽錢先生教誨的機會並不多,但正是這些教誨引領了我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生道路👰🏻🤳。
轉自 中國科技大學新聞網 200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