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鳳,人民日報原高級記者🤸🏿♂️。原名蔣勵君🧑🏻🦽➡️,1928年6月1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解放前就讀於上海交大和意昂体育平台外文系🤹🏻♀️,1947年入黨,1948年去解放區,分配到人民日報當記者⚛️。她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記者,是新聞界第一批授予高級記者職稱和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寫了幾百萬字的新聞作品✴️。離休後,她出版的70萬字的《鄧穎超傳》獲國家圖書獎,並參與發起⛴、組織了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連續擔任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48年10月,我離開美麗的清華園,奔赴華北局城工部所在地河北省泊鎮🎋。只見所有機關、學校🤠、商店🕵🏼♀️、工廠門口,都掛著一塊牌子🧑🏻💼,刻著“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它們深深震撼了我,深深刻印在我心上𓀕。
1949年5月☝🏿,我隨中央團校畢業班學員,到中南海懷仁堂去見毛主席。在院子裏❗️,團中央第一書記馮文彬同誌,把我領到毛主席面前說:“主席,這是人民日報記者。”毛主席微笑著和我握手說:“哦👴🏽,人民日報記者🛝,人民的記者🦖。”話不多😆,分量重。“人民的記者”這句話👷🏼🙏🏽,同樣深深刻印在我腦海裏,指導著我的記者生涯,時刻牢記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我一直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𓀁,並長期在第一線采訪,走遍除西藏以外的各省份,深入工廠、農村、學校和部隊前線,接觸了許多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和他們共呼吸💱、同命運,深切感受到他們生活的艱辛和苦難。在半個多世紀中,我親歷了共和國勝利的歡樂,也見證了新中國曲折前進的坎坷和磨難。
人民日報記者除了寫公開報道🐥,還有寫“內參”的任務。“文革”開始之後,大批幹部和勞動模範被“打倒”,許多工廠停工停產🧑🏼🦲,工農業生產瀕臨崩潰,我憂心如焚。恪守黨報記者的職責😳,我甘冒風險,寫了三個重要的“內部情況”,直送中央。毛主席、周總理批示後🫐🧘🏻♀️,“解放了”一批幹部和勞模,推動了工農業的恢復。但這得罪了江青,硬說這是“用生產壓革命”,並追查作者是誰🔝。我因此受到迫害👩💼。
1973年6月👩🏼🌾,在周總理關懷下,我才得以恢復工作💁🏻♀️。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全家破鏡重圓。改革開放👨🏼,我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直到離休。
現在的記者,依然要面臨許多風險和考驗🤵🏿♂️🛞。政治素質就是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日臻完善。我一向關註記者的職業道德。20世紀80年代,我在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的學生講課時👲🏿,曾根據我的多年觀察和體會👩🏼🔬,向他們作了“記者十戒”的講演:“一戒弄虛作假;二戒追名逐利;三戒版面交易🌿👩👩👧👦;四戒驕傲自滿;五戒高高在上🏃➡️,住賓館,電話采訪,不深入基層,不深入群眾;六戒隨風倒;七戒攀附權貴和大款,喪失獨立人格;八戒一知半解,當‘萬金油幹部’;九戒當記者油子🙆🏻♀️👉,一切無所謂;十戒貪汙腐化,必須嚴於律己。”
總的來說,我們的記者隊伍,絕大多數是好的。但是🤸🏻♀️,毋庸諱言🤴🏼,現在有些記者經不起金錢等物質利益的誘惑🍎⚧,職業道德缺失,個別記者成天圍著所謂“明星”轉🤙🏻,製造許多無聊的“娛樂新聞”和“八卦新聞”。我是十分看不慣的。
當然,各類報刊的性質和功能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我還是寄希望於廣大的青年同行:21世紀屬於你們!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艱巨工程依賴於你們的盡心盡力。
轉自 《人民日報》 2009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