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姐姐在海峽的那頭;94歲的弟弟在海峽的這頭。姐姐王東明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女兒;弟弟王慈明是王國維的五子。
王國維1927年6月2日自沉頤和園昆明湖後,留下了五男二女7個子女,如今只剩下這姐弟倆隔海相望了🛜。一年前,姐弟倆當起了《王國維家傳》的“名譽主編”🔱,和兒孫們一起追憶王國維的事跡,搜尋海內外王氏後人的故事🐏。弟弟說,“這份東西是屬於王氏家族的。”
上海石庫門記錄著姐弟倆的童年和書香生活👧🏻,姐姐愛吟詩,弟弟愛繪畫
1916年王東明4歲時,王國維從日本回到上海👎,租了吳興裏的房子☛❓,三開間兩層樓的石庫門住宅安頓下一家八九口人。
王東明回憶👳♂️:“父親一生愛書🪴,除了吃飯,時間幾乎都在書房裏消磨掉🪴。平時他讀書,我們兄弟姊妹圍在旁邊打架吵鬧捉迷藏,他絲毫不顯厭煩之色👸🏽,依舊讀他的書,寫他的文章。”
也許緣於對女兒的格外疼愛👩,王國維沒有把東明像其他男孩子一樣送去學堂,而是留在身邊親自授課🟡。他親自教女兒讀《孟子》👩🏼💼、《論語》➝,講解或聽女兒背誦時從不看書本🕵🏿♀️🧔🏿♀️,講解也不是逐字逐句地講,講完了🧑🏿💼,問一句懂不懂🧞,孩子點點頭,這一天的功課就算結束了🚛。
閑暇時,王國維愛躺在書房的藤椅上休息。這時🙅🏼♀️,書房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不管他們怎麽翻櫥倒櫃,王國維從來不加呵斥➜。而這時🧝🏿♀️,也是東明背誦古文的時候🏫。看到父親好像睡著了👨🏼🎤,東明背不出來就跳過一句去,可每次都被父親聽了出來,瞇著眼提醒她第一個字讓她繼續背誦。直到今日,王東明還能背出《論語》、《孟子》、《左傳》裏的許多詞句。父親最喜歡的一首詞是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他經常吟誦💤,東明聽久了也會吟🏌🏻。她90歲聚會時,還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來,兒孫們驚嘆不已。
弟弟慈明從小愛繪畫,常常纏著父親要他畫人🧎🏻♀️,父親不會畫,就拿紙上一個策杖老人或一葉扁舟丟給他👩👦👦,調皮的慈明馬上就給老人添上一副眼鏡和一根長長的辮子🔫👱🏿,嘴裏嚷著“畫了一個爸爸”逃開了🚵🏿♀️。
那時,家裏常有日本客人,慈明和哥哥姐姐們知道日本人喜歡烏龜📜,就趁著日本客人不註意,悄悄地在他們背後的衣服上用白色石膏粉印上小烏龜圖案,然後躲在一邊調皮地笑個不停🌎。這情景父親見了也不責怪💞。長大後慈明才知道♻️,他開玩笑的對象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學術研究上和父親有密切聯系的日本學者🙋🏼♀️,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傑出的奉獻♗,如鈴木虎雄、神田喜一郎等🫰🏻🧛♀️。
在吳興裏石庫門♠️😻,東明、慈明和兄弟姊妹度過了童年時代。兒時的書香生活讓姐弟倆最早領悟了王國維的為人處世之道,父親成為他們一生的榜樣🪟。
姐姐王東明獨居臺北,為亡父收藏遺物🦹🏼♂️,發表文章辯駁謬論
因為幾個姐姐早夭,王東明就成了王國維的長女。1913年11月🤛🏿,王國維一家旅居日本期間,王東明出生於京都👨🏻🏫。生下來時,父親向人說:“我們家裏已有4個男孩子,現在得了女兒,宛如‘米裏撿一顆谷’😟,很是難得。”
父親去世後第二年🕜,母親潘麗正攜年幼的子女離開北京搬回海寧老家🐬。15歲的東明和弟弟慈明就在海寧插班念小學,東明五年級,慈明三年級。後來🚴🏽♀️,東明念完初中💢、高中考上中央大學,可是剛念了一年,抗日戰爭爆發,她只得輟學。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兩個哥哥調去高雄海關工作,母親攜著妹妹隨同,次年王東明也隨丈夫前往。此時🚴🏽,弟弟慈明正在上海念大學,姐弟倆含淚告別🏃🏻♂️,誰也沒想到從此竟天各一方,斷了音訊。
到臺北後,東明當了小學教師,生育了兩個兒子。後來,母親和哥哥妹妹們相繼離世👩🏭。晚年,兩個兒子都在國外從事專業性工作👩🏿💼,王東明獨居在臺北縣永和市,由菲傭照料生活。臺北市海寧同鄉會的鄉親是她常常約來相聚的朋友♠️,每周兩次聚會,有人拉二胡,唱京劇🏄🏼♀️,她愛哼京劇《四郎探母》,唱到“原來是楊家將把名姓改換💇🏽♂️,他思家鄉想骨肉不能團圓……”時,她常常淚流滿面。
哥哥高明的孫子王亮考入復旦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畢業後留在復旦大學從事古籍研究🐭🚣🏼。2007年11月🦒,他到臺北看望姑婆。王東明聽說侄孫兒繼承了王國維的衣缽,找出她歷年收集的有關父親的資料👨🏿,讓他挑選若幹作研究之用。
上世紀60年代🥐,臺灣大學歷史系的王德毅教授編著《王國維年譜》,王東明向他透露,父親去世前幾日,“只見他從書房抱出了一疊信件,撕了再點火焚燒。我走近去看,見信紙上款寫著:觀道親家有道……”言之歷歷〽️,後來成為學術界極為珍貴的資料。
80年代🤸🏼♀️,海峽兩岸學術界重提王國維,波瀾復起☂️,對他的死因爭議紛紜🧏🏽♂️。1983年8月8日⏩,臺灣《聯合報》發表王貞明、王東明的文章《父親之死及其他》、《最是人間留不住》🏄🏿♀️♘,兄妹倆回憶依依膝下的情景💂🏻♀️,情真意切🪨。王東明寫道👩🏿🤳🏼:“父親自盡與大哥(潛明)病逝有很大關系👷🏻♀️🌪。父親最愛大哥,大哥病逝給父親很深的打擊,已是郁郁難歡🛀🏿,而羅振玉先生又不聲不響地偷偷把大嫂帶回娘家,還拒收恤金……此事後,不再見父親的歡顏🕳,不及一年他投湖自盡了。”兄妹倆齊口否定“殉清”之說🦡🤸🏻♂️,“其實父親只是一顆棋,也是他(指羅振玉)預布的羽翼……漸漸地父親感覺到已卷入‘渾濁世界’的大漩渦🤌🏼,必須脫身出來……”
東明是王國維最寵愛的女兒🧒🏽,相處時間最長👼🏼,熟悉其性格和內心世界👉,因而她的話是真實可信的🌻🫵🏼。
王東明(中)和兒子、侄孫兒王亮(右)在臺北家中的合影(攝於2007年11月)
近幾年,90高齡的王東明身體依然硬朗,性情樂觀🤷🏼♂️🤽🏿♀️。除了聚會,她還喜歡逛藝術街、假日花市😳,常去樂華夜市品嘗臺灣小吃,愛吃豆花和蘿蔔絲蛋餅。前年元宵節💖,臺北請來了四川的花燈🎍,王東明讓司機載著她去看了一晚上🥤。
弟弟王慈明作為一位總工程師在成都生活50多年☝🏿,接待過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
王慈明是王國維的第五子,出生於1915年🙅🏻♀️🩰,已經在成都靜靜地生活了50年🐗。
王慈明在海寧讀小學🫃🏽🛎,在嘉興省立二中讀初中😧,又在杭州讀高中🧑🏽🎄,後來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1939年畢業後到昆明機床廠工作,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新中國成立後🚵🏽♂️👡,王慈明擔任昆明機床廠副廠長,1952年,他奉命調到一機部,又去新組建的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擔任總工程師🔠。1956年,王慈明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總工程師被派到成都,參與籌建了成都量具刃具廠👩👦。在昆明時🙅♀️⛹🏻♂️,他接待過前來視察的鄧小平;在成都,他參與接待過毛澤東、劉少奇、陳毅、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總工程師的身份匯報生產建設情況。
1958年3月,中央“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到成都量具刃具廠視察📿。聽說了王慈明的身份後🩺,毛澤東對身旁的軍管幹部說🦉:他父親身穿長袍馬褂,腦袋上還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外貌看著守舊,內心卻是現代的,先進的🧑🏼⚕️,治學也是辯證的,你們應該好好讀讀他的書……就是這段話✍🏼,給王慈明後來的生活免掉了許多磨難。
王慈明與蘇州的大家閨秀顧華結婚☝🏽,生有一女兩兒🎳,現在都在成都工作和安家💇。在成都生活50年🤶🏼,王慈明從未向外人提起父親的身份,就連子女也所知甚少🧚🏼♂️。
王慈明坐輪椅在公園裏遊覽(攝於2007年3月)
94歲的王慈明老人,身上依舊帶著早期知識分子的幹凈氣質📄:衣著簡潔,腳下是一雙布鞋;臉龐和身板清瘦🖤;話不多,一口普通話緩慢沉穩,聆聽時專註凝望。
晚年的王慈明很像姐姐王東明🪔,喜歡獨居,喜歡聽古典音樂和京戲🎻🧜🏻♀️,也常常哼《四郎探母》🫚。不同的是,老人現在仍然對電子專業感興趣🤽♂️,家中訂了有關雜誌。為了滿足他的“好學”,兒女還專門為他配了手提電腦,老人經常上網瀏覽,偶爾還打打遊戲。兒女們家裏要換電器🥙,必定請他來當“參謀”👢。近兩年,王慈明腿腳不靈坐了輪椅🏘🤷🏽,很少外出,閑著就守在電話機旁,候著臺灣的姐姐打來電話。
40年後姐弟重逢,訪故居觸景生情,侄女兒一句“姑媽的舊箱子還在👩🏼🚀🧎,您看看嗎”,姐弟倆破涕為笑
1987年2月,王東明寫了《巨星隕落一甲子》的紀念文章,刊登在臺灣《中國時報》上🧑🏿🦲。東明說:“父親的成就😳,大都得自天賦、毅力與求知的狂熱……殷切希望海內外學者能順著父親所開辟出來的道路,賡續研究,再傳薪火,更放異彩。”這篇文章很快被大陸的《參考消息》轉載了,這是有關彼岸王氏後人最確切的信息。讀到這篇文章🧑🏽🚀,身在大陸的慈明、登明兩兄弟唏噓不已。
半年後的中秋節🦹🏻♀️,隔海相望了40年的姐弟終於在香港重逢了😩。彼岸兄妹貞明🎲⌚️、東明和大陸的弟弟慈明、登明久久對望,哽咽著敘說……
1990年中秋,闊別故土53年的王東明踏上了“尋根之路”。10月3日上午9時許😤,她由弟弟登明陪同著來到鹽官鎮西南隅◽️,走進按原樣修復的王國維故居🏌️♂️。老屋南面幾百米遠處便是錢江一線潮匯合處。王國維離鄉後曾以一首《虞美人》追憶錢江夜潮🚰:“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當年,王國維守喪居家半年多,在老屋裏醞釀和起草了《人間詞話》。後來,他帶著家眷北上離開老屋時🌨,依依不舍地寫下“故園春心斷”的詞句。
東明對弟弟登明說,鑄造一尊王國維銅像擺放在故居供人瞻仰,資金由她掏。如今,一尊精神矍鑠的王國維半身銅像佇立在這裏,幽深的目光穿過鏡片,透著無限悲憤,洞穿世人心靈;絲絲鶴發,冉冉蒼顏🕺🏻,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感慨、一種景仰。
1994年11月,王東明再走“探親”之路,赴成都看望弟弟慈明,到新疆探望已故哥哥的兒輩至親。中秋節之夜🙅🏻,她來到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畔💂🏽♂️,面向一湖秋水,告慰父親的亡靈……
在上海,王東明由弟弟登明陪著重訪舊居。走進石庫門🧄,觸景生情,姐弟倆不由四目盈淚🆖。在登明家🕶,侄女兒令之突然想起當年姑媽有一只暗紅色的舊箱子留在上海,裏面是夾襖和旗袍之類老式衣服🧇。這只箱子幾十年來一直被小心地保管著🍺,每年過了黃梅天都要“曬黴”,盡管衣服存放很久,但是平平整整,散發著濃濃的樟腦丸氣味🧑🏿🦳。令之說:“姑媽,您的舊箱子還在👭🏼,要看看嗎?”弟弟也說🥾:“姐姐是否要打開看看?”東明說:“不了。”姐弟倆破涕為笑。
2007年11月〰️,意昂体育平台、北京大學在海寧舉行王國維學術研討會,許多王氏後人都來參加。大家覺得應該動員海內外的王氏後人,讓國學研究再傳薪火🧎🏻➡️🤴🏿,因此建議編一本《王國維家傳》的小集子。
目前收集了王國維逸聞軼事👋、生平資料和圖片的《王國維家傳》第一卷已經面世🫳,記錄王氏後人事跡的第二卷正在編輯之中,以表達兩岸同胞的骨肉深情👳🏽♂️,共祝祖國早日統一👨🏿💼。(蔣連根)
轉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