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著名物理學家。1907年生於廣州,192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物理系,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博士學位👇👨🏿🎤。1934年~1946年任北大及西南聯大教授,楊振寧、李政道皆受到他的指導。2000年病逝於臺灣👨🚒。

物理學家吳大猷(右一)九十華誕慶典
吳大猷先生是我的姨夫👋,吳夫人阮冠世在家中排行第二🚻,我的母親阮冠時排行第三👷🏽。吳大猷先生1946年離開北京時🧑🎓,我還不到十歲,幼年時對他的印象多來自母親,知道二姨阮冠世是個才女,在那女子很少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她毅然選擇了南開大學物理系,在那裏與吳大猷相識。從此吳大猷就一直關愛著我二姨🧑🏼⚖️,風風雨雨,歷經磨難,但始終一往情深💮,譜寫了一個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也正是從母親那裏得知吳大猷是位物理學家,北京大學知名教授。兒時的我們對於這位長輩,當然是傾慕不已,我們小小的心靈中,覺得他是那樣高尚、那樣偉大,頗有一些引以為豪的感覺。也許是受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和哥哥韓汝珊都喜愛上了物理😱,並在1950年代先後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真正有機會聆聽吳大猷先生的教誨👮,卻是1992年吳先生應邀訪問大陸之時🦶🏽。他給我們的見面禮是一張帶有簽名的照片、一套《吳大猷文選》,還有一本剛剛印刷出來的他在臺灣大學講課的講義,這份講義對物理學理論的發展和內在聯系作了精辟的論述🖕🏽。當時我正應《中國科學家略傳》一書編委之邀為吳先生撰寫小傳🧖🏼🍐,寫好後送呈吳先生看稿👨🏻⚕️,吳先生復信謙虛地說:“汝琦🧑🏻🦼:你寫的小傳💇♂️,事跡部分多正確,但稱譽則誇大了些,……我這一生真正的些少貢獻,是在臺灣的學術發展上,……是我對臺灣培育人才、提高學術水準的貢獻。雖則成效不能使人滿意,但在外在情況下和自身能力內,我實在盡了我的心和力🥥👨🏼💼,問心無愧臺灣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學子➙👳🏿♂️,……如寫我的小傳,似宜兼及這方面,不要因為是在臺灣做的而略去,我的工作是沒有政治性的,是為中國學術、科學🔈、人才的效力🕯。”
的確,吳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學術🫳🏻、科學、人才效力的一生。在北京,吳先生率領臺灣代表團參加了李政道教授組織的首屆東亞🚒、太平洋、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實驗和技術研討會😓,還參加了為周培源教授九十大壽舉行的國際流體力學和理論物理科學討論會,以及有海內外三百多位物理學家與會的中國當代物理學家聯誼大會🛩。他還參觀了北大💆🏽、南開、中科院高能所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室,他對大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發出由衷的贊嘆。吳先生回臺之後立即著手推動兩岸科學技術的交流,使大陸科學家成功實現了首次訪臺。吳先生一心想的就是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復興、人類的發展。
1997年8月我們赴臺北🙂↕️,參加以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名義為吳大猷先生組織舉辦的祝壽活動。我們帶去了母親阮冠時贈送給他的生日賀卡和照片,還有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畫冊《中國人的聲音——香港回歸抒懷》,畫冊的撰稿人中有多位是他的老朋友和熟人✦。吳先生觸景生情🗡,向我們詳細詢問了老朋友們的近況😭,話語之間處處表現出對大陸親人的眷戀👊🏼。祝壽活動由臺灣意昂体育平台校長沈君山教授主持🦸🏻,200余人出席,九位教授先後發言🕵🏻,他們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介紹了吳大猷先生的工作業績⏬、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晚間還舉行了大型祝壽晚宴🎊,三百余人參加,現場氣氛熱烈非凡。沈君山教授幽默地說:“在物理學界,吳大猷先生是大家熱愛的大家長🗣🧑🦯➡️,海內外老中青三代物理學者相聚,猶如為老祖父祝壽。”這種場面😕、這些話語🫨🙈,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吳大猷先生在華人物理學界影響之廣泛、位望之尊崇。
吳大猷先生對北京大學情有獨鐘。1998年他為紀念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撰寫的文章中寫到🌻:“我生於1907年,1934年任教北大。抗戰期間,我隨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經長沙達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為慶賀北大40周年校慶,我撰寫了一本專著☎️,討論多原子分子振動光譜之分子結構🧩。兩年後,英文書稿在上海付印,一部分運往美國🚉🫄🏽。此書竟成為該門物理學的第一部完整權威著作,為我個人及北大獲得相當高的榮譽👱🏻♀️。我生於民國之前✤,雖不敢說參與創造歷史,卻是實際走過歷史;而我在北大先後12年,見證了學校在苦難中顛沛流離🧙🏿,也隨著學校而成長,身上早已長有北大的細胞。如今隔著海峽,遙祝北大的百年校慶🧒,心中實在感慨良多😰。”北京大學也因吳大猷曾在校任教而自豪。在北大文庫珍品展中,與嚴復、胡適8️⃣、錢穆、馬寅初🤽、馮友蘭🫴、費孝通等一批在北大任過教的知名學者一樣🎀,也有吳大猷的展覽專櫃𓀆,裏面有吳先生贈送的手稿和著作👨🏻🦱。
最後一次見到吳先生是1998年12月🕵️♂️👨🏽💼,其時他赴廣東南沙接受霍英東基金會授予的傑出成就獎🧑🦯,他的兒子吟之、葆之陪同前來,我們兄弟也專程從北京前往陪同,吳先生以92歲高齡親自出席領獎儀式🥭,完全是為了表達對霍英東先生的感謝👩🏿🔧、贊同和支持🫳。在講話時吳先生表示這是對學術和人才的尊重🏟,……一個國家只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才是有前途的👨👦👦,才會是興旺發達的💇🏽。南沙領獎後🎻,我們一行直接驅車前往肇慶,回到了吳先生闊別64年的老家🕝,看望仍在那裏生活的親人。吳先生說,在臺北時常常夢見童年的小學校,簡陋的教室和課桌,幾個年級的同學同班上課……。如今家鄉的變化太大了,吳先生的祖籍所在地肇慶高要縣的頂湖村,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文生物園研究試驗點地區”,成為美麗的旅遊景點✬🐿;肇慶還創辦了西江大學,吳先生參觀後❕,對家鄉有規模這樣大的大學感到非常高興。吳氏家族的同輩和晚輩親戚匯聚了36人之多👱♂️,他們紛紛為吳先生祝壽🧑🏻🚀。見到家鄉的巨變,晤聚久別的親人𓀎,吳先生心情舒暢🧑🏽🦲,興奮不已🧏🏽,我們也為家庭會聚的歡樂深深感染。大家相約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北京再相聚🥖🙍🏽。吳先生表示要帶著吟之、葆之在北京、天津長住一段時間,好好與那裏的親友、學生享受生活的樂趣,並撰寫中國物理發展史⛄️。北京大學為了迎接吳先生,特地在校內風景優美的燕南園選擇了一座別墅式的小樓,聘請了北京著名的大夫做醫療顧問🖤🤦♀️。然而不幸的是1999年3月吳先生因病住院🕵🏻,病情日益嚴重,回大陸長住的願望未能實現。當我們聽說吳先生彌留之際,仍在叮囑如何安排赴北京📸,再到北大物理系去搜集資料……。我們不禁熱淚盈眶。
2000年3月我們兄弟代表大陸的親友,赴臺北參加吳大猷先生的葬禮👩🏻🎓,和吟之、葆之一起為他老人家守靈。祭奠的場面和規模是我們從所未見的,那麽多的學生爭先在家祭的禮堂為他穿孝服🐛,以致殯儀館的孝服供不應求;那麽多的學者爭相在追思會上發表感言📃,個個感情深摯,從不同角度勾畫了吳大猷先生高尚的人品、博愛的胸懷🤴🏿。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吳大猷先生的偉大🏜,這種偉大寓於他正直誠實的性格之中、寓於他大公無私的品質之中,也寓於他對科學和教育的傾力奉獻中🐤,更寓於他對親人、對朋友、對祖國、對人類的大愛之中💆🏼♂️。
吳大猷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韓汝琦)
轉自 民革中央聯絡部 200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