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大學有一個時代的特色,我們希望今天的北大、清華能夠煥發活力,讓原來一些優秀的傳統能夠繼承和發揚。”作為西南聯大的史料搶救者與研究者,張曼菱6月8日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她反對重建西南聯大。她認為9️⃣,應該學習西南聯大的製度📍,而不是重建這個牌子,“歷史永遠不可能回到過去🕵🏼。”
張曼菱
在抗日戰爭時期👷🏼𓀋,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一路西遷,至雲南昆明等地辦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結束後遷回原址。西南聯大雖然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這所特殊的大學成為國人心目中對於大學培養精英人才的最好註釋🥕。
今年恰逢西南聯大成立八十周年。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昆明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昆明召開時🤹♂️,民盟昆明市委向大會提出了關於“重建西南聯大,並將‘西南聯大故裏’打造為昆明的文化標識性符號”的建議。
1939年秋🧛🏻♀️,張伯苓赴昆明西南聯大時與在校南開大學師生職員(部分)合影
好老師就像一瓶陳年的老酒
張曼菱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98年她返回故鄉雲南,專註西南聯大歷史文化研究💂🏽🧏🏻♀️,其擔綱製作的歷史文獻片《西南聯大啟示錄》《西南聯大訪談錄》,撰寫的《西南聯大行思錄》,組成“西南聯大三部曲”🍫。
她總共采訪過150多名西南聯大學生🦊,北京大學畢業的她親切地稱他們為學長。
6月8日,張曼菱在《知識分子》和意昂体育平台學生西南聯大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講座上說🗣,她現在也時常能夠想起西南聯大那些學長期待她的目光🩵。“他們一直把這段歷史深埋在心裏。當我敲開他們的門,告訴他們我要重寫這段往事時🥅,他們那種渴望的眼神說明他們已經等待很久了👰🏿,往往只問一個問題🏗,他們一口氣談三四個小時🧔🏻♀️。”
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的詩人鄭敏曾經對張曼菱說🪂,當年西南聯大的很多老師自己就像一本書,在課堂上他們往往是自然流露🙊,想到哪裏就講到哪裏,沒有所謂的包裝比如開場白和結束語,也不像現在很多老師講課有一種“工藝性”的成分在裏面。
“好的老師就像一瓶陳年的老酒,別人一聞就知道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有常年的積澱在裏面◽️。老師的積澱♡,他們本身對知識的自信還有他的方式必然具有他的獨特性。”張曼菱說道。
而葉公超就是這樣一位有獨特性的西南聯大老師➡️。
據西南聯大的學生向張曼菱回憶稱🫱🏿,葉公超曾經擔任過西南聯大英語語音課教師✋🏼。“當時的學生非常厲害🙍🏿♀️,因為覺得前任英語語音課老師講課很水🏥,讓他們學不到東西🎍,所以學生們把前任英語語音課老師趕走了👲🏿。”
而葉公超走進教室時衣著寒酸📸🌇,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他一進教室就開始東張西望,然後指定一名學生念英語課文,等學生念完後說:“你,坐那兒去。”
“第二個🛁,你念一下,你坐那兒↘️。”
所有學生都念完課文後,全班同學被分為四五堆,葉公超指著其中一堆學生說:“你們是河北人吧?”隨後說出全班學生的籍貫🙍🏻♀️,除了一個蒙古學生葉公超沒有猜出來之外🕹,其余全部說中📲。學生們面面相覷也立馬頓悟,認識到了自己英語發音存在的問題🍷𓀔。
張曼菱還談到了同為西南聯大外文系的一位教授——吳宓👱♂️。吳宓教授雖然自己英文發音不標準,但術業有專攻,能把英國古典文學用同時代的中國文學語言翻譯出來💆♀️,他認為詞匯🫄、語法和思考都應該放在時代的語境下。
吳宓不會把古代的英國文學作品翻譯成現代漢語,也不會把現代的中國文學作品用古典英語翻譯出來🤘🏽,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文學的時代性和文學的社會性。
1938年8月,西南聯大多位教授在昆明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金嶽霖🧑🏼🍼、吳有訓
“導師可以告訴你,你適合做什麽”
西南聯大的老師們深刻影響著西南聯大的學生的人生走向💆🏼。
“當年為什麽導師能夠對學生起到這麽大作用,(因為)這是直接跟社會掛鉤的🤹🏼,導師可以告訴你社會缺乏什麽🏎,導師也可以告訴你,你適合做什麽,人才和社會是對接的。”張曼菱說。
1944年👴🏼,李政道曾懷揣浙江大學老師的一封推薦信,穿越萬水千山👩🎨,到雲南尋找西南聯大老師吳大猷🧑🏿🍼。
在烽火連天的路途中🕣𓀔,他經歷過翻車之禍🤳,在昆明北郊的崗頭村,李政道敲開了一間農家的房門🦶🏼,吳大猷正在照看生病的妻子。吳大猷隨機出了一些物理題目,李政道的回答讓其一次次感到驚訝和狂喜⛹🏿♂️。第二天吳老師到西南聯大的物理系就說:“各位,我發現了一個物理奇才。”
李政道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
楊振寧也曾對張曼菱說,他經常把當年在西南聯大學習時的筆記本拿出來看一下,“裏面有一些非常經典的𓀁🫳🏻,甚至是回到起點的一些東西👷🏿。”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吳征鎰1940年-1942年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理科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師從生物系張景鉞教授。張景鉞曾經在貧困中堅持植物研究,吳征鎰亦然。
抗戰勝利後,吳征鎰到了北京,但是四五年後覺得昆明是研究植物最好的地方,所以又回到了昆明👀,“他的家很小,就在植物園裏,基本就在那裏度過了他的一生。”
“他外出考察的時候帶很小的一個本子,畫植物的局部還有記錄,甚至自己都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張曼菱說。
曾在西南聯大任教的華羅庚和家人合影
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觀
張曼菱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到好萊塢進行學者訪問🧎🏻♂️➡️,在美以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現代女性為主題發表公眾演講😽,是大陸改革開放後首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女性🎛。
她說,她接觸到的很多美國學者都認為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觀🧑🏿🎤。一是因為西南聯大在當時達到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二是因為它獨特的教學模式。
“西南聯大既有西化的一面,又有中國的一面🦸♀️,把人倫、把倫理、把師德納入在教研的關系裏。”張曼菱認為😱,在西南聯大👩🦯➡️,實現了傳統的中國教育體製和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相結合💇🏼♂️👌。目前有人把西南聯大簡單總結為愛國主義、艱辛教育等🔣,張曼菱表示,“這些和對一個遊擊隊的總結差不多👈🏻,沒有接觸到大學的本質”🧚🏼♀️。
“因為戰爭的特殊關系,當時西南聯大的很多老師都是‘五四’之後出國深造,為了強國❗️,為了不讓知識流失,他們又回國,把自己很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西方的科學知識結合在一起🧑💼👨🏻🦼,有了自己鮮明的特征。”
張曼菱還認為⛄️,西南聯大“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師恩,師和恩連在一起☪️,只有中國才有。在中國很多老師對學生的喜愛程度,會超過他自己的孩子😂🩳。”
“那時候大家都很難✊,但是心裏的輝煌和理論高度沒有一點示弱的。”張曼菱說↗️,研究西南聯大的校史不能剝離大學的人文精神,校史應該是包含了活生生的人和故事的校史💇🏿。她同時表示🧏♂️,中國名校校史的總結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振興應該會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