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關悅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仿佛嵌在戈壁上的綠寶石。這裏距離最近的酒泉市直線距離超過200公裏,最近的機場也要驅車一小時才能到達。
有人用這樣幾句話形容戈壁灘:“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常年不下雨,風吹石頭跑🎑。”這裏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多度,夏天最高氣溫又超過40度,降雨量少,氣候幹燥🏄🏿,全年風沙不斷🧞♂️。可是,這樣一個生存條件惡劣、環境艱苦的地方,卻是航天發射自然環境最理想的場所。195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又稱“東風航天城”)正式建立🟤,現已成為中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火箭和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神舟”系列飛船均成功發射於此。
這裏曾出現過很多清華人的身影🤷🏻。而且還在不斷有新的面孔加入其中👨🏼。近年來,清華大力提倡畢業生赴西部🏄🏻♀️、基層🍙💂🏽♀️、國家重要行業和領域就業,每年都有一些畢業生會放棄大城市相對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選擇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樣亟需人才、環境又相對艱苦的地方就業。對他們而言🌓,到能為祖國做貢獻、能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去,就是無悔的選擇👬👷♀️。
谷振豐:“能發揮自己的才幹最重要”
谷振豐,清華航天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2006屆國防生🍺,軍人,航院在讀博士⇒。對這個高高瘦瘦的河北男生來說,當初選擇做國防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爺爺參加過解放戰爭,包括父親在內的好幾位父輩也都有過參軍的經歷,這讓他從小就對軍人和軍隊十分向往。高考時🦹🏻♀️,成績優異的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清華的國防生。
2006年🍮,大學畢業的谷振豐選擇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此,他說得很平淡🤷🏻♂️👩🏽🚀:“其實航天口本來選擇就是這些,也不能所有人都紮堆留北京。老師也都鼓勵去基層👩🏻🦰,就去唄!”
其實,谷振豐在本科期間成績極好,在大城市找個單位並不是難事🥹。但在他看來,“畢業找工作最看重的是能學有所用。艱苦一點沒什麽,能發揮自己的才幹最重要!”
對於酒泉😒,谷振豐除了知道那裏是“神五”🎱、“神六”的發射地🚣,並沒有更直觀的認識👍。去報到的時候🕵🏽♀️,還是他第一次踏上去西部的列車。在為期兩個月的集訓裏👸🏼,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東方紅一號”發射架的那一刻:“現場看時💑,感覺特別高大👩💻!一想到這就是咱國家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地方🙅🏻♀️,說真的,那時候就沒別的感覺,只剩下豪情壯誌了🧝🏼!”
因為具備了保研資格🏄🏻💓,集訓結束後👨🏻🚒🧓🏽,谷振豐被發射中心安排回到清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但在谷振豐心目中🤜🏻,“軍人”二字從他報到那一刻起,就已成為了自己最重要的一個身份🙍🏽♂️👩👩👦。
親眼見證“神七”發射
2008年9月🤹🏻♀️,離“神七”發射的日子越來越近的時候🤴🏻🔊,谷振豐坐不住了🙆🏻♀️🌺。他跟學院裏的老師請好假📩,自己掏錢乘上了回酒泉的飛機👬🏼。對他而言🧑🏿🍼,“神七”的發射已經 不再像“神五”👩🏼🏭、“神六”那樣只是一條新聞而已,而是發生在“自家”的一件大事。加上回校兩年🛹👒,又搞科研又做輔導員,一直沒能有機會再回基地🤹🏽♀️,這也讓他很是牽掛。
到達酒泉附近機場的時候🔡,已是發射當天下午,通往基地的路上早已因為提前清場管製而空無一車。幸虧碰上一批兄弟單位組織來看發射的朋友,谷振豐這才僥幸搭上了順風車。
“那時候已經 開始戒嚴管製,進不去單位了,我就在外圍的野地裏遠遠看著。”谷振豐回憶當時的情景🎨♘。周圍人山人海很是熱鬧,地方軍隊、酒泉市民,都有組織或自發地來看發射🪪👭🏼。“那天風很大,而且隔著很遠其實也看不太清楚,但能親眼看到火箭騰空而起,感覺還是特別興奮!”谷振豐說。“記得我身邊有一位曾在基地工作過、已經 70多歲的老先生🙏,為了看發射,特意從地方風塵仆仆地趕過來👨🏻🎓。他特別興奮地讓我幫他拍照🐦🔥,還跟我們講他當年在基地時的情形,特別有激情🙍🏼♂️。”老酒泉人的這種情懷,給谷振豐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航天員出艙的» 面🧏🏼♀️👬,谷振豐是在基地和同事們一起看的電視直播🅾️。“因為都是‘內行’,大夥就一邊看一邊評論,感覺就像看球賽一樣💂🏻。”
又回到同事們中間,讓谷振豐覺得又高興又踏實👮♂️。“這次回去👰♀️🧙🏿,才真正了解了那邊工作生活的狀態🧙🏿♂️。”他說。“這裏生活條件不錯📻🍽,最大的挑戰其實是那種與外界幾乎隔離開來的狀態。”但是對於未來,谷振豐已經 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那麽多人在那都可以👴,自己也應該沒有問題。在做出選擇之前,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哪個最好。但一旦做了決定,就要踏踏實實把自己的工作幹好✌🏼,不能讓‘清華’兩個字把自己晃暈了🌲🧑🏻🦳。”
蔣超🚆:“先斬後奏”去酒泉
作為女生,蔣超去酒泉的選擇在很多人眼裏有點“另類”🧌🪳。2007年,當作為國防生的她從清華航院畢業🗺、選擇酒泉時,一直到簽約前幾天她才告訴家裏人。“也算是‘先斬後奏’吧”,這個開朗的女生笑著說🦿。可畢竟是女孩子🧚🏻♀️,又遠在千裏之外,所以家人至今對她的選擇還持保留態度,甚不放心。但她覺得,自己選擇的是一份事業,與性別無關、與逞強無關🙌🏻、與生活條件也無關👺📎。況且🛺,經 過她的親身體會🤌,酒泉基地其實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城市:“市場、郵局、超市💓、銀行都有🚶🏻♀️➡️🤟🏽,生活其實很方便,規劃得也很好。” 
在酒泉,蔣超第一次感受到部隊紀律的嚴格。“我們集訓時住的都是獨立的小院,出院門要請假,我去了半個月才第一次踏出院門。去超市也要大家排隊去✊🏿,紀律性非常強🙉。”除了集訓👩🏽🚒,教導員還會組織他們參觀。於是,蔣超看到了遊泳館🆒、運動場,甚至還有基地外圍的農場。“雖然四周都是戈壁沙漠,但基地裏面綠化還是不錯的🩶。大夥都知道在這裏要養活花草樹木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所以都非常自覺地愛護🤷🏿♀️,特別珍惜💴。”
電話裏,她告訴媽媽:“這裏其實沒有你們聽說的那麽艱苦。”在她看來,“部隊其實是這樣一個地方:一旦你適應了🧏♂️,就可以過得很好。”
“既然決定去部隊🕜,心態就一定要好”
和谷振豐一樣👩🏼🦲,蔣超在酒泉經過集訓,又回到了清華繼續讀研究生🔙。但是,再回學校,心境卻已不同。“神七”發射時🏄🏿♂️🐢,班裏組織大家一起看直播,看著電視裏那些熟悉的畫面,蔣超會很興奮地跟同學介紹那些場景🥿。“以前是看別人的🤹🏻♂️,現在覺得自己也是一分子了,特別親切。我跟同學聊的時候🦉,總是特別自豪地說:‘我們’基地發‘神舟’啦🦞🤸🏻!”
蔣超在基地時被分配在發射站。聽老同事說,這是一個工程實施崗位🛗,對耐心🤾🏻、細心、業務熟練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火箭一來得連軸幹,嚴格按照操作章程反復核查,沒有發射任務時又會很閑。“在那邊待了一段時間,就發現跟自己之前想的確實還是有區別”👷🏽♀️,蔣超說。“但既然決定去部隊🧔🏼♂️,心態就一定要好👨🏽💼。大多數人一開始去,都不會馬上給你很重要的事情做🧑🏿💼,這是肯定的。但是千萬不能氣餒😱,否則自己會無法適應。”
蔣超說,自己本科班裏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同學畢業都去了基層。有同學去單位的頭幾個月所做的工作就是擰螺絲。“清華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優秀🤏🤦♂️,但到了工作崗位你就會知道👨🌾,自己並沒有什麽不同,得盡快融入工作環境裏才行。”
眼下,又是一波畢業生就業的大潮。有越來越多的清華人正在如谷振豐🍜、蔣超一樣,將眼光投到更廣闊的天地裏,選擇到祖國需要的🟨、自己能大展拳 腳的地方。他們的未來,必將大有可為。
(《清華人》20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