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梁實秋的一生三件事

2008-11-05 |

來源:網易 2008年11月3

他一生三件轟動事:罵戰魯迅,被左翼文人圍攻,與比他小28歲的韓菁清結婚

1987113現代作家梁實秋病逝🙇🏽‍♂️。

梁實秋(19031月-1987113),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中國浙江杭縣(今余杭)😎,出生於北京👨🏼‍🎨。

生平簡述

1915年夏,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即今意昂体育平台之前身)🕯;

19238月赴美留學,專攻英語和歐美文學,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獲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

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北京師範大學📫;

1927年與徐誌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1927年到1930年間,和魯迅展開關於文學的階級論與人性論的論戰🔷;

1938年因“抗戰無關論”受到抨擊;

對日抗戰時曾居四川;

19495月移居臺灣🙋🏿‍♀️,先後任國立編譯館館長😭、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大同大學董事;

1987113病逝於中華民國臺北市👌🏻。

梁實秋是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1915年秋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9月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528《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113病逝於臺北。

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事跡略述:

讓梁實秋名聲大噪的有三件事:第一當然是和魯迅先生的論戰🛃,第二則是千夫所指的“抗戰無關論”,第三則是風行海內的《雅舍小品》。

1、魯迅與梁實秋的論戰

論戰的起因——那是梁實秋從美國回來之後不久。在北京《晨報副刊》上,他發表了一篇題為《盧梭論女子教育》的文章👆🏼。192711月🎲🤸🏿‍♀️,《復旦旬刊》創刊🧛🏼,編者向他約稿💅💁‍♀️,他把這篇文章又拿來重新發表了一次🤟🏽。文中,梁實秋再次把偉大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大大攻擊了一番,並對女子的教育問題發了一通議論。其時,恰值魯迅剛剛從廣州來到上海🤸🏿‍♂️,定居於景雲裏👩🏽‍🦰。景仰盧梭的魯迅對梁實秋的觀點自然深為不滿,在梁文發表一個月後⛹🏽,魯迅寫下了《盧梭與胃口》的雜文,發表在翌年的《語絲》周刊上🦸,從而揭開了魯、梁論爭的序幕。

問題是,魯迅對梁實秋的不滿迅速由對盧梭的不同看法擴展到“人性論”的問題👨‍❤️‍💋‍👨,相隔僅兩天,他又寫了著名的《文學和出汗》一文,一個多月後,在《擬豫言》一文中,他還以雜文筆法把梁實秋著實嘲弄了一番。梁實秋在深感震驚之餘,不能不接受這一嚴重的挑戰👨🏼‍💻。應該說,對文壇前輩魯迅,他過去一直是很敬重的。而現在,他不得不拿起筆來應戰了📅,盡管他十二分的不情願🙎‍♀️📮。

毫無疑問,如單就盧梭問題看,魯迅是正確的🌵。無論是作為一個個體生命,還是對人類思想文化所做出的貢獻,偉大的盧梭都是永遠值得後人景仰的👷🏼‍♀️。梁實秋出於一己的偏見,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擊斥責盧梭,終致引起魯迅的憤慨,正是理有固然。魯迅說:"做過《民約論》的盧梭,自從他還未死掉的時候起,便受人們的責備和迫害👧🏽😂,直到現在🙇🏽,責備終於沒有完🔂。"顯然,魯迅不僅欽佩盧梭,而且表現出一種感同身受般的深厚同情。

但是,使梁實秋隱隱感到不安並且很不服氣的,是魯迅進行爭論時的“態度”。確實🈶🐧,在上列三篇雜文裏🗝,魯迅的文筆是有些不大客氣🏋️‍♂️,像“梁實秋教授”、“上海的教授”💅🏽、“美國開演《玉堂春》的影片,白璧德教授評為絕非盧梭所及”一類語言,確乎會使人感到極大的不舒服📴。因此,梁實秋在回敬魯迅時🎟,不可避免地也帶上了意氣用事的成分🫵🏻。

論戰中的意氣——梁實秋反擊魯迅時所抓到的問題,正是魯迅先生相當敏感的一個問題。他說:“有一種人,只是一味的‘不滿於現狀’,今天說這裏有毛病,明天說那裏有毛病👩🏼‍⚖️,於是也有無窮無盡的雜感,等到有些個人開了藥方,他格外的不滿;這一服藥太冷♞,那一服藥太熱🎲,這一服藥太猛,那一服藥太慢。把所有藥方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餘地,好像惟恐一旦現狀令他滿意起來,他就沒有雜感所作的樣子🦜。”

多年以來,魯迅在文壇上以一支筆橫掃千軍🧑‍🌾,所向披靡,一直慨嘆碰不上一個像樣的對手而感到孤寂無聊。現在,憑藉直感,他明白終於碰上了一個理想的“敵手”,先生的情緒立即亢奮起來🚛。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寫出了一大批火藥味更濃的文章,像集束手榴彈般朝對方擲了過去🤾🏻‍♀️🤷🏻。這裏面有專門針對梁實秋“不滿於現狀”之說的,有針對梁實秋確實存在的精神“貴族化”傾向的。也有並不針對什麽具體問題🛀🏽,只是行文中興之所至順便捎帶上的。而使得魯迅與梁實秋的矛盾更為深化的另一個分歧,是由對翻譯的不同看法產生的。

如果論爭被嚴格限定在以上的範圍,雙方雖然都動了肝火💶,使論戰意氣用事的色彩不免過濃了些🐓,但總的說來,論戰還是文藝家在文藝範疇之內進行的😕。但是,由於這場論爭是在範圍更廣闊🤒、也更復雜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背景下展開的🏎,隨著論爭的深入,不僅範圍在逐步擴大,而且性質也在微妙地發生演變🧔🏼🫶🏽。最後🛌🏻🗄,不同文學思想的爭論終於被賦予強烈的政治色彩🏋🏽‍♂️,從而變得愈加復雜難辨。作為個人,魯迅與梁實秋相互的感情也都受到了難以愈合的創傷🤷🧝🏿‍♂️。

論戰的高潮——論戰進入最高潮的標誌,是魯迅那篇著名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的發表🪻。在這之前,創造社的馮乃超曾著文稱💇🏽‍♀️:“然而,梁實秋卻來說教……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老辣的梁實秋馬上回敬了一槍:“《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哪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話說得俏皮,而且包含了用心甚深的餘意♖。據說,魯迅先生讀到此文後的反應是🤲🎐,先是冷冷一笑,隨後道🤸🏼:乃超還嫩一些🧑🏽,這回還得我來。於是👎🏽,寫下了以上那篇影響深遠🦌、多年來被奉為典範之作的名文。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充分調動起他作為雜文聖手的一切潛能🔢,以形象化的,又是邏輯推理式的方式👩‍🍳,把“喪家的”用“乏”了的資本家“走狗”的套子,穩穩地戴到了梁實秋的脖頸上。文中的精彩言論幾乎能使人過目成誦:

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的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

但是,話說到這種分寸,就說不上是思想分歧👩🏿‍🦳,更談不上是什麽不同文藝思想的沖突了。因而🙅🏼,高潮實際上也即意味著結束🧑‍⚖️。此後🧚🏻,雙方你來我往的交手雖仍然時有發生,但那只能看作是一場激烈大戰後的余波了🏊🏿。

2、“與抗戰無關論”——左翼文人發起對梁實秋的大批判

抗戰爆發以後♙,梁實秋以社會名流的身份被國民政府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也因為這個身份🙋🏿‍♀️,1938年夏,梁實秋輾轉來到抗戰的大後方重慶。抵達重慶後不久🫱🏿,當時主持國民黨《中央日報》的朋友程滄波邀請梁實秋為報紙辦一個副刊。對於程的邀請,梁實秋欣然接受。至於接受的原因梁實秋後來解釋說:“除了開會無所事事”,“我非黨員(國民黨),肯以編務畀我,盛情難卻”。

上世紀30年代梁實秋在重慶南屏

1938121⏳,梁實秋在重慶《中央日報》主編的副刊《平明》面世,他在類似發刊詞的《編者的話》裏有如下一段文字☝🏽🔂:“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

梁文一出,文壇反應強烈,重慶《新蜀報》副刊《新光》💬🧔🏿‍♂️、《新副》於同年12月中旬就為此一口氣發了九篇文章。不過反應最快的是羅蓀發表在《大公報》上的《“與抗戰無關” 》一文。羅蓀在文章中表示:“在今日的中國🧆,要使一個作者既忠實於真實♚🤚🏼,又要找尋‘與抗戰無關的材料’,依我笨拙的想法實在還不容易,除非他把真實丟開。”此外🏀,羅文還就一些往年陳事嘲弄了梁實秋一番:“然而假使此公原來是住在德國式的建築裏面的🎺,而現在‘硬是’關在重慶的中國古老的建築物裏面⛎,我想,他也不能不想到🕵🏿,即使是住房子,也還是與抗戰有關的。”很明顯👩🏽‍✈️,羅文無視梁實秋所言“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而突出其“與抗戰無關的材料,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的觀點,至於文章對梁實秋個人生活的揶揄則難免有些意氣用事。次日4️⃣,梁實秋便在《中央日報·平明》上也以《“與抗戰無關” 》為題撰文。重申他的“最為歡迎”和“也是好的”兩個表態,並強調“我相信人生中有許多材料可寫🫶🏼,而那些材料不必限於‘與抗戰有關’”🫸🏿。在答辯中🥰,梁實秋還對羅文中提及的“住房”問題專門作了說明,言語中流露出濃重的憤慨情緒👦。“有一點我要說穿✋🏻:羅蓀先生硬說我原來是住在‘德國式建築’裏面🎆,這是要證實我是屬於該打倒的那一個階級。這種筆法我領教過多次💇🏻‍♂️,十年前就有一個自命為左翼作家的說梁實秋到學校授課是坐一輛自用的黑色的內有絲絨靠墊的汽車🦓。其實是活見鬼!羅蓀先生的這一筆,不高明”。鑒於以往的經驗😵‍💫,梁實秋在文章末尾還特地聲明:“在理論上辯駁是有益的事🫅🏼,我也樂於參加,若涉及私人的無聊的攻擊或惡意的挑撥,我不願常常奉陪。”此後,任憑左派文人如何批判,梁實秋不再發言🕵️。

樹欲靜而風不止,盡管梁實秋不想再就這些問題作情緒上的無益爭論🤾🏼‍♀️,但事情並沒有向他希望的方向發展🦎。梁文發表之後,左派文人紛紛撰文發起對梁實秋的批判,而且已經失去了最初理論上爭論的意義,完全演化成對梁實秋嚴厲的口誅筆伐,其中充滿了濃烈的火藥味🚴🏿。參與對梁實秋批判的👷🏻‍♂️,除了《新蜀報》副刊有關作者和羅蓀外🤽🏼,比較重要的還有宋之的、張天翼、巴人等。尤其是巴人的批判文章🤼,火藥味極濃📔:“明白的說吧🥡,他們要消滅的不是‘抗戰八股’而是‘抗戰’”。“那意義必須打在政治的陰謀這算盤上的……毒素……更多✍🏻!更毒🎡!而且手法也更陰險了。”從左派文人對梁實秋的批判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鮮明的情緒色彩和意氣用事的意味。而我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麽梁實秋一個“編者的話”會引起左翼文人如此大的憤慨🥊?

198610136️⃣,積極從事過抗戰文藝創作的老作家柯靈在《文匯報》上為我們解開了這其中的疑團👯‍♂️:“這一席話(指梁實秋的《編者的話》)之所以爆發為一場軒然大波𓀌,原因不難理解。梁實秋一直是左翼文壇的論敵,雖然到了應該一致對外的抗戰時期⛳️,看來彼此都沒有消除宿怨🌯👪,說這番話的場合又是國民黨的《中央日報》🦸🏽。” 原來如此!至於說到宿怨和情緒🤦😎,其實梁實秋那篇引起爭議的《編者的話》也並不是那麽的心平氣和🕋。在《編者的話》中梁實秋有一段話:“我的交遊不廣,所謂‘文壇’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處,至於‘文壇’上誰是盟主💭,誰是大將👨🏻‍🎨,我更是茫然。所以要想拉名家的稿子來給我撐場面,我未曾無此想,而實無此能力。”其中文壇、大將、盟主、名家雲雲,所指為何🩰,明眼人一看便知🥷🏻,而他的那個不同意見👩🏻‍🦼,更是隱藏著對以前左翼文壇強調文學要密切聯系時代,聯系政治的理論主張和標語口號式創作傾向的批評和否定。上述的這段話,在左翼作家們看來🔡,梁實秋當然是別有懷抱,自然也就難免對他展開批判和攻擊🥹。

193941,在接編《平明》副刊整整五個月之後,梁實秋結束了他與《中央日報》的關系,臨離開《平明》副刊之際🥥,梁實秋在副刊上刊出了一則簡短的《梁實秋告辭》。舊話重提🤽🏿‍♂️,猶不免感傷參半:“我不說話,不是我自認理屈🥢,是因為我以為沒有說錯話。四個月的‘平明’擺在這裏💇🏽,其中的文章十之七八是‘我們最為歡迎’的‘於抗戰有關的資料’,十之一二是我認為‘也是好的’的‘真實流暢’的‘與抗戰無關的材料’💨。……所有誤會,無須解釋👰‍♀️,自然消除。所有的批評與討論,無須答辯,自然明朗。所有的謾罵與汙蔑,並沒有傷害著了我什麽。”相信此時將要離開《平明》副刊的梁實秋是懷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感覺”的🤹🏿🔫。

青年時代的梁實秋是個衷腸激烈的人,在日寇咄咄逼人準備飲馬中原的時候📥,他寫了很多慷慨激昂的政論抨擊實事🏭。北平未淪陷之前,他在飯桌上沉痛地對自己的大女兒梁文茜說:“孩子🧑,你明天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赤子之心,溢於言表。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人才打算對他采取一點行動。他在《回憶抗戰時期》一文中提到✴️:“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日寇攻占北平𓀉。數日後北大司事張忠級先生匆匆來告🫑:‘有熟人在偵緝隊裏,據稱你我二人均在黑名單中👩🏽‍🚀,走為上策’。”當時的情形很緊張🧆,同行的還有葉公超等人,但是為安全起見🦘,幾個人竟在火車上裝作互不認識⤵️,終途不發一言👩🏿‍🏭。

客觀來說,戰爭時期,文人的直接用處並不大,但是大家還是在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沈從文🦏👩🏼‍🦰、金嶽霖等人在聯大教書🏋🏿‍♂️,老舍擔任了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負責人🥌,當然還有周作人🛡,不聽朋友們的規勸,大義凜然地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這個時候梁實秋不想去教書,與武人出身的沈從文相比,梁實秋反而有一種更為入世的情結。很多文人出於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理🧑‍🍳,常常把政治貶得一文不值🧞‍♂️,以襯托自己的清高🤽🏿‍♂️。但是梁實秋不然,他晚年在接受丘彥明采訪的時候說過⚱️:“個人之事曰倫理,眾人之事曰政治🥽。人處群中,焉能不問政治?故人為政治動物🪁,不過政治與做官不同👩🏽‍🦲,政治是學問🦹🏼‍♂️,做官是職業🧑🏿‍🎨。”他試圖以學者的視野關照政治,這註定了他一生會屢屢碰壁,李敖曾批評晚年的梁實秋太過窩囊,但這其實也是歷盡滄桑後的無奈⛴。正如他晚年所說👨🏻‍💻:“好不容易抗戰勝利結束,大亂又起,避地海曲,萬念俱灰🥷🏽。無補大局,寧願三緘其口。”

3、梁實秋晚年又出了把風頭——與影星韓菁清的忘年戀

梁實秋與第一位妻子程季淑舉案齊眉50年,1972年,在美國西雅圖🙅🏽‍♂️,老兩口幸福地安度晚年。誰知安樂的日子不長,一件禍事猝然降臨到他們頭上🌧🧖🏼。

1974430,像平時一樣🦨,梁實秋和妻子到市場購物,臨街的梯子突然倒下,不偏不倚砸在程季淑的身上🫄🏽。送到醫院急救,終因傷勢過重🍖,程季淑先走了🏌️。老伴的死▪️,對梁實秋是個沉重打擊🫴🏿,孤寂痛楚的日子裏,梁實秋寫下了《槐園楚憶》一書,寄托對亡妻的悼念之情。臺灣遠東圖書出版公司接到書稿後🗿,立即發排,並邀梁實秋到臺灣小住🔞。

梁實秋到臺灣後,一邊校閱清樣,一邊與友人晤談💙🎬,精神確實好多了。但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是,在他71歲時👧🏽,竟然再一次愛意萌動,並迅速燃成一片熾烈之火——他愛上了小他近30歲的演員韓菁清。

1975年,著名學者梁實秋與韓菁清與行婚禮🧗‍♀️,顯現新婚夫婦的恩愛。梁實秋喪妻未久👩🏼‍✈️,曾以深情文詞悼念亡妻🧔‍♂️,未幾又鋪紅氈,許多親友轉不過這個彎。

韓菁清生於193110月,祖籍湖北,父親是一位巨賈,後移居上海。7歲時💁🏿,她便在上海的兒童歌唱比賽中一舉奪魁,14歲榮登“歌星皇後”寶座⚂,成為上海灘光彩奪目的新星。1949年,韓菁清隨父去了香港👸。由於人長得美麗端莊,很快有電影導演請她出演《櫻花處處開》🤰🏿,此後一發不可收,片約滾滾而來🦗。後來,因為她的皮膚對油彩過敏🕘,她不得不退出影壇。這時她已30多歲了,個人的婚戀屢屢失敗:先是與相戀8年的泰國銀行總裁分手📬,緊接著又與一位菲籍華裔男士終結戀情。

說起來,梁實秋與韓菁清的結識應歸功於一本書——梁實秋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一天,韓菁清的義父謝仁釗要寫一封英文信👧,借她剛買的《遠東英漢大辭典》查幾個英文單詞🥔🙂‍↕️。謝仁釗在餐桌上邊吃飯邊翻辭典🍹,韓菁清便說🥹:“謝伯伯,吃完飯再看吧,飯桌上有油💱,會弄臟辭典的。” “一本辭典有什麽了不起的!”謝仁釗不以為然👨‍👩‍👧‍👧,“遠東圖書公司的老板,當年還是我送他出去留洋的呢。明天🫑,我帶你去遠東,叫老板送你一本新的🔥!”第二天🪝,謝仁釗果然帶韓菁清去了“遠東”,梁實秋也正好前來會友散心。交談中🦣,梁實秋與韓菁清一見如故。這一天,是19741127🏄🏽‍♂️。

梁實秋熾熱的愛情火焰,終於化開了韓菁清所有的理智關隘。那段日子🕡,他一下子年輕了許多👮🏽。因為妻子死於非命的索賠訴訟需要處理,197517🔆,梁實秋飛回美國。他說:“親親,我的心已經亂了,離愁已開始威脅我📧,上天不仁,殘酷乃爾!”而獨守閨房的韓菁清則寫道:“秋:你走了🚥,好像全臺北的人都跟著你走了,我的家是一個空虛的家,這個城市也好冷落!”梁韓之戀在梁實秋返美之後,突然成為臺灣島的“新聞風暴”。《教授與影星黃昏之戀》🏃‍♀️‍➡️,類似的新聞標題在大小報紙上頻頻出現💌。矛頭首先指向韓菁清。小姐年輕美麗🌎,為何允嫁七十多歲老翁?圖名還是圖財?多數文章都認為讓韓菁清這樣一個演藝圈中的人嫁給一個“國寶級”大師🦈,是對梁實秋的褻瀆。最讓韓菁清痛苦的是,有人認為她和那些專門嫁一個行將就木的人並等不長時間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遺產的人是一樣的。這種汙辱幾乎讓她崩潰。與此同時,梁實秋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煩惱之中。一些朋友開始為他撮合婚事,代他物色了幾個他們認為適合他的女士⚾️,有作家🧍🏻,也有教授,讓梁實秋啼笑皆非。而他的一大批已經有相當高社會地位的學生🤸🏼,竟然打著“護師團”的旗號,反對梁韓之戀🔸。“熱心的”人們沒有想到,他們的破壞力並沒有見效🌁,反而使兩人更加親愛📲。韓菁清告訴梁實秋:親人🌋,我不需要什麽,我只要你在我的愛情中愉快而滿足地生存許多許多年🕳,我要你親眼看到我的臉上慢慢地添了一條條的皺紋,我的牙一顆顆地慢慢地在搖🏌🏼,你仍然如初見我時一樣用好奇的目光虎視眈眈。那才是愛的真諦,對麽?對梁實秋來說💫,這是一份與生命相關的愛情。他說:“我像是一枝奄奄無生氣的樹幹,插在一棵健壯的樹身上,頓時生氣蓬勃地滋生樹葉,說不定還要開花結果🤮👫🏼。小娃,你給了我新的生命☪️。你知道麽?……我過去偏愛的色彩是憂郁的💇‍♀️,你為我撥雲霧見青天🤷🏿‍♂️👪,你使我的眼睛睜開了,看見了人世間的絢爛色彩。”梁實秋不滿足於紙短情長的情書🚶‍♀️。他拿出一生辦報紙副刊的本事🏃‍♀️‍➡️🧙🏽‍♂️,給他“最最親愛的小娃”辦了一份《清秋副刊》,把每天讀報得來的時事趣事🙆‍♂️,抄寫下來專為他的小娃一人閱覽消遣。梁實秋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兩人的情感經受了最嚴峻的考驗🏠。他們共同穿越了由輿論和親情組成的驚濤駭浪,把愛情的小舟駛向了幸福的彼岸🧓。

現代作家、翻譯家梁實秋

附錄:梁實秋談魯迅

《關於魯迅》——梁實秋

近來有許多年青的朋友們要我寫一點關於魯迅的文字。為什麽他們要我寫呢💁?我揣想他們的動機大概不外幾點🤷🏼‍♂️:

一😧、現在在臺灣🦩,魯迅的作品是被列為禁書,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於是想知道一點這個人的事情👍🏼。

二、一大部分青年們在大陸時總聽說過魯迅這個人的名字🧚🏽‍♀️,或讀過他的一些作品🏌🏿‍♀️,無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產黨及其同路人關於他的宣傳,因此對於這個人多少也許懷有一點幻想🧾。

三、我從前曾和魯迅發生過一陣筆戰,於是有人願意我以當事人的身分再出來說幾句話。

其實🈺,我是不願意談論他的📩。前幾天陳西瀅先生自海外歸來,有一次有人在席上問他:“你覺得魯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從旁插嘴🍓,“關於魯迅☝🏻,最好不要問我們兩個。”西瀅先生和魯迅沖突於前(不是為了文藝理論),我和魯迅辯難於後,我們對魯迅都是處於相反的地位。我們說的話🤸🏼‍♀️,可能不公道🙇🏿‍♀️,再說,魯迅已經死了好久,我再批評他🤸🏼‍♀️,他也不會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書🐪,何必再於此時此地“打落水狗”?所以從他死後,我很少談論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戰時在中央周刊寫過一篇“魯迅和我”。也許現在的青年有些還沒有見過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過,再破例一次👩‍💼,重復一遍我在那文裏說過的話。

我首先聲明🗜,我個人並不贊成把他的作品列為禁書。我生平最服膺伏爾德的一句話:“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拼死命擁護你說你的話的自由。”我對魯迅亦復如是。我寫過不少批評魯迅的文字,好事者還曾經搜集雙方的言論編輯為一冊,我覺得那是個好辦法,讓大家看誰說的話有理🎏🦸🏻‍♀️。我曾經在一個大學裏兼任過一個時期的圖書館長🔻,書架上列有若幹從前遺留下的低級的黃色書刊🤱,我覺得這是有損大學的尊嚴,於是令人取去註銷,大約有數十冊的樣子💃🏽,魯迅的若幹作品並不在內。但是這件事立刻有人傳到上海,以訛傳訛,硬說是我把魯迅及其他左傾作品一律焚毀了,魯迅自己也很高興的利用這一虛偽情報,派作我的罪狀之一!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宣傳自宣傳,事實自事實。

魯迅本來不是共產黨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頗為反對當時的左傾分子🤶👩‍👩‍👦,因此與創造社的一班人齟齬🍗🤾🏽‍♂️。他原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公務員,在北洋軍閥政府中的教育部當一名僉事,在北洋軍閥政府多次人事遞換的潮流中沒有被淘汰,一來因為職位低,二來因為從不強出頭,頂多是寫一點小說資料的文章,或從日文間接翻譯一點歐洲作品✊🏻🦵🏿。參加新青年雜誌寫一點雜感或短篇小說之後🧘🏼,才漸為人所註意🌟,終於卷入當時北京學界的風潮,而被章行嚴排斥出教育部👨🏿‍🎓。此後即廁身於學界,在北京,在廈門🏊🏿‍♀️,在廣州🏟,所至與人沖突,沒有一個地方能使他久於其位,最後停留在上海📁🙆‍♀️,鬻文為生,以至於死🤾🏼。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亙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製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對象。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裏當然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雜感集。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麽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個態度並不算錯🏊‍♀️。北洋軍閥執政若幹年🐧🫰🏼,誰又能對現狀滿意👃🏿?問題是在,光是不滿意又當如何?我們的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瘡,怎麽辦呢?慢慢的尋求一點一滴的改良✯🪓,不失為一個辦法。魯迅如果不贊成這個辦法🎿,也可以𓀚,如果以為這辦法是消極的妥協的沒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總得提出一個辦法,不能單是謾罵,謾罵腐敗的對象,謾罵別人的改良的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而魯迅的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字,逼他攤牌,那篇文章的標題即是“不滿於現狀”👬🏼。我記得我說:“你罵倒一切人,你反對一切主張,你把一切主義都褒貶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樣呢?請你說出你的正面主張。”我這一逼,大概是搔著他的癢處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襲用他的老戰術,先節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說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貶”是“貶”,如果不作為貶用🏝,貶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魯迅大概是忘記了紅樓夢裏即曾把“褒貶”二字連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語至今仍是如此。)隨後他聲明🥺,有一種主義他並沒有罵過。我再追問他,那一種主義是什麽主義?是不是共產主義👮🏻?他不回答了。

不要以為魯迅自始即是處心積慮的為共產黨鋪路💣。那不是事實🗓🫒,他和共產黨本來沒有關系,他是走投無路,最後逼上梁山。他從不批評共產主義,這也是不假的,他敞開著這樣一個後門。所以後來共產黨要利用他來領導左翼作家同盟時,一拍即合。事實上,魯迅對於左傾分子的批評是很嚴厲的,等到後來得到共產黨的青睞而成為左翼領導人的時候,才停止對他們的攻擊。大約就在這個時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筆調來翻譯俄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這一本“文藝政策”的翻譯,在魯迅是一件重要事情💱,這很明顯的表明他是傾向於共產黨了。可是我至今還有一點疑心👩‍🦼🚶‍➡️,這一本書是否魯迅的親筆翻譯✨,因為實在譯得太壞,魯迅似不至此𓀗,很可能的這是共產黨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無法推卸➰。這一文件的壽命並不長,因為不久俄國的文藝界遭受大整肅,像盧那卡爾斯基,普列漢諾夫,瑪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慘的命運,上海的“普羅文藝運動”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謂“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跡銷聲,這一段戲劇式的轉變之經過詳見於伊斯特曼所著之“穿製服的藝術家”一書。經過這一段期間🕵🏿‍♀️,魯迅便深入共產黨的陣營了。

在這個時候🦗,我國東北發生了中東路抗俄事件👂🪪。東北的軍閥割據🤾🏼,當然是誰也不贊成的。可是當我們中國的官兵和蘇俄帝國主義發生了沖突,而且我們的傷亡慘重🏝,國人是不能不表關切的。這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同情者是一個考驗✪。我很驚奇的在上海的馬路旁電線幹及各處的墻壁上發現了他們的標語“反對進攻蘇聯👼🏻!”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詢問:是中國人進攻蘇聯🫸🏽,還是蘇聯侵入了中國?魯迅及其一夥的回答是:中國軍閥受帝國主義的唆使而進攻蘇聯🧑🏻‍🍼。經過這一考驗🦸🏽‍♂️,魯迅的立場是很明顯的了。

魯迅沒有文藝理論👑,首先是以一團怨氣為內容,繼而是奉行蘇俄的文藝政策,終乃完全聽從蘇俄及共產黨的操縱。

魯迅死前不久🏊🏿,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覺到不久於人世了,他在文裏有一句話奉勸青年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也不必以人廢言🫄🏽,這句話便是:“切莫作空頭文學家👩‍👦。”何謂空頭文學家🔗?他的意思是說👨🏿‍🔬,文學家要有文學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這句話說的很對🤶🏼。隨便寫過一點東西🖲,便自以為躋身文壇,以文學家自居🤹🏼‍♀️,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怪不得魯迅要諷刺他們🤦🏻‍♂️。可是話說回來🙇🏽‍♂️,魯迅也諷刺了他自己。魯迅死後,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為他們原是有組織的、有人、有錢🩺、有機構🚴🏼‍♂️,一切方便。猩紅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冊我記不得了👷🏼‍♂️,大概有十幾冊到二十冊的光景👩‍👩‍👧‍👦。這不能算是空頭文學家了🖼。然而呢,按其內容則所有的翻譯小說之類一齊包括在內🪄🎎,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魯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張,我當然不知道,不過把成本大套的翻譯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顯著偉大之外🚶🏻‍♀️‍➡️,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幸虧魯迅翻譯了戈果裏的“死魂靈”而未及其他🦑,否則戈果裏的全集勢必也要附設在魯迅全集裏面了。

魯迅的作品🧜‍♂️,我已說過,比較精彩的是他的雜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為具有永久價值的諷刺文學,也還是有問題的🦶🏼。所謂諷刺的文學,也要具備一些條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筆要老辣,在這一點上魯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雖然盡可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裏還是一股愛,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時之快🧗🏿,不在“滅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別人。在這一點上我很懷疑魯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諷刺的對象最好是一般的現象🏺🧿,或共同的缺點,至少不是個人的攻訐,這樣才能維持一種客觀的態度💂🏻‍♂️,而不流為潑婦罵街。魯迅的雜感裏🧜🏽,個人攻訐的成分太多🫲🏽,將來時移勢轉🐒,人被潮流淘盡🤘🏻,這些雜感還有多少價值,頗是問題。第四、諷刺文雖然沒有固定體裁,也要講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樣,有適當的長度,有起有訖,成為一整體。魯迅的雜感多屬斷片性質,似乎是興到即寫,不拘章法🔛,可充報紙雜誌的篇幅,未必即能成為良好的文學作品🗺。以上所講也許是過分的苛責🐟🫸,因為魯迅自己並未聲明他的雜感必是傳世之作👨🏻‍🚒,不過崇拜魯迅者頗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們。

在小說方面🤏🏼,魯迅只寫過若幹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的作品🏏,他的頂出名的“阿Q正傳”,也算是短篇的。據我看,他的短篇小說最好的是“阿Q正傳 ”🤸🏽,其余的在結構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說👩🏻‍⚖️,好像是一些斷片的零星速寫🎫,有幾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優美的。單就一部作品而論,“阿Q正傳”是很有價值的🥅,寫辛亥前後的紹興地方的一個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繪上是很深刻而細膩。但是若說這篇小說是以我們中國的民族性為對象,若說阿Q即是典型的中國人的代表人物🤦🏿,我以為那是誇大其辭🔶🀄️,魯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這個人物🫳🏽,有其時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藝術上成功🫗,並不等於是說這個作家即能成為偉大作家🙅🏻‍♂️。一個偉大作家的作品,必須要有其嚴肅性🕵🏿,必須要有適當的分量⚱️,像“阿Q正傳”這樣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夠把它的作者造成一個偉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納來到上海🙆🏼‍♀️,上海的所謂作家們便擁出我們的“偉大作家”魯迅翁來和他會晤,還照了一張像在雜誌上刊出來,一邊站著的是一個身材高大須發銀白的肖伯納,一邊站著的是身材弱小頭發蓬□的魯迅,兩相對照,實在不稱𓀍,身量不稱作品的數量分量也不稱。

在文學的研究方面🆓,魯迅的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國小說史略”,在中國的小說方面他是下過一點研究的功夫的👳🏼‍♂️,這一本書恐怕至今還不失為在這方面的好書。我以為,至少這一本書應該提前解禁💆🏼‍♂️🦇,準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麽別的貢獻🛵。有人說,他譯過不少歐洲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我的知識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評那些所謂“弱小民族”的文學究竟如何。不過我想,魯迅的翻譯是從日文轉譯的🔶🧑🏻‍⚕️,因此對於各民族的文學未必有適當的了解,並且魯迅之翻譯此類文學其動機可能是出於同情♐️🧲,對被壓迫民族的同情,至於其本身的文學價值🗺🧑‍🎨,他未必十分註意。

五四以來,新文藝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並不多,像魯迅這樣的也還不多見🙅🏿‍♀️👳🏻。他可以有更可觀的成就🦘,可惜他一來死去太早,二來他沒有健全的思想基礎😍⛺️,以至於被共產黨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藝的立場🌵。一個文學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風弄月,自然要睜開眼睛看看他的周圍👐🏽,自然要發泄他的胸中的積憤與塊壘📩,但是🎻,有一點頗為重要🏆,他須要“沉靜的觀察人生👨🏿‍🎨⛹🏻‍♀️,並觀察人生的整體🧑🏿‍💻🧑‍🦲。”(Toseelifesteadilyandseeitwhole)🔒⛸。這一句話是英國批評家阿諾得MatthewArnold批評英國人巢塞Chaucer時所說的話👿。他說巢塞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對人生的觀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膚淺的🪭。我如果要批評魯迅,我也要借用這一句名言☝🏿。魯迅的態度不夠冷靜🧙🏼‍♀️,他感情用事的時候多🚪,所以他立腳不穩,反對他的以及有計劃的給他捧場的👨‍👩‍👧,都對他發生了不必要的影響。他有文學家應有的一支筆👇,但他沒有文學家所應有的胸襟與心理準備🤽🏿。他寫了不少的東西,態度只是一個偏激。

相關新聞

  • 272009.05
  • 282024.05

    戚發軔👳:這輩子幹了三件事

    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這些可以載入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冊的“第一”背後,站著同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他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我這一輩子參與過很多航天項目🏛,但要說大事總共幹了三件🏃‍♂️,那就是送‘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衛星和‘神舟五號’飛船上天。”近日,在位於北京中關村南大街31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報》記者見到了這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聽他講述與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 062023.06

    張禮:一生只為一件事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082009.07
  • 302022.06

    回憶高景德校長兩三件事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172021.12

    馬永勝:行穩致遠🏃🏻‍♂️‍➡️,一生一事

    2021年是馬永勝決意回國⟹、投身祖國工程信息學事業的第一年,迎著9月開學季的陽光,他在南方科技大學度過了第一個教師節🧑🏻‍🦲。馬永勝感慨良多🧑🏼‍🎓,人生中的每一個時刻他都全力以赴,沒有浪費一次機會,一路順利走到了現在🟰。這位剛回國不久的資深教授多年來醉心於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及集成製造,致力於先進信息學特征理論👩🏼‍🍳,並把該理論擴展應用於跨學科網絡化協同工程、智能信息語義學等方面⚽️𓀑。在這些技術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他和團隊堅持開...

  • 142023.04

    張錦秋🫄:一生一事的長安意匠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後即可在線瀏覽 或下載此 PDF 文

  • 292010.07
  • 092020.12

    劉宜👂🏽:一件難忘的事

    1966年大連起重機廠用蘇聯方案,生產一大批用交流電機的起重機(被誤稱“淬火起重機”)🦻。因對控製方案沒有驗證,出了問題。用於德陽二重公司的一臺3/15噸吊車,最先完工,試車發現負載意外振動,不能穩定!顯然這批吊車就要報廢!廠領導因盲目投產,非常著急!吃不下🦸🏽‍♂️,睡不著,走來走去唉聲嘆氣!我是吊車設計員,回宿舍找《控製理論》,想解決問題🧑🏽‍🎓。廠領導得知🚎,要求我放下手中其它工作🧛🏽‍♂️,全力解決振動問題🏃‍♀️‍➡️。大約三天兩夜☁️,我...

  • 112019.04

    靳鳳林:擇一事終一生

    從2004年意昂体育平台博士畢業調入中央黨校到現在,靳鳳林至今已從事政德建設教育工作15年🤷🏻‍♂️,是中央黨校理論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也是全國黨校系統首屆黨性教育精....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