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時報 2008年9月17日
院士寄語
“我常想,人體真是個絕妙的機器🏛。機器的每個部件🙇🏽♀️,一工作就是幾十年,在這幾十年裏🤰,不少部件從不敢休息,像心臟,它不能說請個假去打半分鐘的盹兒,人們真應該感謝這些部件的敬業精神👨🦼,但顯然也要明白𓀃,如果有一天有一兩個部件不得已告退🧑🏿🦳,那也是很自然很必然的事情✌🏿,算不了什麽大意外🏘🧑🏻🦲。另一方面✩♑️,蠟燭也是很奇妙的🕦。在完全點完之前,有時只剩一小片已熔的蠟油👩🏽🍳,只要燭芯還能站直,這個形態已變的蠟燭還可以點上一分半分鐘的🏋🏼♀️。那麽,何必不點呢⏩?”
“科研團隊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科研團隊🟤,首先要有團隊的精神,也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隊中的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都能為這個目標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形成合力。”
“對於一個科研人員🐊,大的是為國家作貢獻的愛國主義動力源,小的是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沒有這兩樣東西👁,你可能照樣工作⚪️❇️,但進入比較高的層次比較難💂。”
“做科研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智商,但一定需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踏踏實實的幹勁👨🏻💼,一步一個腳印的樸實🪅,戒絕浮躁作風🐘🤸♀️,科學容不得一點摻假🦸🏿。”
求學歷程
就像許多生於那個年代的科學家一樣,生於寧波長於武漢的應宗福也是在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家庭中長大。小的時候他上的是私塾🍵,老師不教純中文以外的課程🧑🏻⚕️,自己的英語和算術全靠父親和幹爹來教授🏃♂️,也正因為如此,才為他的英語成績奠定了好的基礎。
1938年武漢淪陷後🤵♂️,時年20歲的大學生應崇福跟隨當時的(武漢)華中大學搬遷到中國的西南邊陲——雲南大理。1941年,應崇福到西南聯大研究生院攻讀物理學碩士學位,這一年的物理專業只招收了3名碩士研究生。他描述那是“苦中充滿魅力”的歲月🧛🏽♀️。
能考上名師雲集的西南聯大👲🏽,讓年輕的應崇福既興奮又倍感壓力🏇🏿。盡管當時國內環境動蕩不安,但聯大的師生仍然堅持研究學術、教書育人,戰爭反而堅定了他們的信念:自己所學、所研究的成果將來定會在中國的土地上有用武之地!
作為學生⬜️,應崇福的生活也過得相當艱難,上課之余不得不靠做家教來賺取生活費。但就在這樣艱難的歲月裏,西南聯大仍堅持其學術的嚴謹性,決不因各種理由而放松對學生的要求👩🏽🦰。
談到聯大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應崇福說:“在聯大,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了科學的學術思維方法🙍🏿♀️,學會了怎麽思考問題👨🚒,對學術、對真理的追求,研究學問切忌浮躁👰🏼,做人更不能斤斤計較👨🦽➡️。各位名師的傳授使我的知識面擴大了🧗♀️,極大地加強了各方面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兩年聯大時光,為應宗福打下非常堅實的人生和學問底子。1943年他又從昆明回到了大理𓀚🤕,在母校教課📀。1945年抗戰勝利,華中遷回武昌,他又在武昌繼續教書直到1948年。
意外闖入超聲波領域
1948年🧛🏿,應宗福依靠華中大學提供的路費補貼和美國布朗大學提供的助學金,到美國布朗大學攻讀博士。當時,布朗大學物理系是國際上超聲學研究方面實力最強的機構之一,但1951年應宗福的博士論文卻是電子物理方面的,發表的也只是很短的兩頁。因為提出和過去幾年不同的機理和觀點👻🅱️,仍然得到老師的贊同,以全A成績拿到了博士學位。本來應宗福準備博士一畢業就回國,但是當時正值抗美援朝👨🚒,美國當局禁止全部中國在美留學學生離境,他買好了8月的船票,卻接到美國移民局禁止出境的通知👨🏻🎨,只得在美國滯留下來🙎🏼♂️,在布朗大學研究生院職工的幫助下,在應用數學系的金屬研究所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應宗福說🏠:“這個臨時工作讓我同超聲學結下了半輩子的情緣”。
可以說應宗福是在無意中闖進了超聲領域。當時正是所在研究所的初創時期💅🏼,他在接觸了最前沿的超聲學研究的同時也很快拿出成果。其間👨👧👧👩🎨,他作出的最有影響和最為突出的重要成就是“固體中超聲散射理論”,在當時,對固體中的單體散射還沒有人作過系統的研究🤦♂️,這是因為固體中既有縱波又有橫波,加之由於當時關心這一問題的人不多。隨後,應宗福發表在JAP上的論文逐漸被公認為固體中散射領域的奠基之作、經典之作,成為上世紀7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超聲定量檢測的理論基礎🔡,一直被國外大量引用🦚。僅SCI檢索到的從1980年開始到1996年期間的引用次數就有147次之多,幾本重要的有關固體中波動(即彈性動力學)專著均加以引用。論文發表50多年後的今天📷,仍在被引用。
1955年11月應宗福回國之前🙆🏼♂️,已經走在超聲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但一有機會,他仍然選擇返回。
應崇福說🤦🏿♂️:“為什麽在50年代中期,我們這一批留美的學生在被迫與國內斷絕消息幾年後👰🏽♂️🧑🏽⚖️,仍然會義無返顧地回到祖國🤹🏿,因為這裏才有我們的根!”
艱辛探求道路
應宗福1956年3月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並參加編製全國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電子所籌委會成立後👃🏻,應聘到電子所負責籌建超聲學組🔁。1958年成立超聲研究室,任主任,在祖國大地上首次誕生了超聲研究的專門機構和隊伍🫷🏼。在這期間😽,他一方面積極參加北京市科協組織的活動,幾乎每禮拜都要參加🧘♂️,利用這種機會和場合大力宣傳、普及、推動超聲的各種應用技術;另一方面,他多次到上海等地進行宣傳推廣工作。1958年去蘇聯考察前夕,還在北京西苑旅社召開了全國超聲微型會議🫴🏻🥇。從蘇聯回國後🧐,科學院組織大躍進獻禮活動,他積極組織超聲室全面開展超聲諸多應用的研究🙅🏼♀️,獻禮30余項,是當時電子所獻禮最多的研究室。1959年6月在武漢武昌洪山賓館召開了院內超聲會議,1960年在上海召開了全國超聲會議,引起了上海市領導的重視🕓,上海率先掀起了超聲運動,之後北京積極響應,全國不少地方跟上。
作為超聲專家,他出於嚴謹的科學態度,沒有違心地去講一些迎合領導的話,因而在後來的一年裏受到了冷遇。他積極組織召開了1964年的北京超聲應用學術會議,使得超聲學的發展回到正確科學的軌道上來。
此後一段時期,應宗福除了加強超聲室的業務水平外🟥🐹,仍不辭辛苦到處奔波,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積極宣傳超聲,推動超聲在各方面的應用。這其中包括向醫生們宣傳超聲可用於人體的診斷👧🏼。1998年4月🧑🏿🎄,中國超聲診斷界在上海舉行超聲診斷在我國創建40周年慶祝會並為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立碑🌖,特邀應宗福出席會議,並出任頒獎嘉賓🎅🏼🙎🏼♂️。
為了推動超聲在工業檢測中的應用,應宗福在重點帶領超聲室承擔國家任務的同時,在國內盡可能推廣全局性的工作,如檢測儀器和探頭的研製等🏘。經過開創期間的努力🍇,超聲應用在國內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他把握時機,主持召開各種學術交流會,進一步促其發展🔐。這些都為“文革”後全國無損檢測學會的成立🖍👉🏽、電子學會應用聲學學會的創辦奠定了基礎。1978年11月在機械工業部陶亨鹹總工程師的推動和領導下,在上海成立了全國無損檢測學會🎥,應宗福任第一屆理事長。隨後任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的中國代表,多次出席國際會議。他廣泛團結工業部門各個行業,對無損檢測各種技術方法都給予了關註🦹🏼,受到各行各業專家的一致擁戴和尊敬。他還特別註重工業部門提出的一些基礎性問題🪴。為了推動工程技術與基礎的聯系,他通過北京無損檢測學會在香山組織了兩期高級基礎討論班,親自講授聲波的傳播理論💆🏻♂️。為了發展我國的無損檢測事業,他連續多年任《無損檢測》雜誌的主編🪛,積極組織參加國際會議🧑🏼🦰,加強與友好國家的聯系💍,建立雙邊關系等🙆🏽。由於對我國發展無損檢測事業的突出貢獻🕣,應宗福被授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50周年特別獎✫。在超聲學方面🧑🏻💼👩🏿🦲,1978年11月中國電子學會應用聲學學會在天津成立👨🏿⚕️♙,他被選為理事長👡,他通過應用聲學學會大力推動我國醫學超聲🩹、功率超聲和超聲電子學的發展。1985年10月,電子學會應用聲學學會與物理學會聲學學會在南京合並成立中國聲學學會💆🏼,他任合並後的第一屆理事長。
應宗福在全國推動超聲學發展的同時🕵🏿♂️,十分重視聲學所超聲室的建設和發展✷。“文革”前他根據國際上學科的發展🤷🏻♂️,在室內少有地設立了特高頻超聲組😄,同時在檢測超聲大組內分設了儀器研製、探頭研究和與任務結合的檢測方法研究等小組。“文革”後期即1972年🦵🏿,國外聲表面波的應用迅速發展,他就從超聲室檢測組抽出精兵強將與微波超聲組合起來成立了聲表面波組🏢。為了推動聲表面波技術的發展,他不辭辛苦親自編寫講義為大家講課。隨後考慮到聲表面波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涉及到一些相當深的晶體聲學理論,又抽調功率超聲的汪承灝(現為院士)去主持聲表面波組的科研工作。這些都只是調整的初步。到“文革”之後的1978年,應宗福發現檢測超聲在各工業部門已迅速發展起來了🧑🏿🎄,一般的工作他們都可以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遂下定決心作了一次大的學科調整🥊,毅然放下尚處於發展階段的聲全息研究,將檢測部分重新組成了檢測換能器(發射和接收)、超聲傳播散射、檢測超聲信號處理與工業應用及醫學超聲幾個方面,把重點轉移到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來🔩。這一決策經過10年的努力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幾十年來,應宗福對我國超聲學發展作出的貢獻,不僅僅只是重視聲學所超聲室及國內各行業的發展,而且把兩者時時刻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內部推動外部☂️,結合外部發展內部,使得聲學所的超聲研究一直與國內發展和需要聯系在一起🧑🏽🏭🏎,這是聲學所的一大特色🥂。
在對超聲學的布局下,應宗福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科研方法和培養人才的方式。現在🦕,我國的超聲學研究有一定的後備人才隊伍🍷,現任中科院聲學所超聲物理與探測實驗室主任📺、超聲學科組組長王秀明就是應宗福上世紀80年代的博士生。
對中關村發展歷程的感慨
對於中關村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應崇福感慨地說🟩,中關村近幾十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荒蕪的田地♟,發展到現代高樓聳立,科技發達,技術先進的勝地,現在已成為中國高技術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之一⛈。
對於今後的發展,他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在以後的發展中我們要盡量多搞一些自主品牌的產品,借鑒別人的先進技術是有必要的👍,但我們更應該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多搞一些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孫小文)
應崇福🍞,超聲學家。1918年6月15日生於寧波。1940年畢業於華中大學物理系,1944年獲意昂体育平台(當時在昆明)物理系碩士學位,1952年獲美國布朗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1940~1941年及1943~1948年在華中大學物理系任教🏇🏿,1951~1955年在美國布朗大學應用數學系做研究工作🫄🏼。1956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迄今,先後在應用物理所、電子所🌖🏂🏻、聲學所👎🏼🎍、物理所任研究員,曾任研究室主任和副所長,並曾兼任幾所大學的教授。曾任中國聲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現任聲學所研究員🤜,《應用聲學》主編🏄♂️,美國《波動》及英國《超聲學》的國際編委🧙♀️◼️。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