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朝
(作者系中國科技大學59級學生)
吳仲華: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後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1954年回國🤏🏻,先後擔任意昂体育平台動力機械系教授兼系副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等職👨🏼🦰。
培養“研究工程師”
在工程熱物理學科領域,吳仲華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他參與了中國科大在1958年的創建工作,並且親手創立了物理熱工系,成為首任系主任🤞🏽。他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誕生🧑🌾、建立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9年我高中畢業,填報誌願時選定了科大,看到科大13個系中🧙🏿♂️,物理熱工系帶有工字,可能是偏工的🔊,我就報考了這個系⚠,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投在吳先生的門下🙎🏼♂️。
那時吳先生領導的是動力室🧑🏿🔧,辦公地點在清華園內🪪。別的系都是所系結合,而我們系是室系結合💺。一個不大的室💂🏼,竟有這樣大的作用🚎,要有一個系與之對應🥲,這是由工程熱物理學科的任務決定的🥛。圍繞“兩彈一星”的目標,其中有大量的熱物理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噴氣動力中的熱物理問題,還有一些圍繞星、彈的傳熱傳質和燃燒等的熱物理問題,所以建立這樣一個系是不可缺少的。
後來動力室並入力學所💶,物理熱工系也隨之並入近代力學系,成為工程熱物理專業。科大遷到合肥後😌𓀗,又分開為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工程熱物理所也相繼成立🩸。工程熱物理學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體現了吳仲華先生的遠見卓識。
有一種提法💂🏻♂️,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在一次和59級新生的見面會上🤳🏼,吳先生提出了培養“研究工程師”的概念𓀕。“研究”兩字,道出了科大與一般工科院校的區別,體現了科大的特色👏🏼,也是科大是理工結合🙆🏽♂️、相對偏理的解讀🪠,這與現在提出的科大要成為研究型大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折射出吳先生的預見性。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努力抓住事物的本質,揭示出內在規律性✝️,提出見解,從而指導實踐,這可能是吳先生所樂見的弟子🚛。
培養目標有了🦥,吳先生親自掛帥👩🎨👳🏻♂️,製定了一整套教學計劃🕵🏼♂️,在這方面他最有發言權。當時🧒🏻,系裏領導有時帶我們去室裏和吳先生討論教學、實驗等方面的問題🤜🏽,聽取他的意見和安排👲🏽。在3年基礎課程中,學哪幾門基礎課,每門課是學甲型還是乙型教材,都安排好了,上基礎課的教員🍟,都是院裏挑選的一流人才🏸。
進入專業基礎課階段,吳先生更加關心我們🤔,希望我們學好專業基礎課,打牢基礎。他親自編寫工程流體動力學講義,給我們指定氣體動力學和熱力學課的教學參考書🌍,派出所裏的研究人員給我們授課🧔。到專題課階段📍,吳先生親自編寫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課的講義,並登臺授課🏥。他的講解概念清楚、邏輯性強、語言生動🔗,學生都愛聽📷。做畢業論文時,吳先生親自帶了幾個學生做論文✬,他對學生非常負責。他曾說過,交給學生做的,或者是所裏有人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工作,或者是十分有把握的工作👨🦯➡️。
傾註心血培養學生
從進校到畢業,我們時時刻刻受到吳先生的關愛,言傳身教,感到很榮幸。為了培養好這些學生,吳先生傾註了大量心血,我們也十分感激🈲。在科大的5年中,我們經常能接觸到很多科學家🤽🏿,耳濡目染在我們心中產生了巨大影響,終身受益🫸🏼。他們求真務實的治學之道🏌🏿♂️、誠實守信的做人之本、平和相敬的待人之禮等等🤰,很多風範都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這個系,在科大是負擔最重的系之一👪。不僅要學習工科方面的課程,就工程熱物理而言,就有氣動熱力學、燃燒⛹🏿、傳熱3個學科的基礎理論要學,而且都要學得深透。除去做論文的半年🪸🤎,其余四年半課程都是滿滿的🤠,是科大重、緊🤳🏻🧏🏽♀️、深的典型👩🏻🦼➡️✵,由於系裏和學校管理得井井有條,才使我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還有些事,至今我還深深地記著😅。1970年前後🦸🏻,吳先生在研究跨音壓氣機的問題,提出考慮沿葉高變功變熵的簡化徑向平衡計算。但有一個問題👨🔧,跨音壓氣機的通道收斂大,不考慮流線曲率怎樣解釋🦹🏿♀️。我當面請教吳先生,他說簡化徑向平衡只計算葉片軸向間隙中,可看成沿圓柱面的平行流動👩🔬,用這種概念可以解釋通,解除了我的疑惑。吳先生編了一本三元流簡化徑向平衡計算的小冊子,我看了以後🤷🏿,推導中發現公式中有點問題🦵🏿🟰,要不要向他指出來,我有點猶豫,心想備不住是個印刷錯誤等🐔。直到有一次見到他,我鼓起勇氣向他談了,他讓拿過來看看,看後說讓所裏人改一下,還說我看文章認真仔細。吳先生這樣坦然對待、尊重科學、一絲不苟,我非常感動。
1975年🕵️♂️👨🦯,我校工農兵學員做畢業論文,找到所裏🐣⇢,有求必應,並安排由吳先生指導,我也參加了。題目是跨音兩級前風扇壓氣機氣動驗算問題,使用所裏編製的變功變熵簡化徑向平衡方程計算機程序。在吳先生指導下,我們準備上機計算的輸入數據,轉子葉片沿葉高尖部損失最大、熵值最高🕺,根部損失較小😐、熵值最低,熵值沿葉高變化呈C型。從準備出的輸入數據來看,功也呈C型變化👨🎤,我們就沿C型變功調試計算,中間曾一度調試不順利🐻👨🏿✈️,不成功的陰影籠罩著我們🏓。在吳先生鼓勵下,我們堅持做下去,終於成功了。
我向吳先生匯報各項總性能指標達到了,吳先生告訴我用插值方法算一下分流流線,我算出來後他問我碰到分流壞了沒有,我說碰到了。這一點是風扇壓氣機驗算的一個重要指標,我沒有想到,風扇出口後氣流分成內函👵🏻、外函兩股氣流,通過分流環分開。他又讓我計算一下葉片出口徑向總壓比分布,結果表明🎂,總壓沿葉高非常均勻,這使我茅塞頓開👩🏫,跨音壓氣機設計采用變功變熵的道理豁然開朗💇🏼♀️。這樣的設計使得跨音壓氣機發揮了它加功能力強、增壓比高、仍然能保較高效率而得到廣泛應用🎻。對吳先生畫龍點睛式的指點,我心中十分佩服,受益匪淺。
工作的圓滿完成有兩種意義𓀖,一是首次驗證了簡化徑向平衡的數理模型😅,但是只能在氣動設計工作前期、各種性能參數優化組合👊🏿、選定方案時使用。二是確立一種C型變功模式😸🙎♂️,這在輪轂比較大、葉根處加功能力允許時盡量采用🚾。
回憶這些事情,好似昨天發生的一樣🈹,吳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他的所作所為,對科大人有啟迪和榜樣的巨大作用👩🏽🏫🥦。他在科技領域取得巨大成功,鼓舞科大人敢為人先、勇攀科技高峰;他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大家風範😤、高風亮節永遠值得科大人學習;他對科大的建設和發展、對科大教育工作的嘔心瀝血,激勵科大人為把科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勇往直前。
(轉自:科學時報 2008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