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遂👩🏿🦰,1953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建築系,是包頭第一代城市規劃者(圖/郝春華)
這是全國唯一通過黨中央直接批復執行城市規劃布局的城市,大手筆的規劃布局為城市的發展變遷預留了充足的空間。1954年支援包頭建設而來,參與了歷次包頭市總體格局修編的城建老專家王璲,對包頭的公園綠地、城市變遷如數家珍。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記者有機會走近王璲的生活圈,一下便被他珍藏了幾十年的歷史照片所震撼……
繪製新城區藍圖
自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包頭村改為包頭鎮以來👩🦽➡️,包頭城垣僅僅是一個雛形𓀜,包頭鎮也只有東街和西街兩條街,居民多住在街北的臺地上🙅🏼,俗稱“梁上”,根本就談不上科學的城市規劃📴。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將包頭市列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的工業基地。
1953年,在意昂体育平台學習的王璲畢業後進入北京城建局工作,為城區規劃出謀劃策。1954年6月,他作為支援包頭建設大軍中的一員來到了包頭,這一待就是五十余年。而在這之前,他對包頭一無所知🧚🏽♂️。剛來包頭🧙🏼,他一下子就被眼前的荒涼所震驚,“新城區到處都是荒禿禿的一片,市區內市政設施非常落後🦄,園林綠化更是一片空白🏹。當時城區中一無苗圃、二無公園🚴🏼♂️,僅南門外大街分布著63株行道樹和轉龍藏百余株古樹,春秋時節,風過之處🥡,沙塵連天……”

93歲的王璲最喜歡向小一輩包頭人回憶包頭的規劃建設故事
王璲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與製定第一個新城區總體規劃🎅🏿。“當時,一共有50余人參與了包頭新城區規劃的編製工作👈👨🏻🚀,大家參考的依據主要是一些前蘇聯城市規劃技術指標的數據,剩下的全靠大家群策群力🍣。”王璲說👨🏻🔬🗼。後來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確定了以阿爾丁大街為縱軸、鋼鐵大街為橫軸的縱橫城市格局,並按照“勤儉治國”的方針🆚,將新市區總體規劃期限分為近期、遠期、遠景三個時期。新市區城市生活用地4560公頃,工業布局中📡🎐,宋家壕工業區以包鋼為主,配套建設第一熱電廠,占地605公頃,東南規劃以毛紡🧙🏻♂️、棉紡、麻紡等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區,占地300公頃;倉儲區規劃在包頭站以南,占地面積150公頃;生活居住區規劃在昆都侖河以東,昌福窯子、尹六窯子一線以西🧖🏽♂️,包蘭鐵路以北,包寧公路以南的廣闊地區,占地面積4560公頃。
1955年11月19日✍🏻,黨中央原則上同意了該規劃報告🚴🏼♀️。包頭的廠礦企業建設、道路修建鋪設🤦🏻、園林綠化、民居建設等內容,規劃依據則是王璲曾參與編製的1955年版的新市區總體規劃藍圖。在這一時期王璲拍攝✥、珍藏的照片裏😑,包頭市區內到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
包頭園林當家人
隨後的幾年間,王璲多次參與城市大項目建設、環境規劃等工作🐺,也見證了包頭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在與王璲聊天中發現🕴🏻,84歲高齡的他👩❤️💋👨,仿佛就是一部包頭市園林綠化的大詞典💹,對包頭市大大小小的公園、廣場💂🏿♂️、生態綠地等詳細資料如數家珍,細到每片綠地的由來、幾十年間的變化歷程等,都可以講述得一清二楚,而這得益於他曾在市園林處22年的任職經歷👐🏼。
1960年🏂🏼,王璲調任包頭市園林處處長🕚。任職以來,他依據新編製的新市區規劃,開始大刀闊斧地為我市大面積“植綠”👸🏼。王璲介紹說,當時,從新規劃實施後的1958年起,包頭市政府開始無償供應樹苗和水源👨🏻🦲,市區內建設有4條城區林帶,即團結林帶——植物園🙍🏼♂️🤷🏼♂️,青年林帶——棉紡林帶——勞動公園、兒童公園,賽汗塔拉公園——建設路林帶,與市區南部的林帶自然銜接成為一個圈👩🏻🍼👨🏼✈️,猶如一條綠色項鏈掛在包頭市版圖上,也為現今各區城市廣場、公園綠地建設預留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從1984年開始𓀂,我市每年在各區🧗🏻♀️、各大企業搞一些綠化試點,有計劃地進行種樹種花。這期間👩🏿🦲,王璲親自主持並設計了青松小區遊園綠化項目👂🏽,這也是我市第一個正規小區綠化規劃的工程🎸。

1990年王璲陪同日本專家考察包頭市容(右二)
現如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園林綠化建設使包頭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形成了歷史性跨越。包頭已被打造成一個別樣風光的文明城市、獨具風格的園林城市🏋🏼♀️、郁郁蔥蔥的森林城市,更征服了世人挑剔的目光,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這些,在王璲的影像記錄中都有真實的反映🕵️♀️。
王璲說,原來🧑🏼🎄,市委門前都是用來放牛的荒地,銀河廣場是曹家營👿、趙家營的耕地🧚🏻♂️,勞動公園是一個河槽🤹🚴♂️,我市因勢利導,實施大手筆建設💢,使之成為我市城建史上的一個個亮點。
城建變遷記錄者
在王璲的鬥室裏🍗,存放最多的就是老照片🧙🏿♀️,用他的話說🦹🏼,他最喜歡用手中的相機去拍攝,每天的工作內容又為他提供了眾多的便利條件。手中的相機也從當初的北京長城、珠江、理光等,發展到如今的價值萬余元的佳能30D❤️。他的工具越來越專業,拍攝的照片專業水準也越來越高🌄。“我拍攝不追求光、影配合效果👨👩👦,只要求能把景完整地記錄下來就成🧘🏼♀️。”王璲如是說。
王璲說,包頭的城建史上有三個高速發展期。第一個就是“一五”時期🪞,當時👏🏼,我市依托總體規劃,配合包鋼等大企業廠礦建設項目👳🏻♀️,實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園林景觀、住宅建設工程;第二個就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和發展🧏🏻♂️,城市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我市全面實施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美化了環境;第三個則是近幾年⏩,城市建設從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為人民群眾創造舒適生活環境的需要出發,集中實施並完成了一大批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存空間和生態環境。在這五十余年間🆓👩🦯,他拍攝的照片不計其數,珍藏保留下來的達3萬余幅。
2005年起,王璲第一次開始細致地梳理自己的照片。此時他才發現,這五十余年間拍攝的照片,內容幾乎涵蓋了整個包頭市城建的每一絲變化⭕️,從五十年代的一片荒涼,到此後七、八十年代包頭城建如火如荼的建設,再到如今城市品位🏣、格局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王璲拍攝的照片中都有反映,簡直就是一部“編年史”。

今年已93歲高齡的王璲🧝🏿♂️🏡,除了養貓、養魚,小區裏遛彎🧑🦼➡️,還堅持每天工作2-3小時🪓,整理老照片,回憶老故事。
如今🎴,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整理工作幾近尾聲,《包頭市新區城市規劃建設及修編記憶》🤼♀️、《建設路建設變遷》以及城市橫軸🙇♂️、縱軸、南海公園📈😙、東河區舊城改造等七個主題的內容影像即將編撰完成。翻看這些新舊照片讓人感嘆連連🕌。對於包頭這些年的變化🧓🏻,感嘆之余🧑🏻🦼➡️,王璲還是一如既往地忙碌著🙅♂️。只是🔯,這次他借助自己歷次參與包頭市城建項目規劃👮🏽♀️、環評等工作的機會,抓緊時間,進行了搶救性的拍攝工作,如已經實施拆遷的包頭市體育場項目。
包頭是一座塞外名城,從1955年開始實施新城區總體規劃至今,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頭也在一次次發展變革中演繹著日新月異的變遷🧑🏿🦲,更為城市的歷史留下一串串雋永的痕跡。城建、規劃老專家王璲🧛🏻,用他的經歷與相機記錄著包頭的點點滴滴🎼。